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22)
2023(8970)
2022(7348)
2021(6935)
2020(5714)
2019(12871)
2018(12343)
2017(23288)
2016(12590)
2015(14032)
2014(13755)
2013(13787)
2012(12879)
2011(11930)
2010(11538)
2009(10376)
2008(10189)
2007(8753)
2006(7621)
2005(6962)
作者
(37522)
(31900)
(31349)
(29987)
(19895)
(15237)
(14250)
(12276)
(11963)
(11069)
(10954)
(10546)
(10148)
(10074)
(10068)
(9764)
(9350)
(9215)
(9061)
(8871)
(7796)
(7719)
(7656)
(7112)
(7043)
(6957)
(6952)
(6611)
(6412)
(6390)
学科
(59759)
经济(59713)
管理(30214)
(29449)
方法(26505)
数学(24482)
数学方法(24306)
(20980)
企业(20980)
中国(18041)
(15267)
(12645)
贸易(12640)
(12377)
地方(12325)
(11767)
(10955)
业经(10376)
农业(10321)
(9544)
环境(9082)
(8887)
金融(8886)
(8780)
银行(8755)
(8540)
地方经济(7951)
技术(7574)
(7563)
关系(7345)
机构
大学(187102)
学院(183871)
(85953)
经济(84673)
研究(73142)
管理(66617)
理学(58309)
理学院(57520)
管理学(56637)
管理学院(56285)
中国(54721)
科学(44524)
(40085)
(37831)
(36321)
研究所(35201)
(34921)
中心(31457)
业大(29102)
财经(29082)
农业(29066)
经济学(28626)
(26950)
经济学院(25864)
(25724)
北京(25220)
(24752)
(24331)
师范(24054)
科学院(23764)
基金
项目(130973)
科学(104912)
基金(99664)
研究(91376)
(90177)
国家(89552)
科学基金(75225)
社会(62363)
社会科(59442)
社会科学(59429)
基金项目(51914)
自然(48044)
(47266)
自然科(46999)
自然科学(46986)
自然科学基金(46217)
(42021)
教育(41173)
资助(40819)
编号(32983)
(30753)
重点(30564)
(29258)
国家社会(28378)
(27239)
中国(26923)
成果(26458)
教育部(26045)
创新(25741)
科研(25301)
期刊
(86338)
经济(86338)
研究(54988)
中国(35632)
学报(34117)
(32309)
科学(31266)
大学(25245)
(24465)
学学(24070)
管理(23337)
农业(22832)
教育(15970)
经济研究(15894)
(15643)
金融(15643)
财经(15098)
(13509)
技术(13375)
(13236)
(11935)
问题(11914)
业经(11420)
世界(11305)
国际(10486)
资源(9791)
(9191)
技术经济(9165)
统计(8967)
业大(8621)
共检索到266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庆君   朱俊峰  
为稳定国内棉花生产,适度恢复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产能提供可行建议,利用要素弹性变化解释棉农的生产决策行为逻辑,先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似不相关回归估计棉花生产要素成本份额方程,再计算出要素需求弹性和影子替代弹性。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我国棉花生产中劳动力和化肥需求缺乏弹性;机械需求弹性呈下降趋势,从富有弹性变为缺乏弹性。2)劳动力、化肥和机械两两之间相互替代,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关系最强,化肥与劳动力的替代关系最弱。3)棉区间的差异主要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机械需求始终富有弹性,且化肥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整体下降;而西北内陆棉区的机械需求开始缺乏弹性,化肥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则有所增长。因此,西北内陆棉区需合理控制机械价格,又要警惕化肥投入过量导致的环境负外部性;而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则应着力提升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既要增加与当地棉花生产配套的机械供给,又要利用政策工具有效调控机械需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钟甫宁  胡雪梅  
本文在定义了棉花生产规模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棉花生产格局现状及其变动状况,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棉花和替代作物的价格与单位面积产量之比、非农就业机会、政府的农业投资、自然灾害、公路里程、化学纤维的产量、有效灌溉面积等都是影响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从影响程度看,棉花与替代作物的相对价格影响最为突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月玲  林锋  
文章采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从劳动异质性视角拓展要素替代弹性分析;并首次联合运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过程分析来揭示要素替代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三大区域各自的要素替代弹性变化显著不同,但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效应却彼此具有一致性。其中,东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明显地存在着0.805的增长门槛,只有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越过了门槛值,与区域增长具有尚不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支持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三大区域的资本-技能互补性提高对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月玲  林锋  
文章采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从劳动异质性视角拓展要素替代弹性分析;并首次联合运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过程分析来揭示要素替代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三大区域各自的要素替代弹性变化显著不同,但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效应却彼此具有一致性。其中,东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明显地存在着0.805的增长门槛,只有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越过了门槛值,与区域增长具有尚不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支持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三大区域的资本-技能互补性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都不明显;劳动-技能替代弹性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增长效应,显示出各区域存在着人力资本红利。值得注意的是,与均衡增长路径上"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不同,在考虑劳动异质性和技术非效率的前提下,中国地区增长更支持"劳动-技能替代弹性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结论。文章为甄别新常态下的区域增长潜力转变、剖析要素匹配合理性及产业结构调整可行性奠定基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姚慧泽  石磊  
本文从中国要素市场仍存留的政府干预这一现象出发,发现国有经济面对较低的资本价格和较高的劳动力价格,非国有经济面对较高的资本价格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两类企业的要素密集度存在异质性差异。在新古典分配的框架下,要素密集度差异扩大会导致要素替代弹性变大,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更为容易,这降低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结论能够得到一定的证实。因此,中国未来应从户籍制度、利率制度等方面着手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减轻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美艳   张宝生   李忻颖   王敏  
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的一般要素增强型的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本和能源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可替代程度偏低。从要素效率增长率来看,能源效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效提升潜力巨大;劳动效率增长率最快,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有关;资本效率下降,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从技术进步偏向来看,国家和区域均表现为资本偏向、能源和劳动节约型,对资本的偏向程度均不断降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学红  曾旖  丰超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本文引入"环境技术"框架,结合方向距离函数和三层级生产前沿函数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解构,并将其置于全国、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结构无效率、技术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是其共同成因;不同产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无效率成因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异质性,不同地区之间的生产情况则存在显著的技术差异。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全要素生产无效率成因,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提升、管理优化等方面入手对其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力  韩亚丽  
在我国高库存背景下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及耕地资源匮乏的双重矛盾,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讨中国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路径。通过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001-2014年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差异进行分析,并利用动态面板ls方法估计tF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技术进步是构成棉花tFP提高的主要因素,新疆棉花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在各影响因素中,棉花播种面积占比和受灾水平对棉花tFP的影响最显著;各地区棉花tFP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机械投入要素,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而在西北内陆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鲁云  王力  
以1999—2017年中国12个棉花主产省份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检验了作物替代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促使了棉花生产者进行作物替代,有效缓解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效应;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作物替代的遮掩效应仅在内地棉区存在。西北内陆棉花种植者采取作物替代策略时,面临一些约束条件。进一步检验发现,棉花目标价格政策降低了新疆棉花生产者进行作物替代的动机,使得低效率的棉农能够在市场中生存,阻断了通过作物替代提升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郑旭媛  应瑞瑶  
非农部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的持续替代,然而这种机械化在中国区域的发展中并不平衡。本文使用修正的要素替代弹性公式,首先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中机械—劳动替代弹性,然后实证分析了地形条件约束下的要素替代难度对粮食机械—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结论表明,中国粮食生产中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并表现出与耕地坡度紧密相关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亩劳均机械水平存量之后,耕地中坡耕地比例对机械—劳动替代弹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受到地形地貌约束下的要素替代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郑旭媛  应瑞瑶  
非农部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的持续替代,然而这种机械化在中国区域的发展中并不平衡。本文使用修正的要素替代弹性公式,首先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中机械—劳动替代弹性,然后实证分析了地形条件约束下的要素替代难度对粮食机械—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结论表明,中国粮食生产中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并表现出与耕地坡度紧密相关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亩劳均机械水平存量之后,耕地中坡耕地比例对机械—劳动替代弹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受到地形地貌约束下的要素替代难度的限制,这成为中国机械化进程呈现地区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兰  周应恒  严斌剑  
在对我国棉花投入结构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选用C-D和拟超对数两种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0~2010年12个棉花主产区的棉花生产面板数据,对中国棉花生产要素报酬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已是中国棉花增长的重要源泉,且因地制宜地推进棉花生产机械化是棉花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欣月  田志宏  
为准确把握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关系,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对要素产出弹性及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探讨我国玉米生产的技术选择方向。结果表明:1)我国玉米生产中机械有效地替代了劳动要素,替代弹性为1.099,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2)相比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我国西南优势玉米区机械对劳动的替代速度加快;3)样本期间化肥的产出水平持续下降,它对劳动、机械的替代程度在逐渐减弱;4)玉米生产采取了以机械技术为主,以生物化学技术为辅的技术。我国玉米生产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因地制宜地促进机械化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惠真  
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多受到所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生产要素之间替代关系的研究综述,构建了其代替研究模型,由此详尽分析了资本、劳动与能源的自价格弹性及其净替代弹性等相关问题,认为劳动与资本都对能源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一国只有致力于培养专业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有利于长期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郝枫  盛卫燕  
要素替代弹性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对经济增长和要素分配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一般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利用1978-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变系数面板模型估计我国替代弹性时间序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替代弹性明显小于1(0.23~0.55),改革时期基本呈上升趋势;目前劳动增强型技术表现出资本偏向,构成近期我国劳动份额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最后,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