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46)
- 2023(11437)
- 2022(10002)
- 2021(9690)
- 2020(8034)
- 2019(18942)
- 2018(18725)
- 2017(35652)
- 2016(19410)
- 2015(22061)
- 2014(21786)
- 2013(21812)
- 2012(20111)
- 2011(18216)
- 2010(17806)
- 2009(16144)
- 2008(15571)
- 2007(13117)
- 2006(11275)
- 2005(9875)
- 学科
- 济(77640)
- 经济(77555)
- 管理(51675)
- 业(48580)
- 企(39441)
- 企业(39441)
- 方法(37434)
- 数学(32957)
- 数学方法(32648)
- 中国(22331)
- 农(20006)
- 学(18315)
- 财(17222)
- 贸(16472)
- 贸易(16464)
- 易(16087)
- 业经(16013)
- 地方(13806)
- 农业(13246)
- 和(12950)
- 制(12836)
- 环境(12636)
- 理论(11599)
- 技术(11548)
- 银(11119)
- 银行(11070)
- 行(10615)
- 融(10580)
- 金融(10577)
- 划(10552)
- 机构
- 大学(277865)
- 学院(273263)
- 济(111996)
- 经济(109833)
- 管理(108589)
- 研究(97890)
- 理学(94817)
- 理学院(93744)
- 管理学(92215)
- 管理学院(91744)
- 中国(71934)
- 科学(62167)
- 京(60571)
- 所(49791)
- 财(47291)
- 农(46835)
- 研究所(46132)
- 业大(43505)
- 中心(42473)
- 财经(39099)
- 北京(38880)
- 农业(36929)
- 江(36410)
- 经(35923)
- 院(35625)
- 范(35567)
- 师范(35238)
- 经济学(33951)
- 经济学院(30686)
- 州(29905)
- 基金
- 项目(195293)
- 科学(152527)
- 基金(142866)
- 研究(139923)
- 家(126353)
- 国家(125394)
- 科学基金(106259)
- 社会(87604)
- 社会科(83002)
- 社会科学(82980)
- 基金项目(76131)
- 省(73083)
- 自然(70273)
- 自然科(68620)
- 自然科学(68602)
- 自然科学基金(67381)
- 教育(63018)
- 划(63015)
- 资助(59503)
- 编号(55382)
- 成果(44813)
- 重点(43844)
- 部(43627)
- 发(41387)
- 创(40119)
- 课题(38020)
- 科研(37732)
- 创新(37541)
- 教育部(37054)
- 国家社会(36475)
- 期刊
- 济(115701)
- 经济(115701)
- 研究(80401)
- 学报(48271)
- 中国(48072)
- 科学(43995)
- 农(42360)
- 管理(38547)
- 大学(36097)
- 学学(34054)
- 财(32913)
- 农业(30432)
- 教育(27614)
- 技术(21926)
- 融(19930)
- 金融(19930)
- 经济研究(19313)
- 财经(18562)
- 业经(17220)
- 业(16500)
- 经(15805)
- 问题(15287)
- 图书(14895)
- 科技(14104)
- 理论(13394)
- 贸(13221)
- 技术经济(12912)
- 版(12750)
- 世界(12744)
- 业大(12642)
共检索到388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桂清 姬兰柱 张弘 王晓伟
植物源杀虫剂是当前农药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中国2000年以来植物源杀虫剂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杀虫植物筛选、杀虫活性成分鉴定、杀虫物质的生物合成(组织培养、发状根培养和利用内生真菌)、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和应用技术等;并就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都强 张兴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与开发是当前新型农药创制的热点。对植物源杀虫剂的资源、活性物质、作用机理、剂型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小艺
由于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化学杀虫剂存在的固有局限性使得人类不得不寻求新型的无公害杀虫剂,其中探索得比较成功的是生物源杀虫剂,主要包括植物源杀虫剂和微生物源杀虫剂等。一、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特点植物源杀虫剂一般具有选择性强,对天敌及人、畜...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孙明舒 杨春清
植物源杀虫剂是指用于防治害虫的植物体,它可以是植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是其中含有的某种有效成分或是植物体提取物的化学改良性物质或人工合成的植物有效活性物质。这些天然杀虫剂,有的是一种化合物,有的是几种不同的化合物,具有杀虫(胃毒、熏蒸、触杀)、拒食、忌避、阻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建昌 张兴
杀虫剂通过在植物体内输导而使其通体带药来控制害虫。药剂进入植物体内 ,通过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随液流到达作用部位 ,在植物体内呈不均匀分布 ,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性质不同的杀虫剂在不同植物体内传导机理不同 ;传导速度与植物生理状态、气候因子、药剂的理化性质等诸因素有关 ;杀虫剂在植物体内的代谢不同于常规施药方法 ,一般在植物代谢旺盛的部位残留量较大 ;通过该技术控制害虫的大量试验表明 ,植物体内注药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且对环境的污染显著小于常规施药方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兆农 姬志勤 祁志军 师宝君 吴文君
以粘虫为试虫,采用载毒叶碟法,根据不同症状指标研究了苦皮藤素 和 的互作毒力。结果表明,苦皮藤素 与 混用(体积比)比例在3∶1~1∶3时,苦皮藤素 对苦皮藤素 的毒杀作用具有增效作用,苦皮藤素 对苦皮藤素 的麻醉作用无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研究在症状学指标上有显著差异的杀虫剂间的相互作用时,应用"互作比值"的概念。
关键词:
植物杀虫剂 苦皮藤素 互作比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长令
植物杀虫剂前景广阔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众所周知,化学农药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由于其毒性、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归宿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绿色化学”、“绿色农药”、日益强调保护环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兴 王兴林 冯俊涛 赵善欢
在研究、开发和使用新型植物性杀虫剂的过程中,以菜青虫为主,对苦楝、川楝树皮中的呋喃三萜类物质——川楝素,从药效、致毒机理、使用技术以及剂型加工工艺等方面做了10多年的研究。这种植物性杀虫物质可破坏菜青虫的中肠组织,并引起一系列生理病变。用楝树皮提取物为主要成份加工配制成0.5%楝素杀虫乳油,取名“蔬果净”,已正式投入生产。该剂安全、高效,使用后无毒害残留,尤适于经济作物上防治有害昆虫,是配合“无污染”蔬菜、果品、茶叶、烟草、中草药等作物生产的良好药剂。
关键词:
川楝 苦楝 川楝素 植物性杀虫剂 菜青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兴 付昌斌 高聪芬 王兴林
对新发现的一种杀虫植物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的资源、化学、药理学及杀虫活性等方面研究情况及进展作了论述.通过对砂地柏药理学及杀虫活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为害虫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砂地柏 植物性杀虫剂 资源利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孙瑞红
灭幼脲类杀虫剂研究进展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孙瑞红灭幼脲类杀虫剂又称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是一类以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影响蜕皮变态为主的苯甲酰脲系列化合物。70年代初,菲利浦—杜发公司在合成脲类除草剂时,偶然发现一种化合物DU19111具有很强的抑虫活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哲明 游兰韶
从亲本病毒及其启动子的选择 ,外源毒素基因、昆虫专性激素和酶基因、增效基因、标记基因、宿主反义RNA基因的引入 ,病毒自身基因的修饰以及重组病毒的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
关键词:
昆虫杆状病毒 重组病毒 基因工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韩晓莉 潘文亮 高占林 张付强 党志红 李耀发 王吉强 赤国彤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类新开发的杀虫剂,研究表明,现已有多种害虫对吡虫啉、啶虫脒及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概述了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抗药性 交互抗性 抗性机理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艾芮 尹令虹 柯俐 代平礼 刘永军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蜜蜂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首先详细阐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暴露途径,然后探讨了其对蜜蜂学习和记忆行为的影响机制。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以及新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梦 李志国 和静芳 苏松坤
在过去的30年间,世界上农药种类的发展已经从有机磷酸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转变成能够与昆虫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的新烟碱类.新烟碱类杀虫剂通过作用于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释放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阻碍昆虫神经传导,影响昆虫正常生理行为,最终导致昆虫麻痹死亡.蜜蜂作为重要的授粉昆虫,在采集过程中,会经常接触到这类农药,不仅会对蜜蜂个体造成影响,蜜蜂采集归巢后,杀虫剂还会污染整个蜂群,这无疑给世界养蜂业带来了很大威胁.本文从蜜蜂的行为与生理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近年来有关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健康影响的报道,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