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42)
- 2023(12751)
- 2022(10495)
- 2021(9262)
- 2020(7472)
- 2019(16938)
- 2018(16296)
- 2017(29826)
- 2016(16367)
- 2015(18466)
- 2014(17847)
- 2013(17734)
- 2012(16466)
- 2011(15403)
- 2010(15127)
- 2009(13769)
- 2008(13192)
- 2007(11503)
- 2006(10315)
- 2005(9238)
- 学科
- 济(89368)
- 经济(89302)
- 管理(44979)
- 业(39156)
- 方法(32888)
- 企(29982)
- 企业(29982)
- 数学(29755)
- 数学方法(29592)
- 中国(22921)
- 农(18785)
- 学(18503)
- 地方(18431)
- 环境(16729)
- 贸(16220)
- 贸易(16213)
- 业经(16076)
- 财(15832)
- 易(15804)
- 地方经济(12931)
- 农业(12872)
- 制(12246)
- 融(11082)
- 金融(11081)
- 银(10814)
- 银行(10766)
- 划(10738)
- 和(10694)
- 发(10672)
- 理论(10572)
- 机构
- 大学(245861)
- 学院(244556)
- 济(116317)
- 经济(114606)
- 研究(93485)
- 管理(87459)
- 理学(76248)
- 理学院(75327)
- 管理学(74133)
- 管理学院(73712)
- 中国(68375)
- 科学(56188)
- 京(51444)
- 所(47871)
- 财(47264)
- 农(46214)
- 研究所(44178)
- 中心(39633)
- 财经(39013)
- 业大(38566)
- 经济学(38541)
- 农业(36654)
- 经(35819)
- 经济学院(34679)
- 江(34053)
- 院(33199)
- 北京(32602)
- 范(31181)
- 师范(30783)
- 科学院(29461)
- 基金
- 项目(167338)
- 科学(132259)
- 基金(124748)
- 研究(116806)
- 家(112121)
- 国家(111281)
- 科学基金(93717)
- 社会(78930)
- 社会科(75058)
- 社会科学(75040)
- 基金项目(65542)
- 省(63128)
- 自然(60167)
- 自然科(58807)
- 自然科学(58786)
- 自然科学基金(57805)
- 划(54455)
- 教育(53841)
- 资助(50447)
- 编号(42527)
- 重点(39176)
- 部(38032)
- 发(37405)
- 创(35220)
- 国家社会(34800)
- 创新(33122)
- 成果(32898)
- 教育部(32511)
- 中国(32370)
- 科研(32235)
- 期刊
- 济(125505)
- 经济(125505)
- 研究(74288)
- 中国(47576)
- 学报(44259)
- 农(40588)
- 科学(39701)
- 财(34595)
- 大学(32891)
- 管理(32135)
- 学学(31544)
- 农业(28156)
- 教育(23681)
- 经济研究(23199)
- 财经(20755)
- 融(19553)
- 金融(19553)
- 技术(19543)
- 经(18123)
- 业经(17181)
- 问题(16612)
- 业(16455)
- 贸(15687)
- 世界(14412)
- 国际(14007)
- 技术经济(13363)
- 统计(11889)
- 资源(11639)
- 版(11385)
- 业大(10929)
共检索到361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余悦儒 杨锐 陈海敏 陈娟娟 骆其君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攀升,严重影响了全球气候。开发蓝碳产业成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栽培海藻碳汇是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8个沿海省份栽培海藻数据为基础,测算其碳汇总经济价值,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解析中国栽培海藻碳汇总经济价值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2009年 ~ 2021年,中国栽培海藻碳汇量及其总经济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达到87万吨和488亿元。不同栽培海藻的碳汇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海带、江蓠、紫菜、裙带菜和其他(羊栖菜、麒麟菜、石花菜和苔菜);单位面积碳去除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海带、江蓠、裙带菜、其他和紫菜。福建、山东和辽宁三个省份的栽培海藻碳汇总经济价值较高,其余省份则较低。养殖效率效应(EFE)和养殖面积效应(AE)是栽培海藻碳汇总经济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栽培海藻的碳汇潜力不容忽视,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栽培海藻的碳汇能力及其总经济价值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可通过合理调整栽培物种和结构来提高海藻碳汇及其总经济价值。我们应从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及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三个层面出发,重视栽培海藻碳汇等渔业碳汇的功能和价值,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怡然 李和平 刘兆德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则成片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所选6个因素对城市经济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市规模、投资强度、区域联系的影响程度居前3位;地理区位差异是客观因素,要素禀赋是初始因素,而投资强度、区域创新投入等是直接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怡然 李和平 刘兆德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泽宇 王焱熙
基于海洋经济弹性内涵,从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更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模糊物元评估模型测度中国沿海11省区海洋经济弹性,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中国海洋经济弹性时空演化规律,引入广义矩阵估计方法(GMM)分析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0.328上升到2015年的0.354。其中抵御能力维度、更新能力维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态势,恢复能力维度总体上呈波动下降的态势,再组织能力维度无显著变化。②2006—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弹性两极分化程度较高,2010—2015年,两极分化程度减弱,区域间差异减小,海洋经济弹性总体水平显著上升。③海洋经济弹性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中值区、较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低值区的空间分布无显著变化。④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外开放和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弹性的提升起正向作用,其中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和对外开放3个影响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朱金鹤 郭东升 王帅
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被列为就业领域的优先目标,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2011~201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时序因子分析法和ArcGIS软件对就业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分异分析,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了不同地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2011~2016年中国就业质量总体呈中等水平,且上升趋势明显;就业质量得分高低按地区排名依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就业质量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中部塌陷"的特征,并且具有"大连片,微散落"的格局差异特性;东部地区省际间就业质量差距较大,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中部、西部地区省际间就业质量差距较小,并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就业质量提升过程符合层次性内涵,西部地区是以就业环境提升为着力点的就业质量提升模式,中部地区的劳动报酬水平拖累了就业质量的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也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宽 郭沛 裴璇
文章基于MODIS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生态碳汇,采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中国生态碳汇的时空格局,并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探究生态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碳汇水平逐步提升。总体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存在收敛态势;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间净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其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生态碳汇所属层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相邻年份内难以实现跨级转移。生态碳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同时,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种空间集聚类型。纵向财政失衡是当前制约生态碳汇提升的重要因素,不仅抑制本地生态碳汇,同时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咏梅 李新英 孟令伟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新时期应对复杂国内外局势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风险、稳定、流通和创新四个维度构建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对我国2007-2020年31个省市的经济韧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韧性较为强劲,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中部和西部滞后于东部地区;直辖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陕西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较快;经济系统风险性、稳定性持续增强,流通性小幅波动,创新趋势向好;产业结构多样化、人力资本、创新投入、企业家精神以及消费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应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拓展地区内外协同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我国省域经济韧性。
关键词:
经济韧性 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 创新投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若梅 马海良 王锦
长江经济带水稻和马铃薯等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约占全国50%以上,其农业碳排放直接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运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考虑水、土、能、碳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考察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首先对长江经济带2009—2016年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计算水土匹配情况,借助Kaya恒等式和完全分解方法LMDI加法形式,探讨农业碳排放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值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碳排放呈阶段式上升趋势,从2009年1208.7398万t上升为2016年1407.2846万t,增长率达到16.43%,其中2016年湖南、江苏、浙江和湖北农业碳排放占比合计达59.32%;②农业碳排放强度、农业水土资源因素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农业碳排放表现为抑制因素,而农业水资源的经济产出和人口因素则表现为促成因素。③从分省市层面看,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不尽相同:农业水土资源因素,对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起促进作用,而对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北起抑制作用;且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越高的省市区,农业水土资源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果相对越好。据此提出,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策略,要综合考虑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土、能要素,将农业低碳发展与节水节能、保护性开发利用耕地等相结合等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务伟 高帅
在“双碳”背景下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受到限制,实现农业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对尽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显得尤为必要。山东省力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对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需求更为迫切。基于此,首先选用基于松弛变量测量(SBM)的超效率模型综合测度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其次利用标准差椭圆、自然断点分级法、Dagum基尼系数分析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演化趋势及空间发展差异,最后利用OLS回归分析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整体来看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有了显著提升,省域内达到了较高水平,但省内三大经济圈间及经济圈内部各地市有显著差异,发展不均衡;农村电力设施、农村水利设施、土地规模化水平对山东省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财政支农力度、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山东省整体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此外各因素对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秀平 解西凤
探究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对于科学评估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的内涵,以我国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省域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31个省域的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度和时空分异特征探究,通过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2019年,31个省域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均值在时间层面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因新冠疫情出现轻微下降,2021年有所回升;空间层面上,东、中、西三大区域空间格局差异显著,年均值东部>中部>西部。(2)31个省域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的全局莫兰指数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平稳的小幅波动趋势,存在空间正向集聚效应,且局部自相关集聚模式变化较大。(3)对外经济贸易水平、政府扶持力度和科技投入对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均为正向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呈负向影响,对外经济贸易水平的影响强度由北向南递增,政府扶持力度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科技投入的影响强度由西向东递减。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秀平 解西凤
探究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对于科学评估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的内涵,以我国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省域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31个省域的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度和时空分异特征探究,通过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2019年,31个省域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均值在时间层面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因新冠疫情出现轻微下降,2021年有所回升;空间层面上,东、中、西三大区域空间格局差异显著,年均值东部>中部>西部。(2)31个省域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的全局莫兰指数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平稳的小幅波动趋势,存在空间正向集聚效应,且局部自相关集聚模式变化较大。(3)对外经济贸易水平、政府扶持力度和科技投入对旅游环境系统服务价值均为正向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呈负向影响,对外经济贸易水平的影响强度由北向南递增,政府扶持力度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科技投入的影响强度由西向东递减。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花芳 高茜茜 谢双玉 冯娟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旅游经济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喜 张艳 秦耀辰 姜向亚
基于LMDI模型,对我国1990—2010年不同尺度区域的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持续增长,且空间差异明显,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影响我国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各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不尽相同。降低碳排放强度对抑制我国碳排放增长效果显著,经济发展是造成我国碳排放量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较小,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增长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尺度区域的分解结果表明,不同研究时段、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及贡献率也有较大差异。国家应该从宏观政策及发展战略角度,针对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不同区域,通过产业结构、技术、碳税及碳交易政策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及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模型 区域分异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天驹 贾磊 张晓慧
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地碳排放量在2000—2018年间大体上呈现先上升,近年来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2)中国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农地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期内农地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减弱的正向关联,其空间集聚状况变化较为稳定,基本呈现出与农业产值相匹配的分布格局;(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核心驱动因子在研究期经历了较大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逐渐由人口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向经济因素转变;(5)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一些解释力较小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交互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显著提高其对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天驹 贾磊 张晓慧
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地碳排放量在2000—2018年间大体上呈现先上升,近年来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2)中国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农地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期内农地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减弱的正向关联,其空间集聚状况变化较为稳定,基本呈现出与农业产值相匹配的分布格局;(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核心驱动因子在研究期经历了较大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逐渐由人口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向经济因素转变;(5)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一些解释力较小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交互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显著提高其对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