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77)
- 2023(12374)
- 2022(10723)
- 2021(10363)
- 2020(8400)
- 2019(19907)
- 2018(19690)
- 2017(37377)
- 2016(20263)
- 2015(23021)
- 2014(22754)
- 2013(22539)
- 2012(20646)
- 2011(18694)
- 2010(18410)
- 2009(16573)
- 2008(15984)
- 2007(13417)
- 2006(11578)
- 2005(10227)
- 学科
- 济(82003)
- 经济(81910)
- 管理(54500)
- 业(50511)
- 企(41226)
- 企业(41226)
- 方法(39768)
- 数学(35221)
- 数学方法(34859)
- 中国(23965)
- 农(20838)
- 财(18351)
- 学(16902)
- 业经(16870)
- 贸(16684)
- 贸易(16673)
- 易(16298)
- 地方(14732)
- 农业(13809)
- 制(13650)
- 理论(13341)
- 和(13008)
- 环境(12944)
- 技术(11978)
- 银(11916)
- 银行(11882)
- 融(11442)
- 金融(11441)
- 行(11388)
- 教育(11283)
- 机构
- 大学(284694)
- 学院(280614)
- 济(116851)
- 经济(114563)
- 管理(112551)
- 理学(98116)
- 研究(97596)
- 理学院(97045)
- 管理学(95452)
- 管理学院(94957)
- 中国(73108)
- 京(61392)
- 科学(59468)
- 财(50127)
- 所(48150)
- 研究所(44353)
- 中心(43417)
- 农(42299)
- 财经(41181)
- 业大(40732)
- 北京(39555)
- 江(37844)
- 经(37818)
- 范(37368)
- 师范(37045)
- 经济学(35773)
- 院(35590)
- 农业(33130)
- 经济学院(32361)
- 州(31239)
- 基金
- 项目(197652)
- 科学(155435)
- 研究(146172)
- 基金(144601)
- 家(125949)
- 国家(124952)
- 科学基金(107135)
- 社会(92048)
- 社会科(87276)
- 社会科学(87255)
- 基金项目(76377)
- 省(73899)
- 自然(68997)
- 自然科(67407)
- 自然科学(67392)
- 教育(67251)
- 自然科学基金(66184)
- 划(63245)
- 资助(60236)
- 编号(58742)
- 成果(47771)
- 部(44850)
- 重点(43971)
- 发(41647)
- 创(40851)
- 课题(40546)
- 教育部(38722)
- 国家社会(38447)
- 创新(38133)
- 大学(37761)
- 期刊
- 济(120991)
- 经济(120991)
- 研究(84951)
- 中国(51989)
- 学报(43401)
- 科学(41098)
- 管理(40896)
- 农(38022)
- 财(35154)
- 教育(33439)
- 大学(33193)
- 学学(30932)
- 农业(27495)
- 技术(25192)
- 融(21939)
- 金融(21939)
- 经济研究(20448)
- 财经(19547)
- 业经(17813)
- 经(16698)
- 图书(16097)
- 问题(15867)
- 业(14959)
- 理论(14031)
- 技术经济(13708)
- 贸(13583)
- 科技(13440)
- 世界(13099)
- 实践(12700)
- 践(12700)
共检索到404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何剑钢 郑宇西
本文采用1997~2019年人口死亡率数据,参考英国精算师协会、美国北美精算师协会、加拿大精算师协会三家机构搭建的死亡率改善率预测模型框架,建立适用于中国实情的死亡率改善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死亡率改善率显著,对人口平均余命和年金现值系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在平均余命方面,低年龄段的提高程度较为显著,0~10岁的男性平均改善为7.07岁,女性为6.32岁;年龄越高平均余命的提高程度越小;考虑死亡率改善率后,男性平均寿命从76.42岁(基于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升高为83.45岁,增长9.2%;女性平均寿命从81.71岁升高为87.3岁,增长6.84%。在年金现值系数方面,考虑死亡率改善率后,我国的平均年金现值系数从22.31变为23.53,增长5.47%;中高年龄段的影响程度较大,考虑死亡率改善率后60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年金现值系数从11.66变为12.6,增长8.1%;死亡率改善率对男性年金现值系数的提高程度略大于女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晓军 米海杰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大部分年龄组的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志强 杨帆
文章将多变点检测方法应用于人口死亡率预测,并对年龄别死亡率的偏差进行主成分提取,利用变点检测法分别估计了主要主成分得分随时间变化的最优变点个数及位置,据此对主成分得分进行分段线性回归拟合,从最后一段回归模型外推主成分得分的预测值,得到死亡率预测值;同时利用发达国家1951~2010年连续60年死亡率数据,对改进的PC模型与经典Lee-Carter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PC模型在死亡率预测的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均优于经典Lee-Carter模型,多变点检测方法提高了死亡率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经典Lee-Carter模型中的时间因子和基于特征值分解的经典PC模型中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反映出了几乎一致的死亡率变化趋势;经典PC模型中的第二主成分主要综合了队列效应对死亡率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志强 杨帆
文章将多变点检测方法应用于人口死亡率预测,并对年龄别死亡率的偏差进行主成分提取,利用变点检测法分别估计了主要主成分得分随时间变化的最优变点个数及位置,据此对主成分得分进行分段线性回归拟合,从最后一段回归模型外推主成分得分的预测值,得到死亡率预测值;同时利用发达国家19512010年连续60年死亡率数据,对改进的PC模型与经典Lee-Carter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PC模型在死亡率预测的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均优于经典Lee-Carter模型,多变点检测方法提高了死亡率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显示,基于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樊毅 张宁 张万月
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的进步和遗传学的新发现都会使人的预期寿命变得不确定。本文针对中国人口死亡率历史数据(089岁男性数据),利用贝叶斯信息准则和嵌套模型的似然比检验等方法,比较了8种目前流行的随机死亡率模型的拟合效果;同时,检验了这8种随机死亡率模型预测结果的生物合理性和稳定性,并比较了它们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由Lee-Carter模型拓展而来的Age-Period-Cohort模型最适合于拟合和预测中国的人口死亡率,这为我国寿险企业和养老金机构的死亡率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南,ShripadTuljapurkar
由美国学者Lee,Tulj(?)parkar和Carter于1991年提出的随机人口预测(LTC)方法,既弥补了传统的“高一低”方案所无法回答发生某个状态的概率的缺点,又解决了经典的随机人口模型不能处理按龄生育、死亡率的随机性时变的困难。介绍了(LTC)方法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将其中时间序列模型扩展为时间—区域序列模型,解决了该方法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常见困难即死亡率时间序列数据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中国死亡率数据进行(LTC)方法的建模和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郝虹生,E·阿瑞葛,J·班尼斯特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就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政策。早在50年代;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就开始迅速下降,并在此后持续下降。到70年代后期,大部分年龄的分年龄死亡率都有明显的降低。80年代初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低死亡率的发展中国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虹生
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下降,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已经达到了相当低的水平。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及民族之间在死亡率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对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影响地区之间预期寿命水平差异最大的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因此降低儿童死亡率是进一步降低我国人口总死亡率的潜力所在。与其他年龄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虹生
对中国“四普”分性别死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及其各地区女性死亡水平普遍低于男性,总的趋势是女性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地区死亡水平越低性别差异越大。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死亡率性别差异较小。死亡水平标准化后,地区间两性预期寿命差距幅度仍有较明显差别,且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同质性。两性预期寿命差距主要由老龄段死亡率差异决定,女性婴幼儿死亡率高于男性则使两性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从“三普”到“四普”,死亡率性别模式的最大变化发生在育龄段,而在婴幼儿年龄段没有改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震
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 ,分析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死亡率的影响及其机制 ,力求为中国养老机制的建立及培育提供决策的参考。分析结果表明 ,来自子女的生活照料和感情支持对高龄老人的存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而经济支持却在统计上对老年人的存活不具有显著影响。同时 ,有家庭支持的老人的存活状态要明显好于无家庭支持的老人 ,但家庭支持与居住安排及老人健康状况间的交互效应表明 ,应该对这种影响得以产生的条件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关键词:
代际支持 高龄老人 死亡率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韩猛 王晓军
由死亡率下降带来的长寿风险给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加准确地对长寿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需要对未来死亡率趋势进行预测。本文针对我国死亡率数据样本量小以及数据存在缺失的实际情况,对Lee-Carter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一个双随机过程对Lee-Carter模型中的时间项进行建模。在模型中考虑了样本量不足对预测结果造成的影响,使得改进后的Lee-Carter模型更加适合目前中国的人口死亡率预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米红 贾宁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胡仕强
鉴于我国人口死亡率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实际和传统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两阶段方法存在的误差累积问题,本文采用贝叶斯Markov Chain Monte CarLo方法来预测我国人口死亡率。通过Win BUGS编程,文章在一体化框架下一次性给出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未来死亡率的预测值。对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贝叶斯方法不仅有效减少了数据质量问题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参数估计的稳健性,而且有效克服了参数估计和预测分开进行的弊端,在BiC值和残差项方差等模型选择标准上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洁丹 朱建平 付荣
人口死亡率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是人口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人寿保险精算的重要数据基础。从数据特征来看,死亡率作为年龄的函数,是一种典型的函数型数据。本文使用函数型数据方法分析中国人口数据,基于1994—2010年中国人口分年龄死亡数据,建立函数型死亡率预测模型,对未来分年龄死亡率进行预测,并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了未来平均预期寿命。同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预测,说明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可信。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晓军 路倩
高龄人口死亡率预测模型是人口预测、养老金成本和债务评估以及长寿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基础。我国大陆地区高龄人口死亡数据量少、数据波动性大,如何选择适合我国高龄数据特点的死亡率预测模型,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归纳总结死亡率预测模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先采用数据较为充分的台湾地区高龄死亡数据,选用Lee-Carter、CBD、贝叶斯分层模型等八种死亡率模型,对模型的拟合效果、预测效果和稳健性做出比较。在此基础上,基于修正和平滑后的我国大陆人口死亡数据,采用CBD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建模和预测。结果显示:贝叶斯分层模型能捕捉我国大陆高龄死亡率数据的历史波动,预测区间能够涵盖全部死亡率的真实值,但预测区间过宽,生存曲线不收敛;相比之下,CBD模型对我国大陆地区高龄死亡率的拟合和预测较好,预测区间和生存曲线合理。在长寿风险度量中,建议采用CBD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