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1)
- 2023(10144)
- 2022(8363)
- 2021(7943)
- 2020(6224)
- 2019(14449)
- 2018(14315)
- 2017(25490)
- 2016(14723)
- 2015(16877)
- 2014(16958)
- 2013(16343)
- 2012(15913)
- 2011(14843)
- 2010(14953)
- 2009(13392)
- 2008(13399)
- 2007(11980)
- 2006(10898)
- 2005(10349)
- 学科
- 济(64215)
- 经济(64155)
- 管理(28954)
- 中国(28798)
- 业(27730)
- 方法(21340)
- 教育(20930)
- 企(19658)
- 企业(19658)
- 地方(18850)
- 数学(17918)
- 数学方法(17750)
- 农(17658)
- 贸(14277)
- 贸易(14263)
- 业经(14207)
- 易(13853)
- 发(13386)
- 学(12982)
- 农业(11870)
- 理论(11707)
- 融(11485)
- 金融(11484)
- 银(11374)
- 银行(11362)
- 行(11220)
- 制(10782)
- 财(10665)
- 地方经济(10616)
- 发展(10531)
- 机构
- 大学(208701)
- 学院(203713)
- 济(88011)
- 经济(86262)
- 研究(84812)
- 管理(66408)
- 中国(60245)
- 理学(55337)
- 理学院(54468)
- 管理学(53621)
- 管理学院(53179)
- 京(48337)
- 科学(47401)
- 所(42971)
- 范(38862)
- 研究所(38846)
- 财(38777)
- 师范(38607)
- 中心(35713)
- 教育(33390)
- 北京(32785)
- 江(31829)
- 师范大学(31810)
- 农(30248)
- 院(30170)
- 财经(30090)
- 经济学(28622)
- 经(27507)
- 经济学院(25680)
- 州(25537)
- 基金
- 项目(125902)
- 研究(102423)
- 科学(100704)
- 基金(88083)
- 家(75754)
- 国家(74956)
- 社会(64782)
- 科学基金(62292)
- 社会科(61254)
- 社会科学(61247)
- 教育(52860)
- 省(47888)
- 基金项目(44372)
- 编号(42937)
- 划(42930)
- 成果(38861)
- 资助(36436)
- 自然(34651)
- 发(34462)
- 自然科(33831)
- 自然科学(33824)
- 课题(33792)
- 自然科学基金(33229)
- 部(30623)
- 重点(30288)
- 发展(28962)
- 展(28439)
- 年(27852)
- 教育部(26941)
- 国家社会(26755)
共检索到341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滕珺 龚凡舒
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比较教育学天然具有跨国性,学者们往往能在与别国学者的互动中获得参照,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品格。回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几代比较教育学人所形成的这一学术共同体具有以下三种鲜明的文化品格:第一,研究主体不仅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而且表现出鲜明的“天下”志向;第二,研究内容反映“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中国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将教育前沿领域的中国关切与世界需要相连接;第三,研究过程突出彰显了“和合共生”的方法准则,不仅关注多样的国别与问题,而且努力促进各种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融通创新。新时代,继承并发展这些文化品格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学科发展 文化品格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滕珺 肖甦
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苏联的产物,是当时反帝反修的工具,随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展壮大。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北京师范大学的比较教育研究完成了从"外国教育资料译介"到"国别专题教育研究"的转型;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位体系,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专业教材;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请进来"与"走出去"同步交织,助力学科发展的同时促进民间外交;在社会服务上,同样也完成了从"内部决策参考"到"教育现代化事业服务"的转型。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开创者们栉风沐雨、脚踏实地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比较教育学人不断前行,共同推动学科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比较教育 学科建设 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滕珺 大卫·特纳 吕云震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三大传统优势:政策优势、语言优势、数据/资料优势。然而,这些传统优势目前都面临着国际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世界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必须重新反思和定位本学科的相对优势。研究者认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政策优势依然存在,且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是未来该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虽然大数据打破了传统的数据/资料优势,但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全球教育数据的洞察力及解读力将成为该学科发展的新优势。
关键词:
比较教育 大数据 学科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留学生群体是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主力军。异域学习经历使他们对比较教育研究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留学生系统地探讨比较教育学科功能、研究对象等问题,构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式,建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体制,参与比较教育人才培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生群体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皇伟
"比较历史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渊源,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出发,"比较历史分析"既是传统历史研究法的重新修正和再造,也是对实证和结构功能主义的质疑,并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融合的推进中不断发展。它注重因果分析和历史次序过程、融合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致力于系统化和情景化比较,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比较历史分析"启发比较教育研究者从知识本质观和价值观构筑新的知识观,然而其自身的局限性亦需要全面、辩证、理性、客观地分析,以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比较教育一流学科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王远
伴随中国教育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国比较教育理论体系逐步成熟,学科身份在论争中逐步明晰,知识领域逐步拓展并不断丰富,学科制度不断完善,这些成果对于繁荣教育理论和革新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比较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内生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总结和反思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从纵向上更多地关注其当代性意义,立足于服务人类教育发展的高阶追求,贡献中国智慧;从横向上更多地开拓其兼容性价值,在构建学术共同体、提升学科内生动力方面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研究 学科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多米尼克·格鲁 刘敏
比较教育对于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教育就是教育本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俱进地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新的使命,同时还要在概念、方法上更为开放。提升研究的质量,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学科发展与巩固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范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贾利帅
意大利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之前以“教育旅行”起家的比较教育、20世纪60-90年代多措并举下的比较教育学黄金期以及21世纪以来重回国际舞台、复兴比较教育学时期。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依其特点可分为比较教育学的奠基者、国际化推广者以及传统的反思与捍卫者。意大利在比较教育学学科基础建设方面较为完善,主要包括学会、期刊、出版机构以及高校四个部分。意大利比较教育学体现出延续“教育旅行”的传统、重视翻译国外比较教育学著作以及积极加强同欧洲比较教育学会的联系与合作三个特点。未来意大利比较教育学需在高校重视度、期刊建设以及语言交流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明星 刘晓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经历了新生期、波折期、确定期、成长期和反思期;在学科体系、学科梯队、学科成果、学科平台及学科反思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主要任务:谋划学科布局,明确主攻方向,构建学科体系,完善规训制度,创建研究学派;其建设策略:着眼价值学科,丰满学科事实;着重应用研究,催生学科理论;着力人才培养,彰显学科功能;着实合作研究,打造学科精品;着手学科整合,构建学科文化。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建立在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实践基础之上。40年的高等教育学科成长首先体现在制度化的建设上,发展了大学中的学科组织,构建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繁荣了学科研究成果发表平台,组建了学科学术共同体机构。作为学科"基础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努力目标。理论进程集中表现为学科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和学科性质的探讨。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服务国家等教育发展战略,影响高等教育观念更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展现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中的应用性特征。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与研究的解释力、建构力、影响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明星 唐林伟
当代职业教育学科经历了恢复、成长和反思三个发展时期。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现实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地位的次化、研究对象的泛化、研究范式的简化、学科体系的同化和研究力量的散化。其发展趋势呈现出学科性质的类型取向、研究对象的问题取向、研究范式的交融取向、理论体系的元理论取向、学科群族的分化取向和研究学派的拢合取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苏德 国建文 袁梅
中国民族教育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研究领域到学科独立的发展历程,在学科自身建设与学科外部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科自身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学科外部建制逐步形成群落化生态。反观现实,民族教育学学科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学科性质偏离、学科研究对象不定、学科概念模糊以及学科研究方法固化等学科规制中的基本问题与学科外部建制的学科化问题。展望未来,中国民族教育学学科势必要持续、深入开展民族教育学的元研究,促进民族院校乃至普通高等学校民族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学科化,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科话语体系,进而构建全新的民族教育理论框架,建设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学。
关键词:
民族教育学 话语体系 学科规制 学科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志文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创者潘懋元教授十分关注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他辩证地看待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关系,确立了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地位;积极倡导多学科研究方法,推动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发展;热情为分支学科的专著作序,鼓励学者进行分支学科理论研究;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培养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骨干力量。分析潘懋元教授的相关论述,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以下启示:正确认识分支学科与主干学科的关系,走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并重的道路,在发展中既要重视知识增长也要注重组织发展。
关键词:
潘懋元 高等教育科学 学科体系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科的发源地和研究重镇。民国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就积极引入国外的教育学课程,随后又建立了教育研究科,专攻教育理论,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现代教育学科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一面倒”向苏联学习的方针,教育界开始学习苏维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是苏联教育理论的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重新展开教育理论的研究,引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开辟了教育科学研究新领域。如今,中国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北京师范大学将砥砺前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科 中国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朗 项建英
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学科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教会大学的师资从最初由牧师兼职发展到教育专业教师;课程设置趋于实用化、本土化,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教学方法强调多样化、科学化,积极开展教学实习和教育测量;培养人才注重博专结合等,均开风气之先,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近代 教会大学 教育学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