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43)
2023(8143)
2022(6910)
2021(6651)
2020(5594)
2019(12965)
2018(12948)
2017(23600)
2016(13490)
2015(15464)
2014(15475)
2013(15037)
2012(14208)
2011(13054)
2010(13066)
2009(11900)
2008(11817)
2007(10343)
2006(9120)
2005(8402)
作者
(40689)
(33776)
(33670)
(32227)
(21549)
(16342)
(15342)
(13498)
(13028)
(12104)
(11784)
(11363)
(11152)
(11140)
(11038)
(10592)
(10203)
(9968)
(9937)
(9617)
(8926)
(8504)
(8342)
(7725)
(7622)
(7597)
(7519)
(7468)
(7059)
(7053)
学科
(53285)
经济(53225)
管理(30415)
(27300)
方法(23874)
数学(21255)
(21034)
企业(21034)
数学方法(20936)
中国(18432)
(13754)
(13665)
(12607)
(12535)
(11899)
贸易(11894)
(11690)
(10430)
理论(10037)
(9448)
银行(9407)
(9373)
金融(9366)
业经(9215)
(9145)
教育(8898)
地方(8275)
农业(8251)
体制(7477)
(7437)
机构
大学(193640)
学院(191043)
(81511)
经济(79964)
研究(77245)
管理(63845)
中国(57524)
理学(54222)
理学院(53503)
管理学(52351)
管理学院(52013)
科学(47785)
(43722)
(40982)
(38514)
研究所(37718)
(36272)
中心(32796)
农业(30805)
业大(30606)
财经(28997)
北京(28487)
(28105)
(28021)
经济学(26912)
(26600)
(25752)
师范(25363)
经济学院(24171)
科学院(23674)
基金
项目(128057)
科学(99060)
基金(92149)
研究(91106)
(83900)
国家(83320)
科学基金(68104)
社会(56459)
社会科(53519)
社会科学(53508)
(47958)
基金项目(46750)
自然(43766)
教育(43575)
自然科(42803)
自然科学(42785)
(42470)
自然科学基金(42013)
资助(40215)
编号(35292)
重点(30581)
成果(30224)
(29648)
(27886)
课题(26932)
(26146)
中国(26013)
创新(24734)
教育部(24678)
国家社会(24629)
期刊
(86731)
经济(86731)
研究(60282)
中国(44029)
学报(38010)
(34844)
科学(31849)
教育(27817)
大学(27779)
(26798)
学学(26180)
管理(24334)
农业(24003)
技术(17091)
(16227)
金融(16227)
经济研究(15891)
财经(15019)
(14264)
(13176)
(11942)
问题(11880)
世界(11516)
业经(11437)
国际(10910)
统计(10850)
业大(9732)
(9730)
技术经济(8953)
(8879)
共检索到294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世平  刘晓芬  杨胜先  吕海燕  牛远  章元明  
利用215个大豆品种的135个分子标记数据,用STRUCTURE软件、PowerMarker软件和地理生态类型3种分类方法研究了大豆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以探索适宜的分类方法。结果表明:用STRUCTURE软件分类时,亚群间成对分化系数(Fst)的平均值最大,为0.108 3,含有相同最高频率等位基因的位点数最小,为85,说明各亚群间遗传差异最大;亚群内遗传多样度(Hs)为0.49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37 6,群体内分化系数(Fis)为0.974,均为最小,说明亚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最高。因此,用STRUCTURE软件研究群体遗传结构最适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喜娥  李英慧  常汝镇  郭平毅  邱丽娟  
【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ersion 3.25软件统计等位变异数、平均等位变异数、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及亚群特有等位变异数等参数;基于遗传距离建立了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无根Neighbor-Joining树;用Structure2.2软件对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00个SSR位点在248份材料中共检测出等位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锋  刘健  裴桂英  马赛飞  
通过对大豆进行一次中耕与免中耕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耕可以协调大豆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降低株高、结荚高度,减少主茎节数,增加分枝、单株荚数、粒数、单荚粒数,降低结实性、百粒重.产量降低,但不显著.而免中耕有增产的趋势,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潘洪彬  谷春梅  孙泽威  秦贵信  
为比较不同栽培品种生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对大鼠抗营养影响,选用(50±2)日龄的W ister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6组,分别饲喂以吉林小粒6、吉林30、吉林45、吉农7、丰交7607栽培品种生大豆和全脂膨化大豆(对照组)为主要蛋白源的日粮,30 d解剖大鼠,肠道分段称重、测量长度并制作组织切片。结果表明:小肠重量、小肠长度、空肠隐窝深度和空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比值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显著(P吉林30>丰交7607>吉林45>吉农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目的】研究亚洲大豆栽培品种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和群体分化。【方法】应用大豆基因组64对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亚洲216份栽培大豆品种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亚洲大豆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地理群体(中国东北、中国黄淮、中国南方、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间存在较多互补等位变异数,最多的在中国黄淮与南亚群体间;各地理群体拥有各自特有或特缺的等位变异。亚洲大豆全群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聚成6类)与地理群体分类间有极显著相关性,地理分群有其相应的遗传基础。亚洲全群由2类血缘组成,分别占中国国内和国外2大类群的绝大部分;地理群体间2类血缘组成的差异明显。国内与国外各群体间以中国南方与东南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从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和栽培大豆起源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评述了栽培大豆中国东北起源、黄河中下游起源、长江流域及南方起源、日本南部起源等多种假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多样性中心与起源中心的关系、栽培物种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比较实验生物学研究作物进化时的技术性问题。作者倾向于支持栽培大豆南方起源假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友林  周强  王云  刘光明  赵东海  
通过对野生大豆的引种栽培,初步了解了野生大豆的种子萌发、植株生长规律及产量的形成等,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的种子萌发必须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提高发芽率;其侧枝发生量大,是产量形成的主要部位;株高和叶片数的生长积累曲线分别为:Y=267.799/(1+76.0906e-0.060993t),Y=46.57169/(1+27.45426e-0.049097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宗绪晓  关建平  王海飞  马钰  
【目的】评价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的国内外栽培豌豆(Pisum sativum L.)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等位基因和群体结构差异,据此评估其重要程度及价值,为中国豌豆资源研究策略和方向的正确选择、国内外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1对豌豆多态性SSR引物,对来自国外五大洲66个国家和中国28个省(区、市)的1984份栽培豌豆进行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采用Structure2.2软件完成资源群体结构剖析、推断参试材料的合理组群数、确定每份参试材料的适当群体划入及其相关参数计算;利用NTSYSpc2.2d软件估算其遗传距离,进行主成分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召虎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殿荣  陈温福  徐正进  张文忠  刘义玲  
对不同水稻栽培方式群体株高、叶片和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苗抛栽群体株高低于手插秧和抛秧,不同栽培方式株高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乳苗抛栽群体上层叶片比较平展,穗型比手插秧方式和抛秧方式小,各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形态特征的影响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永战  盖钧镒  赵团结  周瑞宝  田少君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本文简称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种质,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脂肪性状育种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从中国全国各大豆生态区抽取代表性的栽培和野生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测定脂肪性状,进行各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应用多元变异指数、聚类和主成分法分析中国和各生态区大豆脂肪性状的综合变异。【结果】(1)中国栽培大豆脂肪平均含量为17.21%,比野生种提高6.22%;油酸平均含量为23.25%,提高7.7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8.00%,减低4.23%;亚油酸平均含量为53.53%,减低2.57%;但栽培种的变异小于野生种;不同生态区均有此同一趋势。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华  梁熠  赵明  王敬亚  吴亚男  刘明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春玉米群体结构调控效益的影响,旨在通过栽培方式的调控,构建合理的玉米冠层微环境,提高群体生产力,为玉米高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宽窄行搭配(Tr3:76 cm×38 cm)与等行距种植相比较,株型下部平展,上部叶片紧凑,使玉米植株形态得到优化,有利于光的截获和光能的利用。增强了群体内的通风透光能力,在宽行和窄行测定中Tr3穗位下层的透光率分别比等行种植高76.1%和25.7%,穗位层的透光率与等行相比也有显著差异,辐射分布得到改善,尤其是增加了植株中下部的透光率,提高光能利用率;冠层内CO2浓度表现为穗位上部>穗位下部>穗位中部,宽窄行与等行距种植在穗位及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正红  潘学政  周朝鸿  谷勇  刘秀贤  惠雅玲  
对云南省8个地方栽培木豆群体进行调查,对木豆株高、地径、冠幅、单株荚数、虫荚率、单株粒质量及百粒质量等数量性状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性状不论是群体间还是群体内个体间均存在丰富变异。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粒质量与单株荚数呈高度正相关,与株高、地径呈弱正相关。单株荚数、虫荚百分率、百粒质量对产量构成贡献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 8551、-0 2374、0 1799。若将三个性状相结合,选择单株荚数多、粒大、虫荚少的单株,则后代产量可望有明显增加,有可能育成高产高抗虫性品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继凤  王悦  罗红兵  屠乃美  
为提高特早熟春大豆的增产潜力,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种期、栽培密度、苗前期追施复合肥、苗后期追施尿素4个主要栽培因子对特早熟春大豆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特早熟春大豆全生育期随播种期的推迟而明显缩短,与其他参试因子无显著相关;四因子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顺序为密度、播种期、苗前期施复合肥、苗后期施尿素;特早熟春大豆适合高密度、高肥水平下栽培;中等土壤肥力下单产3000kg/hm2以上的优化农艺模式32个,其主要决策因素的取值范围是:播种期3月25日至4月18日,种植密度57.3~61.2万株/hm2,苗前期施复合肥232.5~395.55kg/hm2,苗后期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锋  马赛飞  刘健  裴桂英  张跃进  
黄淮流域是我国夏大豆的主产区,提出了黄淮流域无公害大豆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基地的选择、选地选茬、优良品种、科学施肥、精细整地、适时早播、及时中耕除草、科学灌溉、化学除草、适时化控、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以及无公害大豆的质量标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