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8)
2023(12352)
2022(10070)
2021(9308)
2020(7825)
2019(17567)
2018(17196)
2017(32141)
2016(17215)
2015(19573)
2014(19434)
2013(19265)
2012(17601)
2011(15996)
2010(15869)
2009(15178)
2008(15474)
2007(13911)
2006(12382)
2005(11800)
作者
(49949)
(42118)
(41881)
(39919)
(26694)
(19861)
(18946)
(16345)
(15848)
(14913)
(14515)
(14100)
(13717)
(13557)
(13243)
(12849)
(12642)
(12379)
(12165)
(11885)
(10647)
(10199)
(9990)
(9544)
(9433)
(9403)
(9231)
(9175)
(8445)
(8243)
学科
(79541)
(78870)
企业(78870)
(76564)
经济(76432)
管理(73251)
方法(33809)
(29345)
数学(25481)
数学方法(25316)
业经(24889)
中国(21168)
(21089)
财务(21062)
财务管理(21040)
(20536)
技术(20175)
企业财务(20002)
(17115)
(16433)
贸易(16423)
(16199)
(15353)
(15253)
(15024)
(13973)
理论(13912)
体制(13206)
技术管理(12955)
(12540)
机构
大学(260416)
学院(259503)
(117333)
经济(115341)
管理(104871)
理学(89481)
理学院(88563)
研究(88165)
管理学(87613)
管理学院(87085)
中国(70987)
(57275)
(55015)
科学(49036)
财经(45023)
(43330)
(41016)
中心(39920)
(39120)
研究所(38879)
经济学(37100)
北京(35025)
(34307)
财经大学(33475)
经济学院(33366)
业大(32307)
(31829)
(30298)
商学(30034)
师范(30030)
基金
项目(167827)
科学(136457)
基金(128166)
研究(123628)
(111510)
国家(110656)
科学基金(96831)
社会(83785)
社会科(79674)
社会科学(79655)
基金项目(67072)
(61320)
自然(61302)
自然科(59981)
自然科学(59968)
自然科学基金(59014)
教育(55629)
(52436)
资助(51425)
编号(47266)
(39376)
成果(38551)
重点(38038)
(37061)
(37010)
国家社会(36643)
(34856)
创新(34756)
教育部(34602)
人文(33198)
期刊
(131259)
经济(131259)
研究(79498)
中国(53490)
(48852)
管理(45724)
科学(37293)
学报(35239)
(30174)
大学(27924)
学学(26458)
技术(24932)
财经(24010)
(23879)
金融(23879)
教育(21990)
经济研究(21484)
(20792)
农业(20326)
业经(18686)
问题(16517)
(16060)
技术经济(15934)
国际(14218)
世界(14064)
(13562)
财会(13043)
现代(12697)
科技(12229)
会计(12044)
共检索到399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雷  张婷  曹贤忠  宓泽锋  曾刚  
强化高校对企业创新的支撑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于2001—2021年高校—企业专利转让数据,系统分析中国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随机松散分布转向“核心—边缘”结构,高校技术主要由综合类和理工类“985/211”高校转向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热门专利长期聚焦于电力机械、医学技术、测试测量等企业缺乏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2)市内校企技术转移主要发生于高校资源密集的省会和直辖市;市际校企技术转移呈现“北出南进”特点,并从等级扩散转向等级扩散与传染扩散并存;跨区域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京津和长三角“双核”结构转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为核心的“菱形”结构。(3)校企技术转移网络演化是多种因素通过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利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供需空间相对错位、地理邻近与技术邻近综合作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卫刚   原梦   张宏泽  
校企协同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基于2001—2021年中国高校-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网络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并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网络密度不断加强,呈现“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校企协同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要素快速流动;校企协同创新网络主要通过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连接,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深入。高校不断涌入核心层及强半边缘层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多数处于弱半边缘层且能源型企业作用更加突出。影响因素分析表明“,985/211”、综合类及理工类高校更易进行校企协同创新,此类高校在本地和异地的促进作用均明显。产业、经济发展较好且具有更完备政策的城市更倾向于就地进行校企协同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建伟  梁常安  胡正玉  马慧丹  苗长虹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省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②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技术转入空间集聚格局与技术转出空间集聚格局具有相似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四川德阳与山东东部一些地市,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市;③区域内部视角下,成都、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是内部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凸显,内部整体网络密度较外部小;④区域内部技术转移地理邻近性特点明显,技术转移以向邻近城市与城市内部转移为主,且城市内技术转移占技术转移总量的比重较大;⑤外部视角下,2010—2018年无论是黄河流域对区域外技术转移,还是区域外对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数量和强度都明显增大,济南、青岛、西安、郑州、成都向区域外技术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是外部向黄河流域技术转移的重要节点。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文亮  黄淑华  
以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引入潜在吸收能力作为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概念模型中的研究假设。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维度和关系特征维度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在整个知识转移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在组织学习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崔莉  雷宏振  
本文在网络经济深化发展背景下,针对实践中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产业转移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热点并理论研究仍以地理空间产业转移为主的现状,利用逻辑演绎分析方法构建出相应理论模型对基于网络虚拟空间实施的产业转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可以提升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业环节或发展方式向虚拟空间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制定规则的主导力量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基于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的使用方式、内容侧重和主体间关系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由此提出推动产业转移虚拟化优化发展的建议:科学制定产业转移虚拟化的战略发展方案、打造优秀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和营造积极的政策环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立杰  李雪  王金凤  
创新网络为各类创新主体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知识转移等活动提供平台,是企业拓展知识边界,进而实现高效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提取影响创新网络架构多样化、技术水平、地域跨度和闭合性4个条件变量的基础上,以高质量知识转移绩效为结果变量构建概念模型,同时,收集6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 QCA),识别出3类创新网络架构特征组态并揭示其核心特征。研究发现,企业可通过搭建延伸互通型、行业区域联盟型、精准互通型等创新网络架构获得高质量知识转移绩效。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企业获取高质量知识转移绩效提供差异化路径,而且可为企业高效构建复杂创新网络架构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儒   刘启农  
立足全球59个经济体2011~2021年专利交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建立全球技术转移网络,通过网络节点数据、边数、平均路径长度等指标揭示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借助QAP法考察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的多重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全球技术转移网络表现出一定“小世界”特征和集聚效应;全球技术转移网络主要划分为以美国为核心的亚太社团及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社团,存在“全球化-区域化-全球化”社团演化态势;相较于美国与英国的全球技术转移网络“枢纽”地位,中国在全球技术转移网络中的地位仍有一定上升空间,呈逐年攀升趋势。经济规模、地理临近、互联网基建连通性及跨境数据自由流动均能对全球技术转移网络形成发挥正向推动作用。据此,应瞄准薄弱环节,促使后发优势转变为核心竞争力;面向发展全局,驱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破跨境壁垒,推动外部环境转变为发展主阵地,以期加速形成和完善中国各地区技术转移网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胜  徐建刚  马海涛  
采用12306网站的高铁班次数据,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根据优势度指数、站点始发班次数与班次时间分布等指标详细分析了长三角地区高铁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铁网络度分布具有2层等级结构特征,可分为"度大于60"和"度小于60"两类高铁站点;高铁对于上海、南京、杭州及其周边城市的通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区内站点等级差异较大,其中上海虹桥、南京南以及杭州东3个高铁站点占绝对优势;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内部联系较为紧密的社团,各社团的组织结构特征可分别归纳为多层级网络结构、稀疏联系的网络结构、组团式网络结构以及具有典型核心团体的组团式结构。最后,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炳林  
产业转移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在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各行动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及其在社会网络中所处位置的变化,都将对企业的迁移行为产生影响力。围绕力的一般作用过程及其特征,从社会网络影响力的产生、传导及反馈的过程来解析社会网络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曹正进  郑莉  
封闭的、短暂的创新无益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必须在网络化的大环境中有意识地借助关系网络进行合作创新。本文以知识管理理论、企业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对北京多家KIBS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回归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在中心度、联结强度、结构洞、互动频率、联结密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中扮演了部分中介作用,并提出KIBS企业应该重视创造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知识丰富的平台,提升其创新能力及竞争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符正平  曾素英  
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陶瓷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讨论了企业社会网络对集群产业转移中企业转移模式和行动特征的影响。我们从网络联系强度、网络异质性和网络中心性3个维度对企业社会网络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异质性和网络中心性越强,集群企业就越倾向于选择选择性转移,而不是复制性转移,而网络联系强度对企业转移模式没有明显影响;网络异质性越强,网络联系强度越弱,集群企业转移就越倾向于采取独立行动,而不是集体行动。而网络中心性与企业转移行动特征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政府实施产业转移相关政策、集群中的企业制定转移战略决策以及集群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如何提供更好的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苗   刘璇   彭山桂   张玉臻   陈银蓉   文兰娇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我国省域层面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协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非参数SBM效率测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2—2019年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波浪式下降,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样本研究期内形成了以京、沪、苏、浙为核心点的复杂但相对稳定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东部发达省份在信息资源、权力、声望及影响方面优势明显,省域之间等级结构呈现强化趋势;(3)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成员为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达省份,双向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位于东北、津冀、黄河中下游地区,净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为长江中下游、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中西部欠发达省份;(4)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地理邻近、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等因素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源禀赋差异、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宏观调控和信息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论: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协同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践行“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悦  王晶晶  程钰  
从细分行业及区域视角切入,运用Super-SBM及双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明确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在时序上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及区域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8%、9.6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碳排放绩效较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碳排放绩效较高;(2)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空间分异与关联特征明显,大致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Moran’s I由1999年0.338上升至2019年0.509,空间集聚类型逐渐转变为高高集聚。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划分为14种类型“,低低低低”类型占主导地位;(3)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数与工业碳排放绩效大致呈显著正相关,主要通过能源替代、工艺优化、产品创新等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碳排放绩效稳步提升。最后从创新投入、政策体系及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国区域及细分行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与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提供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秋玉  曾刚  杨文龙  叶雷  
技术转移是区域降低研发成本、创造新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来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从incoPat专利数据库获取1985~2018年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借助空间网络分析、模体挖掘、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网络结构及影响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在空间格局上,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网络中的创新高地与和核心区域,内部呈现组团式、多中心发展格局,且与外界联系紧密;上游区域中成渝技术转移非常活跃,在创新塌陷地呈"钉"式发展势头;中游城市分散式发展。在局部模体上,顶级城市的技术转移模式呈现规律性特征,均注重已有合作关系的维护,占据结构洞位置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在网络形成机制上,网络具有较强的自组织生长能力和弱聚敛性;城市创新质量、创新数量、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之间发生技术转移的概率越高,网络等级性将进一步强化,马太效应明显;技术认同比产业认同更有利于转移关系的建立,地理邻近效应微弱,省级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综上,重视高质量技术的研发、拓展技术转移关系有助于提升城市地位,针对性寻找技术邻近型合作伙伴以及政府有效引导均能促进技术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