- 年份
- 2024(12100)
- 2023(17078)
- 2022(14405)
- 2021(13423)
- 2020(11285)
- 2019(25879)
- 2018(25460)
- 2017(48900)
- 2016(26570)
- 2015(29897)
- 2014(29798)
- 2013(29729)
- 2012(27277)
- 2011(24568)
- 2010(24434)
- 2009(22813)
- 2008(22614)
- 2007(19967)
- 2006(17737)
- 2005(16233)
- 学科
- 济(113764)
- 经济(113598)
- 业(99771)
- 管理(94819)
- 企(89711)
- 企业(89711)
- 方法(49711)
- 数学(39935)
- 数学方法(39571)
- 财(36191)
- 业经(33707)
- 农(33674)
- 中国(30275)
- 制(26046)
- 务(25130)
- 财务(25062)
- 财务管理(25030)
- 企业财务(23756)
- 农业(23176)
- 和(21109)
- 贸(20995)
- 贸易(20983)
- 技术(20910)
- 学(20558)
- 易(20468)
- 划(20171)
- 环境(20026)
- 理论(19447)
- 体(19328)
- 地方(18774)
- 机构
- 学院(384596)
- 大学(384229)
- 济(162964)
- 经济(159812)
- 管理(156020)
- 理学(134114)
- 理学院(132731)
- 管理学(130956)
- 管理学院(130243)
- 研究(128210)
- 中国(100210)
- 京(82284)
- 财(77473)
- 科学(75325)
- 所(63437)
- 财经(61282)
- 农(60531)
- 研究所(57219)
- 中心(57119)
- 江(56351)
- 经(55786)
- 业大(54440)
- 北京(52393)
- 经济学(49211)
- 农业(47276)
- 范(46930)
- 师范(46552)
- 院(46360)
- 财经大学(45411)
- 州(44764)
- 基金
- 项目(254508)
- 科学(202338)
- 研究(189665)
- 基金(187547)
- 家(161968)
- 国家(160606)
- 科学基金(139438)
- 社会(122000)
- 社会科(115704)
- 社会科学(115676)
- 基金项目(99088)
- 省(97136)
- 自然(89083)
- 自然科(87000)
- 自然科学(86981)
- 自然科学基金(85478)
- 教育(85387)
- 划(81370)
- 资助(76744)
- 编号(76244)
- 成果(61833)
- 部(57382)
- 重点(56323)
- 创(54700)
- 发(53959)
- 课题(51845)
- 国家社会(50731)
- 创新(50519)
- 制(50510)
- 教育部(49767)
- 期刊
- 济(183801)
- 经济(183801)
- 研究(118144)
- 中国(73942)
- 财(62506)
- 管理(62018)
- 农(56524)
- 学报(55298)
- 科学(53875)
- 大学(43091)
- 学学(40655)
- 农业(39205)
- 教育(37923)
- 融(34926)
- 金融(34926)
- 技术(33646)
- 财经(30876)
- 业经(30124)
- 经济研究(28962)
- 经(26475)
- 问题(23768)
- 业(22589)
- 技术经济(20557)
- 贸(19169)
- 现代(18701)
- 世界(18457)
- 理论(18081)
- 科技(17827)
- 财会(17178)
- 版(16880)
共检索到5758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跃文 曾融 游强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成为一种趋势。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订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因此,碳减排成为国内各企业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问题。文章根据现阶段民营小型制造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拟出若干碳减排方式,确定优选方案,并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给出碳减排目标控制的程序、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民营小型制造企业 温室气体 碳减排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立祥 宋微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北京微电子制造企业碳减排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因素是企业实施碳减排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结构因素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很小。
关键词:
微电子 碳减排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保昌 谢建国 孙一菡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如何影响其污染排放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双层因素。本文在厘清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污染减排效应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对其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显著降低了其污染排放强度,进一步的检验证明本文结论是可靠的。本文研究表明,部分已有研究可能妖魔化了出口企业污染排放的损害,当企业仅仅在国内市场销售,其污染排放可能更为严重。企业出口与环境污染治理并非完全矛盾,不应一味强调企业出口将会导致环境污染,兼顾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污染排放的控制才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和环境污染治理双赢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
企业出口 污染排放强度 制造业企业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通 蔺宇
技术与管理是推动制造业进步的两面,技术水平固然重要,但在某种程度上,管理的先进程度会对技术应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管理实践指的是那些行之有效,被广泛采纳的,能够在质量、成本及交付等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方法论或先进技术,其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属性。技术与管理是推动制造业进步的两面,技术水平固然重要,但在某种程度上,管理的先进程度会对技术应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偏重社会属性的管理实践展开讨论。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徐建中 付静雯
低碳发展模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研究的前沿问题。本文针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碳排放问题,构建了低碳背景下装备制造企业、政府及第三方监管机构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在碳减排过程中三方主体的演化规律及影响系统演化至理想状态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通过理论研究和数值仿真,得出结果:装备制造企业的低碳演化决策是三方主体共同博弈的结果,只研究单一变量的演化结果有局限性;低碳背景下企业不应该存在继续以传统方式生产的侥幸心理;降低政府的低碳调控成本、降低装备制造企业的低碳转型成本、加大对传统生产企业和不履行监管职责的第三方监管机构的罚款力度,加大对低碳生产企业的补贴力度等方式能够有效的推动三方主体向理想低碳运营模式演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蓝海燕 刘旭晔
基于经典Arrow-Karlin动态模型研究无碳排放约束、碳税机制、实行减排技术投资3种情景下制造企业生产-库存变化,分析模型数理特性,运用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和前向Arrow-Karlin算法求解模型。得出碳税机制下,实行减排技术投资时企业的生产与库存水平最佳。随着减排技术投资增加,企业碳排放数量减少,但存在边际投资减排递减规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天森 宋亚植 李银
机械制造业碳排量较大且收益率较低,传统减排投资模式难以对冲生产成本压力。为重塑机械制造类企业碳资产及减排价值体系,本文运用广义动量模型,并将机械生产工序描述为价值增值过程。研究发现:(1)相比于减排技术投资,制造过程管理亦可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且所需的投入更少;(2)若实现碳收益最大化,则需要对全流程实施碳排放控制,并将碳资产测度融入对生产工序的考量;(3)碳定价深刻影响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过程价值流,且增加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从总成本视角重塑产品价值增值过程。研究结论对机械制造类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拓展碳资产收益来源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毕西,赵伟,王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胡贝蒂 粟辉 计军平
深圳市制造业碳排放约占当前深圳市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制造业的减排对于全市实现碳排放峰值至关重要。文章以深圳市制造业500家企业调研数据为基础,筛选出57项可实施的节能减排技术,分析这些技术2030年可能的减排潜力和成本。结果表明,2030年57项技术的碳减排潜力约为2 891.3万吨CO2,其对应投资额为582.6亿元。控制管理技术、注塑技术及温控技术三类技术占潜力的三分之二。最后采用最优化数学方法进行建模,探究了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的最优路径。
关键词:
制造业 减排潜力 最优减排路径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蒋瑜洁
动态能力对于中国民营制造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然而中国民营制造企业如何构建动态能力,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认识。本研究在引入日本制造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研究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吉利汽车的单案例分析研究,探索并尝试阐释了中国民营制造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由于企业先期经验、资金、技术等资源积累不足,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加剧,组织计划的不确定性增加,非计划突发应对式动态能力发展路径成为主导;由于企业"感知、补足、重构"过程时间缩短和员工离职率偏高,动态能力主体范围缩小并集中于组织忠诚度较高的多样职能背景出身的高层管理者;同时需要强化组织外部支持,建立全职能对接式产学联盟,在员工入职前培养中层和基层员工的组织常规能力,从而支持组织基本职能的运行。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组织特征,构建东方特色企业治理理论,对于中国民营制造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动态能力 构建机制 吉利汽车 案例研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畅 曾津 沙宸冰
本文以我国民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营商环境优化视角探索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基于中国实际,构建纳入地区营商质量的中间品选择模型对内在机理进行挖掘,从民营企业面临融资歧视的现实问题入手,将地区、产业与企业数据结合展开多角度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区营商环境优化具有一定的金融传导机制,其显著提升了民营制造企业生产率,能够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进一步研究表明,该作用并非依靠民营制造企业融资规模的增长,而是源自长期债务获取能力的提升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本文通过将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和国有企业内部金融化问题加以区分,揭示了营商环境优化是提高金融配置效率、促进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越 陈泳昌 华岳
本文通过整合1998—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数据库两大微观数据库,并将其与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进行合并,实证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会显著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这一结果在多方面的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显著成立。制造业服务化一方面通过优化企业的能源利用结构即降低煤炭能源依赖、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发挥减排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显著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强度。此外,外资企业和高能耗企业更能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实现减排效果,国内上游服务市场的质量提升和成本下降也会显著降低下游制造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本文研究对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晨 周涛
对我国制造企业发展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山东省淄博市纺织制造企业为例,设计了基于节能减排的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了该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近13年的发展状况和节能减排情况的整体数据,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节能减排对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最后在分析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节能减排与企业竞争力增强的双赢发展是可能的,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制造企业 竞争力 因子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恒 李川川 宫方茗
本文基于2008—2014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将“营改增”视为税制结构调整的准自然实验,从企业创新能力和绿色技能人才外溢的维度考察了税制结构调整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没有实行“营改增”的省份,经历“营改增”省份的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平行趋势检验、更换被解释变量、子样本回归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营改增”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个渠道发挥作用:一是研发外包效应,即“营改增”后企业会通过“抵扣渠道”增加外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减少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二是绿色人才外溢效应,即改革导致了绿色服务部门扩张,推动了绿色人才向制造业流动,进而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绿色排放意识,最终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本文从碳减排的新视角探讨了“营改增”对制造业的影响,并基于增值税抵扣、研发服务税收优惠和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三个视角,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白婉婷 陈建成 侯建
数字技术在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制造业数据,系统评估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并从技术创新角度深入探索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关系,利用非线性动态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技术创新门槛下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较低,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有趣的是,数字化转型和碳排放之间存在技术创新异质双门槛效应:较低水平的技术创新会明显地提升数字化转型的碳排放效应,而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并超过临界值时,数字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总量。本文的研究为利用技术创新达到数字化转型抑制碳排放的目标提供了经验,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的决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