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13)
2023(11206)
2022(9543)
2021(8832)
2020(7521)
2019(17531)
2018(17139)
2017(32912)
2016(17795)
2015(20740)
2014(20728)
2013(21103)
2012(20244)
2011(18803)
2010(18867)
2009(17970)
2008(17759)
2007(16140)
2006(14467)
2005(13053)
作者
(54700)
(46043)
(45991)
(44005)
(29266)
(22087)
(21028)
(18022)
(17428)
(16322)
(16235)
(15346)
(14913)
(14761)
(14683)
(14297)
(13570)
(13450)
(13357)
(13320)
(11626)
(11331)
(11073)
(10544)
(10470)
(10288)
(9973)
(9867)
(9317)
(9209)
学科
(101048)
经济(100885)
管理(47174)
(41920)
方法(39452)
数学(33834)
数学方法(33620)
(32676)
企业(32676)
中国(25527)
(22974)
(21871)
地方(21135)
业经(18477)
(18197)
(16625)
贸易(16617)
(16135)
(15881)
(15308)
农业(14993)
环境(13982)
地方经济(13844)
(12345)
金融(12342)
(12170)
(12160)
银行(12135)
理论(12046)
(11714)
机构
大学(278182)
学院(273588)
(128877)
经济(126549)
研究(104367)
管理(101393)
理学(86198)
理学院(85146)
管理学(83831)
管理学院(83311)
中国(79839)
科学(61986)
(60751)
(55216)
(54429)
研究所(49513)
(47732)
中心(46159)
财经(44348)
经济学(41849)
(40838)
(40277)
业大(40173)
北京(39582)
经济学院(37605)
农业(37149)
(37136)
(36167)
师范(35896)
财经大学(32690)
基金
项目(176183)
科学(138126)
基金(129663)
研究(127507)
(114313)
国家(113456)
科学基金(94848)
社会(84865)
社会科(79561)
社会科学(79533)
基金项目(67835)
(65175)
自然(58935)
自然科(57393)
自然科学(57371)
教育(56629)
自然科学基金(56385)
(56016)
资助(53992)
编号(49807)
成果(41147)
(40718)
重点(40304)
(39546)
国家社会(36239)
(34906)
教育部(34613)
课题(34436)
中国(34411)
科研(33932)
期刊
(148096)
经济(148096)
研究(84595)
中国(56575)
学报(44834)
(43183)
科学(42511)
(41863)
管理(35688)
大学(33342)
学学(31304)
农业(28971)
经济研究(24532)
(23737)
金融(23737)
财经(23504)
教育(22339)
技术(21646)
业经(21189)
(20458)
问题(20304)
(17339)
世界(16171)
(16069)
技术经济(15484)
国际(15192)
资源(15077)
统计(14267)
图书(13454)
经济问题(12946)
共检索到423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文烂  
首先分析了中国森林及林地的变化情况,指出中国林地资源总体而言是在不断减少的,而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以及人类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带来的农耕区的扩大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导致林地减少的主导因素。其次,文章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森林及林地面积与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在影响森林及林地面积变化的相关因素中,与森林及林地面积相关性由强到弱的因素是所有其他土地面积、人均GDP、总人口、农业面积、乡村人口。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上官增前  
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与整个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联系在一起。它的消长虽与它自身的演变规律有关,但从外部因素看,除了受制于地理环境外,主要是受制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纵观人类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历史:从古代的毁林垦地,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海兵  鞠正山  张凤荣  
研究目的: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典型多元相关分析与二元相关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1991—2001年间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比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正比,与人均粮食和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成反比;耕地比重与人均粮食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正比;牧草地比重与经济密度和人均粮食成反比,上述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甚至极显著水平。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利用这种相关关系,有助于加强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丰雷  蒋妍  黄晓宇  
应用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选取1999—2007年中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全国及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显著,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相互作用,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贡献;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基于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分析有助于二者量化关系规律的进一步显化;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应与产业政策相协调,并兼具宏观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双重特点。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沈月琴  刘俊昌  李兰英  郑振华  何拥军  
构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对促进我国天然林保护事业和天保地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提出了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的原则,包括以市场导向为主,开放合作,系统性,兼顾当前,立足长远,利益激励等,并从协调发展的需要入手,认为关键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多方参与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伙伴协作机制等。图3表1参6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金平  赵西君  王倩  
近十年来,北京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建设用地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异常明显。丰台区作为北京城市边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具有典型性,在分析丰台区12年间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区域变化特征基础上,对形成这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从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土地利用程度增加;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净减,而建设用地和林地净增,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主要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并且这些因素的驱动力指数是逐年增加的,政策的干预作用也不容忽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芬  陈红枫  
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能够部分或全部地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体现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等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更好地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能力。本研究以海南省为案例,从居民问卷分析和机构调查分析入手,分析生态公益林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讨论建立海南省生态补偿的管理机制。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户对生态补偿机制持赞同态度。从总体上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农户得到森林生态补偿较低,难以有效地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林业管理机构和居民面临的共同困难是资金不足,由此带来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保护与地区经济收入的冲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闪闪  赵言文  
以浙江省为例,根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和农业科技进步是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政治经济政策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引导,也是不可忽略的因子。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田燕  
为探讨河南省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用统计法、回归分析法对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耕地面积与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之呈正相关关系。二、三产业与城镇用地规模具有正相关性;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耕地、城市用地变化分为3个时段,变化由平缓发展到急剧波动再趋于稳定。整体来看,土地利用呈现出由粗放走向集约,利于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说明经济越发达,城镇土地利用越集约,越重视对农用地的保护。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翟文侠  黄贤金  周峰  钟太洋  马其芳  杜文星  
研究目的:研究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对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利用DEA(Data Envelopm entAnalysis)数据包络模型,选取输入指标开发区占市域土地面积比重、开发区生产总值指数、开发区地均财政收入指数、开发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指数,选取与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体系为输出指标。研究结果:(1)区域差异:苏南有效性大于苏中,苏中有效性大于苏北地区;(2)无效原因:以开发区土地比重和开发区地均财政收入指数为主;(3)工业化的联动发展机制趋势尚不明显;(4)江苏省开发区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集中表现为对市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研究结论:D EA模型分析开发区对市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月卿  崔丽  孟繁盈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孔祥丽  王克林  陈洪松  张继光  张明阳  
论文以河池地区为例,采用CCA排序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CCA排序结果清晰展现了河池地区11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约束下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急剧增加,10多年来,河池地区不同县(市、区)发生变化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宜州市和金城江区以城乡建设用地的迅猛增加为主要特征,说明城市化的发展是以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后盾的;而水域面积近10年来的大量增加主要表现在大化、巴马和东兰3县,体现了政府决策对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重要指导作用,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亚力  
林业不仅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林产品,同时林业的经济贡献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森林物产的开发、生产、加工利用来实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林业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数量巨大和种类繁多的森林物产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林业发展也证明,林产品供给对经济发展具有很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凌超  邓丹丹  张鼎文  杨文涛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维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2000-2018年京津冀38个样本县的卫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森林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对森林破碎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均GDP对京津冀样本县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影响呈倒"U"型,即在人均GDP较低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增长加剧了森林破碎化程度;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在经历拐点后人均GDP增长则有助于降低森林破碎化程度。此外,退耕还林工程对森林破碎化的影响为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森林破碎化的程度。城镇化比率、农村人均用电量、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以及人口密度等变量对样本地区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森林破碎化的政策启示,以推动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丰富了森林破碎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二是基于人文地理与林业经济交叉学科视角,利用县域层面数据和计量回归模型在提高研究结论准确性的同时,为促进社会经济与森林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娜  李秀婷  魏云捷  孙毅  
为确定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及各分项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否存在拐点,财政支出是否存在最优规模和最优结构,本文针对我国财政数据统计口径和统计周期的特点,基于面板数据改进了随机森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52个国家1995-2016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从中得出了财政支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规模和最优结构。结论显示,财政总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经济事务、文化娱乐以及宗教和教育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存在拐点和合理区间。此外,健康、环保和社保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持续显著的正向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最后针对我国国情,给出了我国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和最优结构,为优化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和支出结构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