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73)
- 2023(13387)
- 2022(11611)
- 2021(11029)
- 2020(9096)
- 2019(21258)
- 2018(21002)
- 2017(39710)
- 2016(21711)
- 2015(24613)
- 2014(24534)
- 2013(24486)
- 2012(22531)
- 2011(20619)
- 2010(20207)
- 2009(18270)
- 2008(17426)
- 2007(14857)
- 2006(12880)
- 2005(11311)
- 学科
- 济(87183)
- 经济(87098)
- 管理(60630)
- 业(53280)
- 企(43248)
- 企业(43248)
- 方法(41306)
- 数学(36277)
- 数学方法(35895)
- 中国(24494)
- 学(23200)
- 农(22533)
- 环境(20633)
- 财(18895)
- 业经(17740)
- 贸(17128)
- 贸易(17118)
- 易(16724)
- 地方(16598)
- 和(15649)
- 农业(15025)
- 划(14118)
- 制(14118)
- 理论(12988)
- 银(12772)
- 技术(12710)
- 银行(12707)
- 融(12399)
- 金融(12397)
- 行(12189)
- 机构
- 大学(312253)
- 学院(308074)
- 济(124501)
- 经济(122036)
- 管理(120972)
- 研究(111834)
- 理学(105299)
- 理学院(104061)
- 管理学(102208)
- 管理学院(101689)
- 中国(82991)
- 科学(72764)
- 京(68899)
- 所(57303)
- 农(54211)
- 研究所(53290)
- 财(52345)
- 业大(50688)
- 中心(49242)
- 北京(44410)
- 财经(43146)
- 农业(42458)
- 江(41842)
- 院(41338)
- 范(40737)
- 师范(40312)
- 经(39562)
- 经济学(37513)
- 州(34185)
- 科学院(34144)
- 基金
- 项目(221884)
- 科学(173225)
- 基金(162319)
- 研究(156469)
- 家(144673)
- 国家(143648)
- 科学基金(121316)
- 社会(97540)
- 社会科(92442)
- 社会科学(92418)
- 基金项目(86739)
- 省(83770)
- 自然(81437)
- 自然科(79419)
- 自然科学(79399)
- 自然科学基金(77957)
- 划(72469)
- 教育(69960)
- 资助(67392)
- 编号(61139)
- 重点(50464)
- 部(48643)
- 成果(48370)
- 发(47342)
- 创(45079)
- 科研(43144)
- 创新(42282)
- 课题(42260)
- 计划(41598)
- 教育部(40873)
- 期刊
- 济(130104)
- 经济(130104)
- 研究(87915)
- 学报(56102)
- 中国(54455)
- 科学(51118)
- 农(47794)
- 管理(42825)
- 大学(41464)
- 学学(39225)
- 财(36494)
- 农业(34013)
- 教育(29419)
- 技术(25099)
- 融(23252)
- 金融(23252)
- 经济研究(21084)
- 业经(20273)
- 财经(20100)
- 业(18907)
- 资源(17264)
- 经(17195)
- 问题(17088)
- 林业(16718)
- 科技(16521)
- 图书(16025)
- 版(14689)
- 技术经济(14512)
- 业大(14510)
- 理论(14312)
共检索到439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新良 曹明奎 李克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六次森林清查资料,结合森林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拟合关系,估算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六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8488PgC、3.6960PgC、3.759PgC、4.1138PgC、4.6563PgC和5.5064Pg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80年代以来,植被碳储量净增加1.8104PgC,平均每年以0.0823PgC的速率增加,这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一直起着明显的CO2汇的作用。从碳密度的变化看,7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增长了3.001Mgha-1,其中幼龄林与中龄林碳密度分别增长5.2871Mgha-1和0.6022 Mgha-1,而成熟林碳密度却降低了0.7581Mgha-1,可见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主要来自于人工林的贡献,而且随着幼龄林、中龄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增长,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空间差异显著,森林植被碳库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平均碳密度以西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为大,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这种空间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干扰强度密切相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祖华 刘红梅 王晓杰 郝俊鹏 关庆伟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回顾与分析了树种选择、施肥、延长轮伐期、间伐和收获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认为目前有关经营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机理研究仍然比较模糊,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清山 洪伟 吴承祯 林勇明 陈灿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显示,柑橘各器官的相关性较好,树干、树叶、果实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0,树高和基径的相关系数为0.89;柑橘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222.80 t.hm-2,其中,土壤(0-100 cm)碳密度为200.21 t.hm-2,占总有机碳密度的89.86%,果树碳密度为22.58 t.hm-2,占10.14%;1978-2007年,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从3.16×106t增加到37.97×106t,年均增加1.20×106t,表现为碳汇;在第4-6次(1993-200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间,柑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平平 李艳红 殷浩然 陈全通 董庆栋 朱连奇
山地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对生态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以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CA-Markov模型与In VEST模型模拟和预测(2000—204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运用热点分析(Getis-Ord Gi*)探讨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4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2000—2020年,碳储量增加1.12×107t;2020—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损失剧烈,减少50.24×107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损失幅度明显变弱,减少29.52×107t,说明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有效控制碳储量减少。(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呈现显著的一致性,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质量和空间分布格局。(4)随着海拔抬升,碳储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坡度升高,碳储量呈现出“W”型变化趋势。(5)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碳储量热点区和冷点区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冷热点分布范围有逐渐变大的趋势;2040年生态保护情景较2020年,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冷热点分布范围整体变化不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耀亮 罗格平 叶辉 王渊刚 黄小涛 张琪 蔡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已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地区,但中亚LUCC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仍属未知。论文以人工林面积、森林产品收获产量及林地转移面积为基础数据,应用Bookkeeping模型,分析了1975—2005年期间三种LUCC方式对中亚森林碳库的影响。近30 a LUCC对其碳库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碳汇,固碳量为3.07 Tg。植树造林表现出强烈的碳汇功能,总固碳量为12.97 Tg。森林采伐是最主要的碳释放来源,共释放碳5.80 Tg。林地转移呈现较强的碳释放特征,共排放为4.10 Tg。结果表明1975—2005年该区域LUCC对森林碳库具有明显的增汇效应。研究结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海奎 雷渊才 曾伟生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以回归模型估计法作为乔木林生物量的主要计算方法,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从单木归并到样地,从样地加权平均至省级区域,估算乔木林碳储量;以加权平均转换系数估算疏林地、散生木和四旁树的碳储量,以模型法估算竹林、灌木林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大区;乔木林是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体;人工林碳储量在中国乔木林碳储量中比例超过15%;阔叶树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大于针叶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荣 张家来 庞宏东 郑兰英 崔鸿侠
基于2009年湖北省林业资源连续调查第六次复查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和组分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710.01 Tg·C,其中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15.74%、2.89%、2.11%和80.56%,天然林和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420.43 Tg·C和151.59 Tg·C。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11.51 t·hm-2,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较大,介于88.32~177.79 t·hm-2之间。森...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湖北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拴丽 许文强 杨辽 高亚琪 李建军 王蕾
为科学评估新疆森林碳汇功能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论文基于在阿尔泰山布设的35个样地实测数据,参考2011年新疆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研究了我国境内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为126.67t·hm~(-2),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乔木层(120.84 t·hm~(-2))>草本层(4.22 t·hm~(-2))>凋落物层(1.61t·hm~(-2)),乔木各器官中,干、根、叶和枝分别占乔木生物量的50%、22%、16%和12%,干所占比例最大;林龄对植被生物量影响显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2)生物量平均含碳率在0.40~0...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密度 碳储量 样地调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雷 王长庭 王根绪 刘伟 阿的鲁骥
科学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动态、固碳现状及其增汇潜力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海省第三次(1989-1993年)至第六次(2004-2008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不同树种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青海省近19年来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求和估算。结果表明:1青海省森林面积从1989年的246.5×104hm2增加到2008年的355.0×104hm2。2青海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从1989年的814.34×104t增加到2008年的1118.26×104t,增加了303.92×104t,年均增加(19a)159.96×104t,年均增长率1.68%,...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森林碳储量 固碳现状 青海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王新凯 方晰 闫文德 宁晓波 王光军
研究喀斯特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中的碳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的碳含量也不同,除楸树外,3种树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碳含量普遍高于地下部分(根);不同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88%~7.02%;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09.70~461.02,335.44~569.61和307.01~400.88g·kg-1,植被恢复初期,柏木林地、楸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地提高了56.37%和33.49%,而花椒林地下降了2.09%;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4种林分乔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振鹏 陈金磊 李尚益 张仕吉 方晰
【目的】探讨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分阶段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建立部分主要树种相对生长方程和引用部分主要树种通用生长方程估算生物量,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植物、土壤碳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碳储量。【结果】植被层各组分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变化,同一恢复阶段各组分碳含量基本上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碳含量以PLL最高,其次为LAG,LCQ最低;同一土层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从LVR到LAG,植被层、枯落物层、0~40 cm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了70. 80、1. 17、67. 05和139. 02 t C·hm~(-2);植被层、生态系统碳储量各阶段间的增长速率均呈先快后慢的特征,而土壤层呈快—慢—快的特征;不同恢复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一致的垂直分配格局:0~40 cm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随植被恢复,植被层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层碳储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枯落物层变化不大;生态系统、植被层、土壤层碳储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除植被层外)、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显著(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传艳 周国逸 王春林 王旭
该研究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及广东省1994—200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量化10年间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碳储量动态变化.其中OBPA是指疏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林.研究结果如下:1994—2003年广东省森林植被共固定碳41.67 Tg,碳密度增加了1.58 Mg/hm2;林下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占总碳库的38%~44%,凋落物层碳储量略大于林下层;不同类型森林的碳储量排列如下:针叶林>阔叶林>OBPA>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碳储量在11种林型中最大,南洋楹林最小;10年中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量皆有增长,幼龄林碳储量大幅度减少,中龄林碳储量小幅度波动,其碳储量始终高于其他4个龄级;阔叶林固碳率...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森林恢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光增云
利用2003年河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河南省森林的总碳储量为4 673.43万t C;阔叶林碳储量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89.5%,栎类和杨树2个树种占全省阔叶林总碳储量的72.3%;幼、中龄林的碳储量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79.5%;全省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3.64 t C/hm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樊登星 余新晓 岳永杰 牛丽丽 高志亮 马莉娅
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北京市不同时段的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北京市森林碳储量由1988年的532万t增加到2003年的852万t,平均每年以4.00%的速率递增,这说明北京市森林起着碳汇作用。全市森林总碳储量中,阔叶林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其中,栎类、杨树占主导地位;全市森林碳储量中幼、中龄林所占比重大,而且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龄级的碳密度均呈减少趋势。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对现有森林的抚育和管理,将会使北京市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生物量 蓄积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碳动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虎 李凤日 孙美欧 贾炜玮
利用设置在松嫩平原典型地区的6块杨树人工林样地和36株人工杨树解析木数据,建立了人工杨树相容性生物量方程,实测并分析了杨树人工林各个组成部分含碳率,估算并分析了人工杨树各个器官含碳量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密度特征。结果表明:胸径和年龄是影响人工杨树各个器官含碳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人工杨树各器官含碳率介于0.442 7~0.484 8之间。林下各层含碳率差异显著,枯枝层介于0.456 8~0.471 1之间,枯叶层介于0.368 3~0.445 4之间,半分解层介于0.418 4~0.460 0之间,草本层介于0.350 6~0.372 9之间。14~28年生人工杨树生物量和碳储量都随着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