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51)
- 2023(9681)
- 2022(7980)
- 2021(7351)
- 2020(6147)
- 2019(14061)
- 2018(13691)
- 2017(25961)
- 2016(13841)
- 2015(15866)
- 2014(15492)
- 2013(15760)
- 2012(15172)
- 2011(14161)
- 2010(14236)
- 2009(13429)
- 2008(13164)
- 2007(11636)
- 2006(10690)
- 2005(9843)
- 学科
- 济(84496)
- 经济(84422)
- 管理(34790)
- 业(31759)
- 方法(30957)
- 数学(27806)
- 数学方法(27610)
- 企(23760)
- 企业(23760)
- 中国(20980)
- 学(18496)
- 地方(18413)
- 农(16648)
- 贸(14368)
- 贸易(14360)
- 财(14012)
- 业经(13945)
- 易(13909)
- 地方经济(13017)
- 制(11772)
- 农业(11516)
- 环境(11408)
- 融(10864)
- 金融(10863)
- 银(10351)
- 银行(10323)
- 行(10049)
- 和(9807)
- 发(9700)
- 关系(9337)
- 机构
- 大学(220300)
- 学院(214744)
- 济(105717)
- 经济(104116)
- 研究(87644)
- 管理(75640)
- 中国(66726)
- 理学(64916)
- 理学院(63983)
- 管理学(62801)
- 管理学院(62401)
- 科学(52182)
- 京(47908)
- 所(45809)
- 财(45477)
- 研究所(41959)
- 中心(36828)
- 农(36739)
- 财经(36686)
- 经济学(35522)
- 经(33587)
- 院(31876)
- 经济学院(31823)
- 北京(31274)
- 江(31210)
- 业大(30817)
- 范(28875)
- 师范(28628)
- 农业(28324)
- 财经大学(27352)
- 基金
- 项目(141632)
- 科学(112645)
- 基金(107747)
- 研究(98486)
- 家(96918)
- 国家(96293)
- 科学基金(80336)
- 社会(67314)
- 社会科(63973)
- 社会科学(63959)
- 基金项目(55860)
- 自然(51050)
- 省(49877)
- 自然科(49870)
- 自然科学(49854)
- 自然科学基金(49043)
- 资助(45075)
- 划(44065)
- 教育(43561)
- 编号(34801)
- 重点(33165)
- 部(32953)
- 发(31689)
- 国家社会(30184)
- 中国(29588)
- 成果(29047)
- 教育部(28111)
- 创(27755)
- 科研(27449)
- 创新(26340)
- 期刊
- 济(120311)
- 经济(120311)
- 研究(71134)
- 中国(40279)
- 学报(37809)
- 科学(36131)
- 财(32737)
- 农(32432)
- 管理(28866)
- 大学(28703)
- 学学(27385)
- 农业(22042)
- 经济研究(21430)
- 财经(19778)
- 融(19312)
- 金融(19312)
- 经(17267)
- 问题(16436)
- 技术(15729)
- 业经(15710)
- 贸(15214)
- 教育(15009)
- 世界(14661)
- 国际(14076)
- 业(12551)
- 统计(12274)
- 技术经济(12180)
- 资源(10870)
- 林业(10505)
- 策(10305)
共检索到334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洪革 赵文铖 曹博
根据Hansen数据集对2001—2018年间中国的森林损失进行了量化和可视化,并基于森林损失角度分别为全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建立了森林EKC曲线模型,最终将所得结论与现有其他角度的森林EKC研究结论对比。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森林损失率表现出先增再减再增的趋势,其区域变动特征表现为随时间推移损失率较高的区域由各区域普遍存在向东南沿海区域聚集;(2)全国及各区域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全国和西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减,东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增,中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曲线关系。(3)森林损失角度与森林资源净变化角度下的森林EKC曲线无论是在形状上还是拐点发生时间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洪革 赵文铖 曹博
根据Hansen数据集对2001—2018年间中国的森林损失进行了量化和可视化,并基于森林损失角度分别为全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建立了森林EKC曲线模型,最终将所得结论与现有其他角度的森林EKC研究结论对比。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森林损失率表现出先增再减再增的趋势,其区域变动特征表现为随时间推移损失率较高的区域由各区域普遍存在向东南沿海区域聚集;(2)全国及各区域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全国和西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减,东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增,中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曲线关系。(3)森林损失角度与森林资源净变化角度下的森林EKC曲线无论是在形状上还是拐点发生时间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侯孟阳 姚顺波
【目的】检验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EKC互动关系,探索维持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路径。【方法】在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理论基础上,以人均森林蓄积量为因变量、不变价人均GDP为自变量、社会经济因素为控制变量,基于198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运用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构建普通EKC模型和加入控制变量的扩展EKC模型,对比分析回归结果,并寻找不同省份拐点出现的时间路径。【结果】1) 2种类型EKC模型均支持人均森林蓄积量与经济增长的倒N形关系,人均森林资源随人均收入增长呈"下降→上升→下降"的演变过程,扩展EKC模型的拟合程度更高,其极小值和极大值拐点对应的人均GDP分别为639. 79元和33 560. 58元,且当前各省份处于扩展EKC的上升阶段; 2)不同控制变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作用具有差异性,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扶持与森林资源增长正相关,产业结构与森林资源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而人口规模则与森林资源增长负相关,人口增长将侵占森林资源增长空间; 3)多数省份在1990年之前陆续跨过极小值拐点进入上升通道,而不同省份森林资源到达极大值拐点所需时间有差异,到达极大值拐点的时间基本与地理空间分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呈"东部最早、中部次之、西部最晚"的演变格局。【结论】当前我国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处于倒N形曲线关系的上升阶段,森林资源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但森林资源的增长空间将会达到饱和,人均森林资源增长将趋于稳态,可通过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林业投资、引入民间资本等措施,避免各省份人均森林资源到达极大值拐点后的下滑,到达极大值拐点后要引导森林资源向质量提升转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潘艳艳 张良
文章首先测算风暴潮灾害损失指数,然后构建风暴潮灾害损失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VAR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检验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风暴潮灾害损失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较弱,并不具有持续性,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则是导致风暴潮灾害损失持续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宗义 唐李伟 苏静
基于我国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空间动态面板误差模型,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研究,并从模型设定、样本容量、宏观波动性、控制变量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动态效应,且存在EKC拐点,但目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仅存在于EKC拐点的左侧,跨过这个拐点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将长期处于近似的线性正相关状态,即经济增长伴随着高碳排放。稳健性分析进一步支持了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污染物天堂"假说在我国成立。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熊明良 杨志超 刘艺文
本文选取1999—2018年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与环境指标统计数据,采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综合环境质量得分值,并以此建立经济与环境函数计量模型,对深圳市EKC曲线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除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拟合遵循“倒U”型特征外,综合环境质量和工业二氧化硫、烟粉尘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与人均GDP拟合曲线均呈现左“倒U”+右“U”型,而工业废气排放量拟合曲线却表现为单调递增型。这表明典型EKC曲线“倒U”型特征在深圳市并没有得到完全印证,依赖于环境外部性特征,深圳市加大了环境保护政策的响应程度,使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不错,但并非高枕无忧,从EKC曲线拟合态势来看,环境质量出现退化迹象,不少环境污染指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在“双区驱动”(1)背景下,更应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俏茹 刘金全 刘达禹
本文首先将技术溢出效应加入MRW模型中,得到了带有空间相关性的经济收敛方程,随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际间的收敛性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整体满足条件收敛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双区制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际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空间溢出效应在体量和方向上均存在非对称性特征,且这两大非对称性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不尽相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红 邢艳春 郝小娇
为了探究空气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以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模拟经济增长,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假说,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较不平衡,空气污染存在空间关联性与溢出效应;空气污染与经济增长的一次项存在线性关系,与经济增长的二次项呈“倒U”型曲线,与经济增长的三次项呈“倒N”型曲线;技术创新对于空气污染治理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而人口密度与富裕程度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熊红轶 张先峰
本文在回顾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中外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利用我国1978—2004年期间的年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技术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我国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这就支持了加快我国金融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
金融深化 经济增长 因果关系 格兰杰检验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春虹
经验证据表明:我国GDP对税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不会明显偏离均衡状态,税收与经济税源之间保持着合理的关系。从经济增长率最大角度,我国最优宏观税率应该是20%左右。税收应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宏观税率的提高要与经济增长适度,说明了“拉弗”曲线在我国的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春义
消费在经济学研究中是一个永恒的热点话题。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1978~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节机制;居民消费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只是在短期内的效应。
关键词:
居民消费 协整理论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一博
基于30个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力消费量面板数据(1999~2006年),文章运用有关理论方法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协整关系与格兰杰因果关系,并通过长期均衡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及工业结构较重的省份经济增长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较高,未来电力供求矛盾在这些地区还将进一步突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增加电力供应能力并举才能破解我国面临的能源难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钱晓英 杨娟
中国正处于能源转变关键时期,但在理论上,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明确。文章采用两次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对我国1953-2006年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都是围绕着两个结构断点的分段趋势平稳过程,这对于政府主导下的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是否有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单位根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消除趋势后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敏纳
文章在测度2005年中国各省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Granger原因,但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共服务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必须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社会公共服务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