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50)
- 2023(9606)
- 2022(7799)
- 2021(7282)
- 2020(6016)
- 2019(13631)
- 2018(12822)
- 2017(23280)
- 2016(12780)
- 2015(14198)
- 2014(13491)
- 2013(13545)
- 2012(12449)
- 2011(11561)
- 2010(11043)
- 2009(10192)
- 2008(9933)
- 2007(8541)
- 2006(7485)
- 2005(6498)
- 学科
- 济(53722)
- 经济(53670)
- 管理(32141)
- 业(30833)
- 方法(26131)
- 数学(24254)
- 数学方法(24066)
- 企(22741)
- 企业(22741)
- 中国(16944)
- 农(14262)
- 贸(13857)
- 贸易(13852)
- 易(13627)
- 学(13326)
- 财(12114)
- 业经(10406)
- 农业(9687)
- 环境(9069)
- 制(8883)
- 银(8130)
- 银行(8075)
- 行(7783)
- 技术(7779)
- 融(7674)
- 金融(7674)
- 出(7665)
- 关系(7265)
- 产业(7027)
- 划(6910)
- 机构
- 大学(191185)
- 学院(186647)
- 济(84105)
- 经济(82999)
- 研究(75006)
- 管理(67697)
- 理学(59684)
- 理学院(58948)
- 管理学(57811)
- 管理学院(57491)
- 中国(55752)
- 科学(48990)
- 农(43181)
- 京(41873)
- 所(39951)
- 研究所(37474)
- 业大(35796)
- 农业(34319)
- 财(33662)
- 中心(31819)
- 财经(28309)
- 院(27976)
- 经济学(27637)
- 北京(26940)
- 经(26282)
- 经济学院(25206)
- 江(24754)
- 科学院(24019)
- 农业大学(22797)
- 研究院(22394)
- 基金
- 项目(137562)
- 科学(107239)
- 基金(103557)
- 家(96726)
- 国家(96070)
- 研究(89580)
- 科学基金(79005)
- 社会(59763)
- 社会科(56888)
- 社会科学(56874)
- 基金项目(54138)
- 自然(53426)
- 自然科(52218)
- 自然科学(52196)
- 自然科学基金(51353)
- 省(49729)
- 划(44515)
- 资助(42835)
- 教育(39781)
- 重点(32317)
- 部(30899)
- 编号(30458)
- 发(29284)
- 创(28428)
- 计划(28118)
- 科研(27989)
- 国家社会(27182)
- 中国(27080)
- 创新(26909)
- 教育部(25512)
共检索到265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竹万宽 许宇星 王志超 杜阿朋
【目的】分析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估算系数与林分结构特征、气候因子及地形因子的关系,确定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尺度准确估算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筛选中国桉树人工林的相关文献数据,分析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常见估算系数(生物量转换与扩展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与林分结构特征(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林分蓄积量)、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地形因子(海拔)间的关系。【结果】桉树人工林BCEF、B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 658 Mg·m~(-3)、1. 251和0. 190,其对应范围值分别为0. 46~0. 76 Mg·m~(-3)、1. 05~1. 35和0. 04~0. 36; BCEF随平均胸径(r~2=0. 306)增大而先减后增,随平均树高(r~2=0. 366)和林分密度(r~2=0. 430)及林分蓄积量(r~2=0. 405)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 BEF随林龄(r~2=0. 765)和平均树高(r~2=0. 734)及林分蓄积量(r~2=0. 578)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随平均胸径(r~2=0. 644)增大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R随林龄(r~2=0. 665)、平均树高(r~2=0. 338)、林分密度(r~2=0. 275)和林分蓄积量(r~2=0. 403)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 BCEF随年均气温(r~2=0. 193)和降水量(r~2=0. 200)增大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遵循二次多项式关系; BEF和R随年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未表现出明显的函数关系; 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增大趋势,关系式的拟合精度分别为0. 455、0. 501和0. 314。【结论】林分密度与BCEF的拟合优度较高,林龄与BEF和R的拟合优度较高,林分密度和林龄是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子对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的影响仅次于林分密度和林龄。气候因子仅对BCEF产生一定影响。在估算区域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时应考虑林分结构特征及地形因子引起的生物量估算系数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温远光 陈放 刘世荣 梁宏温 元昌安 朱宏光
对广西东门桉树人工林18个试验小区物种多样性、群落总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桉树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与乔木层、灌草层和群落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α=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5、0.7028和0.7106;2)叶面积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和林下植被生物量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α=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0和0.6856;3)乔木层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水解N以及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6、0.6203和0.6359,在0.1水平上达到显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9种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较小,相关系数在0.4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云建 王效科 张小全 朱建华 张治军 侯振宏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大于塞罕坝林区(P0.05)且都小于五台山中山区(P0.05);根茎比随林龄和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P<0.01),但与林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娜 李志辉 王佩兰 李何
【目的】研究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人工林的生长规律,为赤皮青冈人工林的培育以及合理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培育和推广珍贵用材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湖南省涟源市龙山国有林场34年生赤皮青冈人工林内设置标准样地(20 m×20 m),选择3株平均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解析木的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过程及生物量分布。【结果】34年生赤皮青冈去皮胸径总生长量为25.18 cm,在0~6 a,胸径生长过程处于缓慢状态,6~21 a生长速度加快,21~34 a胸径生长逐渐趋于平缓,且胸径生长随着树龄的增加不断增加。胸径连年生长量在12 a时达到峰值,为1.07 cm,12 a后逐渐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状态。赤皮青冈胸径平均生长量曲线变化稳定,胸径平均生长量在18 a时达到最大值,为0.803 3 cm/a;34年生赤皮青冈树高总生长量为19.6 m,且树高总生长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增加,0~6 a树高生长过程缓慢,12~34 a树高增长速度加快,且树高连年生长量波动变化明显,平均生长曲线和连年生长曲线分别在19、27 a时相交;34年生赤皮青冈材积总生长量为0.425 4 m3,材积总生长量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出递增的关系,是一个先缓慢后加快的增长过程,材积总生长曲线呈“S”型,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在34 a时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还未相交,说明34年生赤皮青冈的材积仍处于增长的速生期,未达到数量成熟年龄;34年生赤皮青冈总生物量为422.867 kg,全树生物量分布以树干占比最高,其次为树根、树枝,树叶的生物量占比最低,树根生物量占比为粗根>中根>细根。【结论】34年生赤皮青冈仍未达到数量成熟龄,根据解析木分析情况预测赤皮青冈人工林将在60 a时达到主伐年龄,建议今后的抚育管理措施以调整林分密度和空间结构为主。
关键词:
赤皮青冈 人工林 生长规律 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闫晶 罗云建 郑德福 王水城
森林生物量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准确估算区域森林生物量可以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以福建省南靖县为研究区,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野外实测数据,利用缺省的和本地化的生物量模型分别得到区域桉树林生物量的估算值,然后利用BRT(boosted regression trees)方法解析区域生物量估算差异的来源及其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利用缺省的生物量模型推算的桉树林生物量比本地化的生物量模型推算的高估了20.88%。林分条件是估算森林生物量的主导因素,3个变量(林龄、平均胸径和林分密度)对森林生物量估算差异的贡献率达70.94%,其中林龄是导致生物量估算差异的最主要因素(54.92%),并且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雪蔓 刘世荣 尤业明
为了探究固氮树种对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结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分别在干季和湿季研究了第二代桉树纯林和第二代桉树/固氮树种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0 10 cm)的有机碳含量、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凋落物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7.77%、41.62%、85.59%、25.38%、19.12%,除土壤有机碳外,其它在统计学上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混交林的细菌生物量显著增加,但其真菌生物量显著减少;同时,混交林的总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相对百分含量在干季显著提高,真菌的相对百分含量却显著降低;但在湿...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竹万宽
桉树(Eucalyptus)是中国华南区营造人工林普选树种之一。速生丰产的特性使其在非科学经营管理下逐渐显现出众多生态问题。土壤呼吸作为地下碳排放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森林的碳收支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影响要素调控下的土壤呼吸时空异质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精确预测人工林土壤碳排放规律及估算人工林土壤碳排放通量。目前,对不同树种桉树细分下的土壤呼吸研究工作相对缺乏。本研究选取雷州半岛北部立地条件类似的5个桉树林和1个湿加松林(对照):尾叶桉林(EU)、粗皮桉林(EP)、托里桉林(ET)、赤桉林(EC)、尾巨桉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诗琦 贾黎明 杨军 辛建华
利用Landsat TM5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对我国鲁西黄泛平原典型地区菏泽市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单木生物量模型lnB=2.486lnD-2.415(R2=0.879,P
关键词:
TM数据 生物量模型 碳密度 碳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左舒翟 任引 王效科 张小全 罗云建
收集整理杉木林的生物量文献数据,探讨3个常用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换算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BCEF,B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616 Mg·m-3(n=245,SD=0.426)、1.489(n=334,SD=0.379)和0.247(n=268,SD=0.083);随着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立木蓄积量增加,BCEF,BEF和R值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P<0.001),但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它们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01);随着年均气温增加,BEF和R逐渐减小(P<0.05),但BCEF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随着年均降水量增加,BEF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坤 曹林 汪贵斌 申鑫 曹福亮
【目的】利用3-PG模型估算江苏南部地区杉木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LAI),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苏南丘陵地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气候和林分观测历史数据确定3-PG模型参数并运行模型,估算杉木人工林的LAI和林分不同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趋势,并对预测值和观测值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初始林分密度为4 6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在5年时林分达到郁闭,LAI为5.5;干生物量在23年达到最大值,为74.5t/hm2;根和叶的生物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先增后减,根生物量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17.5t/hm2),叶生物量在第6年达到最大值(10.25t/h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紫卉 沈育伊 毛馨月 褚俊智 徐广平 陈运霜 曹杨 张德楠 黄科朝 孙英杰
【目的】研究不同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施用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潜力,为生物炭在农林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2017年开展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按生物炭与土壤的质量百分比,设置0%(CK)、0.5%(T1)、1.0%(T2)、2%(T3)、4%(T4)和6%(T5)共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年后测定不同处理下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的含量。【结果】与CK相比,在0~30 cm土层中,施用生物炭能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二钙磷、铝磷、铁磷、八钙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并提高磷素活化系数(P<0.05),降低十钙磷、闭蓄态磷、中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不同生物炭处理下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平均值的大小分别为:铁磷>铝磷>闭蓄态磷>八钙磷>二钙磷>十钙磷,中等活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高稳定性有机磷。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同一生物炭处理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均趋于减少。土壤有效磷分别与pH值、有机质、全磷、二钙磷、八钙磷、铝磷、铁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有效磷具有正向作用;与有机磷组分相比,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更大。【结论】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通过自身中磷素的释放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积极作用,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和磷组分含量,促进了土壤中难溶态磷向有效态磷的转化和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了桉树林土壤磷素有效性和土壤供磷能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珮璇 何春 吴秦展 陈虎 陈利军 祝玲月 刘森 杨章旗 唐健 吴立潮
【目的】桉树是重要的用材林树种,因其速生的优点在巴西、印度等地被大面积人工种植。根据前人对其他用材林的研究表明林木的生长不仅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立地因子的影响同样也是十分显著的。然而,目前对桉树人工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性质的研究,鲜有学者探讨立地因子对其的影响。立地因子如何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及其材积量尚不明确。本文旨在了解立地因子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和材积量的影响。【方法】在中国桉树主产区广西的3个主要桉树种植区设置108个样地,以降水量、海拔、坡向、坡度4个立地因子为变量,测定30个土壤理化生指标用以评价土壤质量(SQI),最后结合冗余分析、随机森林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立地因子、SQI及材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最优的立地条件及立地因子影响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和材积量的机制。【结果】海拔和坡度是影响土壤特性的主要立地因子。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大SQI与材积显著降低。而降水量只表现出与SQI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南坡向的SQI和材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坡向。海拔和坡度主要是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饱和持水量,化学性质的全磷和生物特性的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显著负向影响从而对SQI和材积产生间接的负向影响。【结论】低海拔,低坡度,南坡向的立地因子条件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佳 周小玲 陈建华 韦铄星 田育新 张珉 蒋燚
以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野外试验采取网袋法,系统研究了桉树人工林间作下土壤养分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可旨在为维护桉树人工林的长期生产以及实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360 d后均比桉树+象草林低,比桉树+山毛豆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低。不同间作模式下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均先固持后释放;P含量变化不同,K、Ca、Mg含量均下降。桉树纯林土壤有机质降低34.8%,而桉树+象草林、桉树+山毛豆林土壤有分别增加147.3%和15.5%;
关键词:
间作 凋落物分解 土壤养分 典范对应分析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洋洋 程飞 廖博一 蔡泉星 林俊平 刘爱琴
为探寻最适合桉树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林地清理方式,选择福建省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全面清除、全树收获、商业收获、采伐剩余物加倍和常规处理)的桉树人工林,进行3年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桉树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有显著影响,造林半年后,全面清除处理的桉树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明显优于其他林地清理方式;造林第1年,采伐剩余物加倍处理的桉树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最高;造林1.5年到第3年,商业收获处理的桉树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优势明显,商业收获>全树收获>采伐剩余物加倍>全面清除>常规处理.(2)商业收获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数量上有较大优势,商业收获>全树收获>常规处理>全面清除>采伐剩余物加倍.(3)造林1.5年和第3年,商业收获处理的林下植被丰富度、群落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也最大.表明采用商业收获进行林地清理更有利于桉树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的生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师 李小川 李兴伟 吴泽鹏 熊伟
对2005年12月发生在广州地区桉树人工林火烧林分的调查表明:不同类型地被物产生的地表火的强度不同,对桉树造成的烧伤程度亦不同;各种地被物的组成中,形成的地表火强度由强到弱顺序为五节芒+芒萁>五节芒+芒萁+锡叶藤+假鹰爪>芒萁+白茅>芒萁+桃金娘+车轮梅;低度的地表火对桉树的高生长有促进作用,而中度、高度和强度地表火对桉树高生长不利.
关键词:
森林保护 桉树人工林 地表火 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