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7)
2023(12931)
2022(11369)
2021(11054)
2020(9076)
2019(21516)
2018(21160)
2017(39759)
2016(21498)
2015(24683)
2014(24509)
2013(24385)
2012(22463)
2011(20391)
2010(20217)
2009(18597)
2008(17978)
2007(15091)
2006(13232)
2005(11768)
作者
(61223)
(51100)
(50427)
(48133)
(32508)
(24485)
(22979)
(20223)
(19396)
(17937)
(17553)
(17213)
(16056)
(15947)
(15658)
(15614)
(15048)
(15023)
(14413)
(14302)
(12641)
(12542)
(12086)
(11507)
(11360)
(11312)
(11205)
(11156)
(10227)
(10012)
学科
(88860)
经济(88757)
管理(58013)
(55384)
(45434)
企业(45434)
方法(41812)
数学(36748)
数学方法(36358)
中国(26765)
(22950)
(20078)
(18874)
业经(18058)
(17630)
贸易(17620)
(17205)
地方(16575)
农业(15129)
(14779)
(14649)
环境(13893)
理论(13337)
技术(12880)
(12739)
银行(12704)
(12625)
金融(12624)
(12193)
(12044)
机构
大学(307465)
学院(300982)
(126433)
经济(123983)
管理(121486)
研究(108602)
理学(105471)
理学院(104260)
管理学(102620)
管理学院(102090)
中国(80781)
(67048)
科学(66415)
(54688)
(54281)
研究所(49952)
中心(48097)
(46627)
财经(44266)
业大(43867)
北京(43298)
(41264)
师范(40957)
(40696)
(40609)
(39324)
经济学(38057)
农业(36379)
经济学院(34265)
师范大学(33839)
基金
项目(210908)
科学(166307)
研究(154955)
基金(154649)
(135609)
国家(134260)
科学基金(114344)
社会(98387)
社会科(93165)
社会科学(93138)
基金项目(82048)
(78725)
自然(73654)
自然科(71928)
自然科学(71909)
自然科学基金(70612)
教育(70409)
(67988)
资助(64041)
编号(62078)
成果(50905)
(47909)
重点(47178)
(44722)
(43262)
课题(42694)
教育部(41137)
国家社会(40917)
创新(40420)
科研(40246)
期刊
(133542)
经济(133542)
研究(92873)
中国(58073)
学报(47861)
科学(45925)
管理(43727)
(41776)
(39437)
大学(36325)
教育(34659)
学学(33675)
农业(30117)
技术(25510)
(23123)
金融(23123)
经济研究(22020)
财经(21169)
业经(19313)
(18133)
图书(17664)
问题(17207)
(16976)
理论(15290)
科技(15173)
(15127)
技术经济(14964)
世界(14935)
资源(14543)
实践(13861)
共检索到444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叶锦涛   何光喜   张文霞  
本文采用“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数据(2007—2021)”分析和考察中国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变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7—2021年,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经历了先下降(2007—2017)后上升(2017—2021)的过程,整体变迁趋势呈现出明显的V字形特征。在影响因素方面,科学素养、与科学家的社会距离和科学兴趣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在变迁方面,有科学兴趣和较高科学素养的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的研究发现对进一步理解和透视我国科学家形象变迁状况有贡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张九庆  
多年来,一国科学家发表的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总数被看成是评价该国科学实力的指标,论文数越多,实力就越强。当人们认识到只考察论文数量显得过于简单粗略后,就希望用更好的指标来反映科研质量,"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就成为新的质量评价指标。2019年11月19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美国人次继续位居第一,占全部人次的比例为44%,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内地人次(占比10. 2%)首次超越英国(占比8. 3%),位居第二。按照定义,在科睿唯安分析依据的科学论文数据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中,某位科学家论文被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正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DAST测试调查了重庆市883名中小学生的科学家形象,以调查中小学生心目中科学家的内在和外在形象、学生科学家形象的来源、"我们周围的科学家"和学生最崇拜的科学家。结果发现,不少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家刻板印象。多数学生认为科学家是男性,年龄在50岁左右。小学生的科学家刻板印象高于中学生。教师、教材、大众媒体等应进一步削弱科学家的刻板印象,还原科学家的人性形象。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孙坦  黄金霞  张建勇  黄永文  
[目的/意义]面向国内科学家国际化学术交流需求的步步逼近,研究建立中国科学家国际化识别的解决方案。[方法/过程]分析人名唯一标识符的发展特征和研究者识别国际规范的发展趋势,基于ORCID研究提出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化标识服务方案。[结果/结论]创建中国科学家在线——iAuthor,提供中国科学家"全球学术身份证"标识服务,并嵌入科研工作流的投稿、文章发布、存储等环节。iAuthor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15000人。大数据时代下不同系统的信息精确识别和互操作,将依赖于更多重要中间组件,例如国际唯一标识符。iAuthor建立的中国科学家国际标识符服务,将可能支持更多来源的信息资源在研究型图书馆实现融汇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聪  
今天,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历史上,科学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对科学家作用的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然而,系统地阐述科学家作用的论著尚不多见,如何全面地认识科学家的作用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从而直接影响到科学家作用的充分发挥。领导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丽梅  马海群  
#N/A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宁  范巍  张锐昕  
以科睿唯安公司2014—2020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入选者的结构特征和趋势变化,对其中入选者工作地在中国境内的"高被引科学家"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内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分布及成长规律特点包括中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和占比具有显著增长性;三分之一学科领域具有全球引领性;地域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海外经历具有阶段普遍性;职称破格具有一致认可性。据此提出中国实现战略科技领域精准引才用才育才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精准引才专项计划,绘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图;制定精准用才专项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使用效能;避免ESI学科领域"木桶效应"现象,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前瞻培养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文文  王忠军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一批出版的10本传记进行研究,旨在了解中国情境下,老科学家职业使命感的内涵结构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职业使命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动机,老科学家均具有较高的职业使命感;(2)老科学家的职业使命感是在个体的内省反思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受到个人自身因素、组织、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并存在"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的交融关联。研究合理利用了"采集工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职业使命感的本土化概念,并拓展了职业使命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2007年12月24日,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制的《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公布了入选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的505名学者。除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外,该报告还列出了中国杰出社会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汝鹏  苏竣  
归纳了科学家科技决策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以863计划为例探讨了中国科技决策中科学家影响力的演变动因,发现知识、价值和制度是认识科技决策主体互动的核心变量。指出科技决策机制应匹配决策中的知识供求,体现必要的价值诉求,促成价值共识;应对那些提供亟需知识、代表主导价值的参与者赋予更大的决策权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张九庆  
科学家应该是一群秉承科学精神的人。他们具有独立、诚实、无私的、实事求是的品质,不受个人或者团体利益的影响,能够对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基本假设、实验过程、数据分析、逻辑推导、基本结论等等,提出合理的、公正的质疑和评价。我们由此相信科学家,相信科学。然而,现实中的科学家却在失去人们的信任。全国政协委员武维华在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晓阳  李晓亮  
从博文数、点击量两个方面定义博客类h指数:hb、gb、Rb,对科学网总排行前30名科学家博客2007-2009年间数据进行计算,并将其与博文数、点击量、篇均点击量和链接量、网络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博客类h指数与博文数、篇均点击量之间分别存在中、高度相关性,认为博客类h指数具有一些新特点,在博客影响力评价方面将是一种有益工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任福君  
1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演进中国科学家精神一直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内涵也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1919年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让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无数仁人志士分别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踏上救国之路,前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终促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者将科学救国作为信念,远赴海外学习科学技术,回国传播科学思想,使其扎根于中华大地。赵忠尧带着50毫克镭辗转长征,西南联大师生流离漂泊,在日军轰炸下坚持学习研究,高士其忍受残疾千里奔赴延安开展科普工作。在黑暗的旧社会和战乱的环境中艰苦求索,用科学寻求报国之路,是这一时期爱国科技工作者的典型精神风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