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24)
- 2023(13110)
- 2022(10942)
- 2021(10061)
- 2020(7987)
- 2019(18219)
- 2018(17795)
- 2017(32831)
- 2016(17770)
- 2015(20181)
- 2014(20086)
- 2013(20098)
- 2012(19368)
- 2011(17995)
- 2010(18262)
- 2009(17030)
- 2008(17022)
- 2007(15276)
- 2006(13888)
- 2005(13120)
- 学科
- 济(85171)
- 经济(85053)
- 管理(50970)
- 业(48306)
- 企(36898)
- 企业(36898)
- 中国(29572)
- 方法(27875)
- 农(26892)
- 数学(23980)
- 数学方法(23775)
- 地方(22000)
- 财(21253)
- 业经(21151)
- 制(20170)
- 农业(17997)
- 贸(16974)
- 贸易(16957)
- 易(16475)
- 银(16065)
- 银行(16043)
- 融(15677)
- 金融(15674)
- 行(15646)
- 学(15443)
- 发(14874)
- 环境(14052)
- 体(13785)
- 地方经济(11721)
- 技术(11689)
- 机构
- 大学(268624)
- 学院(267214)
- 济(120289)
- 经济(118053)
- 研究(103465)
- 管理(95348)
- 中国(80302)
- 理学(80286)
- 理学院(79244)
- 管理学(78118)
- 管理学院(77598)
- 京(58958)
- 科学(58903)
- 财(57687)
- 所(52724)
- 研究所(47357)
- 中心(44908)
- 农(44783)
- 财经(44139)
- 江(41563)
- 经(40063)
- 经济学(38866)
- 北京(38314)
- 范(37416)
- 师范(37086)
- 院(37058)
- 业大(35401)
- 经济学院(34801)
- 农业(34467)
- 州(32561)
- 基金
- 项目(170088)
- 科学(135510)
- 研究(127930)
- 基金(125140)
- 家(109100)
- 国家(108188)
- 科学基金(91629)
- 社会(85092)
- 社会科(80649)
- 社会科学(80633)
- 基金项目(64601)
- 省(63941)
- 教育(57636)
- 自然(54848)
- 划(54714)
- 自然科(53544)
- 自然科学(53526)
- 自然科学基金(52609)
- 资助(50736)
- 编号(49883)
- 成果(42905)
- 发(42297)
- 部(39404)
- 重点(39391)
- 国家社会(36777)
- 课题(36523)
- 制(36186)
- 创(35316)
- 发展(34693)
- 展(34136)
- 期刊
- 济(145249)
- 经济(145249)
- 研究(90603)
- 中国(63064)
- 农(45085)
- 财(43392)
- 学报(40316)
- 科学(40031)
- 管理(38443)
- 大学(31626)
- 农业(30806)
- 教育(30685)
- 融(30317)
- 金融(30317)
- 学学(29614)
- 经济研究(23670)
- 业经(23128)
- 财经(23103)
- 技术(21594)
- 经(20037)
- 问题(19227)
- 贸(16864)
- 世界(16118)
- 业(15693)
- 国际(15446)
- 版(12946)
- 技术经济(12895)
- 现代(12127)
- 经济问题(12044)
- 改革(11710)
共检索到432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明华 张边秀 李倩 王哲
运用熵权法测度2006—2019年我国民生发展的城乡差距水平,借助传统和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究民生发展城乡差距的动态演进特征,并从结构视角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全国及四大区域民生发展的城乡差距水平呈下降趋势,表征为“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全国及东西部地区民生发展的城乡差距水平分别呈“多极—单极”与“多极—两极”分化的演进轨迹,中部和东北地区则呈两极分化趋势。除东部地区民生发展的城乡差距水平表现出“俱乐部趋同”外,其他地区均呈“向下转移”趋势。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结构视角下,全国及东北地区民生发展城乡差距水平的极化趋势由人民生活差距决定,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由生态建设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决定;人民生活差距是全国民生发展城乡差距水平转移的主要成因,而各区域长期转移的形成机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和荣 周宇
文章利用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中国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省份在东部集聚,低水平和较低水平由西部集聚到中部集聚。(2)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均等化程度增强,但区域差距依然明显。三大区域基本型民生发展水平基尼系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3)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及就业水平对本地基本型民生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人口密度对基本型民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财政分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要注重基本型民生发展的区域均衡,增强基本型民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通过加大基本型民生项目建设,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琳琳 胡鞍钢
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一次疾病模式的转变 ,其重要标志是非传染病取代传染病成为致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以及平均死亡年龄的逐步上升。中国在疾病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完全的疾病模式转变” ,这突出表现在城乡疾病模式的差异上。现在 ,中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完成疾病模式的转变 ,但大部分农村人口依然处在传统疾病模式阶段 ,这正是城乡之间社会发展不平等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对城乡疾病模式的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探讨了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化改革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削弱了国家再分配的能力 ,并导致城乡居民在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促进城乡公平的卫生发展最终要靠政府的“良治”:政府应该...
关键词:
疾病模式 公平 良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姚战琪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基于1997—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分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且这种缩减作用在北京、上海最强,在江苏、天津、浙江次之,在广东最弱;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均显著,但在中部地区最强,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较弱;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在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更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为进一步发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应持续加强服务创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绿色消费和生产,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向东 何明钦 安婷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有望承担起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任。结合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视角阐释了流通业发展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且主要源于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更突出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证明了流通业发展缓解城乡消费差距的两条渠道,其一是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倾向性作用,从需求层面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扩张;其二是流通业发展能够通过优化商品供给条件释放农村消费潜能。异质性检验不仅进一步印证了流通业的积极作用,还显示了,政府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以及在欠发达地区的流通业扩张,更有助于激发流通业对城乡消费平等的积极效能。未来,我国应持续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充分依托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在关键领域加强政府“有为”之手,进一步助推共同富裕进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孔凡斌 王宁 徐彩瑶
协同推进山区林业产业发展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国家实施林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揭示山区林业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林业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负,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5.953时,林业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降低。(2)山区林业产业规模通过就业和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负向影响,山区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则通过收入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相对于跨越发展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生态发展县城乡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更大,相对于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增收效果更明显,林业产业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严格保护夯实山区林业产业发展资源基础,以科技创新引领山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山区林业产业迭代升级,以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山区农村居民增收。
[期刊] 改革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 唐任伍
"十二五"期间,中国保障与改善民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设计一套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及可量化性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与进展,在政策层面上起到省域民生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整体框架涉及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据处理、评价指数计算等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通用规则,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我国区域民生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考察。通过编制与分析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加强了对中国民生区域发展差异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与理解,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民生发展指数 指标设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小龙 张露
城乡发展差距是中国社会转型下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文章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五大维度构建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评价了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其波动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城乡差距水平由东向西呈递增趋势,1985年至今城乡差距水平表现为一种波动性扩大的效应,城乡差距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为一种相互影响的逆向关系。
关键词:
城乡差距 指标体系 现实评价 波动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小龙 张露
城乡发展差距是中国社会转型下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文章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五大维度构建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评价了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其波动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城乡差距水平由东向西呈递增趋势,1985年至今城乡差距水平表现为一种波动性扩大的效应,城乡差距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为一种相互影响的逆向关系。
关键词:
城乡差距 指标体系 现实评价 波动效应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凯 庞震
民营经济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基于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民营经济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民营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异质性,民营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缩小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有助于降低周边“邻居”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建议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积极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弘儒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寻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间差距是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东北地区的差距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Kernel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间不易发生状态转移,空间因素在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与高发展水平省份为邻能促使中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中高水平跃迁,而与低发展水平省份为邻则抑制了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上跃迁的可能。本文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优化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指数研究"课题组 张玉台 吴晓灵 韩俊 叶兴庆 葛延风 金三林
课题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民生工作得到改善,但省份间的民生水平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电话调查和入户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城乡居民对当前生活"很满意"或"非常满意",7成以上对未来"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分领域看,城乡居民对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对就业、收入、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较低,多数居民认为过去1年政府在治理腐败方面有改善。调查还表明,约有10%的居民对生活不满,主要集中在低学历居民、低收入家庭、非正规就业者、无房户等群体,其改善住房状况,提升就业质量,加强社会保障的意愿较为强烈。各级政府应积极回应城乡居民关切,加强重点领域的民生工作,尤其是要切实保障和改善不满意群体的民生...
关键词:
中国民生指数 民生状况 民生诉求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玉光 杨新铭 王博
本文利用1978—2008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传递机制。分析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确实发挥着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当前城乡之间的产业差异以及各种制度性障碍使得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相脱节,农村居民越来越不适应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农村第一产业生产效率难以得到提高都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另外,经济发展虽然最终会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其不会自然到来,需要各方面政策的协同落实。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制度性障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红伟 陈伟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作用越来越强。但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更加优化配置。一方面,政府为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利用行政力量人为压低利率,并对信贷实行管制,扭曲了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结构以银行为主导,偏重于城市发展和大企业,这使得农村和中小企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闫超栋 马静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落后;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呈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但总体上趋于下降。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地区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逐年缩小。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相对稳定,超变密度贡献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