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2)
2023(14552)
2022(11938)
2021(10955)
2020(9111)
2019(20631)
2018(19933)
2017(36771)
2016(19685)
2015(21561)
2014(20819)
2013(20694)
2012(18742)
2011(16884)
2010(16543)
2009(15548)
2008(15620)
2007(13670)
2006(12025)
2005(10893)
作者
(57711)
(48148)
(48140)
(45272)
(30420)
(23153)
(21527)
(18822)
(18211)
(16914)
(16527)
(16094)
(15332)
(15288)
(14934)
(14719)
(14446)
(14216)
(14037)
(13857)
(12038)
(11742)
(11494)
(10819)
(10743)
(10664)
(10555)
(10487)
(9614)
(9421)
学科
(84507)
经济(84408)
(81515)
(79950)
企业(79950)
管理(73177)
方法(38553)
数学(30220)
数学方法(30030)
(27652)
业经(26784)
中国(23546)
(20498)
财务(20486)
财务管理(20474)
技术(19790)
企业财务(19496)
(18784)
(18780)
贸易(18767)
(18399)
(16704)
(15905)
(15359)
(14991)
理论(14776)
(14611)
技术管理(13996)
农业(12889)
(12672)
机构
学院(284515)
大学(283984)
(124449)
经济(122526)
管理(114893)
理学(99701)
理学院(98652)
管理学(97368)
管理学院(96836)
研究(96234)
中国(75495)
(59144)
科学(58549)
(55568)
(47990)
(47184)
财经(45092)
研究所(44086)
中心(43354)
业大(42435)
(41407)
(41296)
经济学(38772)
农业(37484)
北京(36912)
经济学院(35089)
(34633)
财经大学(33761)
(33069)
商学(32994)
基金
项目(195329)
科学(157311)
基金(147407)
研究(137080)
(131355)
国家(130279)
科学基金(112892)
社会(92442)
社会科(87902)
社会科学(87878)
基金项目(78158)
(74625)
自然(74297)
自然科(72801)
自然科学(72780)
自然科学基金(71653)
(63766)
教育(61837)
资助(58472)
编号(50927)
(46902)
重点(44610)
(43439)
创新(43020)
(41610)
(40367)
国家社会(39935)
成果(39393)
科研(37791)
教育部(37427)
期刊
(130604)
经济(130604)
研究(80304)
中国(55573)
管理(48143)
学报(46849)
(45370)
科学(45156)
(40037)
大学(35251)
学学(33654)
农业(27330)
教育(23909)
技术(23865)
(23268)
金融(23268)
财经(23263)
经济研究(22847)
业经(20496)
(20231)
(18331)
问题(16632)
(16331)
技术经济(16272)
科技(15256)
国际(14578)
世界(13990)
商业(13189)
(13176)
现代(13042)
共检索到417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卫刚   原梦   张宏泽  
校企协同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基于2001—2021年中国高校-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网络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并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网络密度不断加强,呈现“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校企协同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要素快速流动;校企协同创新网络主要通过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连接,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深入。高校不断涌入核心层及强半边缘层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多数处于弱半边缘层且能源型企业作用更加突出。影响因素分析表明“,985/211”、综合类及理工类高校更易进行校企协同创新,此类高校在本地和异地的促进作用均明显。产业、经济发展较好且具有更完备政策的城市更倾向于就地进行校企协同创新。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解学梅  左蕾蕾  
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379家电子信息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探讨了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协同创新网络特征的三个维度(网络规模、网络同质性、网络强度)均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3)知识吸收能力在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媛媛  卢斌斌  
[目的/意义]知识扩散作为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对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间知识的有效扩散有助于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技术。[方法/过程]以教育部认定的15家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为实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知识扩散模型,揭示知识在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中的扩散规律。[结果/结论]知识协同度对知识扩散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作用,协同度越高,知识扩散的效率越高;协同创新中心知识扩散网络平均路径越短,知识扩散的速度越快;协同创新中心知识扩散网络是一个非均匀网络,节点中心度的大小影响协同创新中心网络的稳定性和知识扩散均匀度。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曰芬   周玜宇   岑咏华  
探索城市协同创新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推动地区间与多主体的科技创新发展。本文采集2016—2021年的长三角地区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专利数据,以该地区核心的27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将城市与专利技术知识组合构建城市协同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所构建网络的属性特征、离散程度与结构状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结合城市的历年统计指标、城市等级和隶属省份以及历史经验网络,对城市协同创新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模型构建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AI领域城市协同创新网络的规模和丰富性逐年增长,网络的可达性与影响力逐渐增加,核心城市与技术节点联系紧密、分布在不同子群中且稳定性程度逐渐提高,网络受限节点逐渐减少且结构愈加均衡;在网络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方面,节点的主效应中工业化水平和教育支出有明显的促进发展作用,隶属省份与行政等级的同质性对网络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网络路径依赖趋势明显,上一年的现实网络对下一年的网络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粲   韩霞   史冬梅   张煜  
基于城市创新主体间共同申请专利和专利权转移数据,通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索创新网络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认知邻近对城市间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重视多维邻近性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不断优化城市群创新环境,放大中心节点城市创新溢出和辐射功能,并完善城市群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品平  袁剑锋  翟铖  
基于空间网络视角,利用联合专利数据刻画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产学研主体不断增加,创新网络逐渐覆盖全国,但区域创新联系呈现出创新中心区与非中心区非均衡性。由于空间网络关系的路径依赖越来越明显,技术知识传递的非对称性分布加剧,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中心区位锁定,导致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整体上协同创新网络重心呈“单核”向“三核”分布格局演化,国家创新系统长期依赖少数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技术知识辐射的局部效应与区域平衡发展的矛盾不断凸现。因此,应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空间形态,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向均衡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吴春明  殷茵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2011—201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信息为数据来源,构建国土资源行业协同创新网络,分析国土资源行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国土资源行业协同创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从整体上看该行业各创新主体间的合作仍然不够紧密,协同创新效率不高;从演化规律看,虽然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创新主体数量不断增大,合作关系和范围变大,但是网络密度变化不大;合作网络中存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点居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影响着整个网络的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丹   赵新力   张翔玮   邓灿辉   郭翔宇  
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理念界定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网络层次及协同关系,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中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规模较小、协同创新关系松散;(2)创新主体间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中拥有较高强度中心度的创新主体尚未形成强联系;(3)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5个创新主体和北京、江苏、广东等6个省份在农业科学与技术两类协同创新网络中同时扮演“核心者”角色和“中间人”角色,主导与其他主体(或省份)间协同,并发挥着其他主体(或省份)间协同的桥梁作用;(4)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出“块”集聚特征,板块间存在协同关系,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主体、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主体、北京等省份分别集聚的“主溢出”板块作为“主引擎”,是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主要力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靓  丁子军  曹湛  吴康  王瑞霖  
【目的】新经济时代,积极融入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城市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网络视角揭示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的时空格局与演化机制,提出区域创新空间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发明专利联合申请数据,构建2010—2020年6个时段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网络描述性分析,挖掘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利用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创新网络演变的内生和外生驱动力。【结果】(1)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出等级与组团、跳跃与邻近并存的格局。上海、杭州、南京一直稳居创新合作的前3名,沪宁杭合甬创新通道日益凸显。区域合作组团与行政区划高度耦合,逐渐演化为三个以省界为边界、高能级城市为核心的江苏—上海组团、浙江组团和安徽组团。除合肥外,安徽城市的发展较为本地化、边缘化。(2)网络规模和强度逐年提升,网络演化稳中有变,当前网络与其前一期网络整体上的结构相似性超过80%。等级结构趋向收敛,集聚特征不断强化,网络朝多核联动的均衡化、社群化发展。(3)除城市自身的创新禀赋外,网络演化主要受到时间依赖、结构依赖、省界效应和地理邻近的驱动。【结论】长三角区内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以高密度小尺度的精细化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探索和鼓励城际技术合作新模式与新机制,突破路径依赖以及行政等级和省界壁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云  王振翰  姚行仁  
选取1998~2017年全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中国各省域的创新能力,揭示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1998~2017年各省域的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不同省域之间的创新能力仍有明显差距且呈逐渐扩大趋势。在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最强,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已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反超,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高于西部地区;(2)在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演化过程中,耦合网络的密度与强度都有明显增强,极化特征明显,耦合网络空间范围向东部和中部地区集中,全国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分布格局,省份间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小团体集聚现象;(3)各省域在协同创新中获益的差距不断扩大,省域协同创新获益格局在地理上呈现出集聚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成为我国协同创新获益较高水平的第一梯队,江苏-上海是我国省域间协同创新获益最多的一对省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苏佳璐   马志强   李明星  
以长三角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群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揭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静态特征(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与动态特征(扩张性、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网络位置、自我中心网络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关系强度与绿色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自我中心网络扩张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环境规制正向调节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稳定性与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瑞林  戴克清  
产品语义设计需要丰富的内外创新资源和知识创新能力支撑,这决定了创新资源与产品语义设计、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依据创新资源理论,本文构建了协同创新网络下产品语义设计提升产品开发绩效的研究框架,并利用服装鞋帽等5个消费品制造行业的问卷数据验证了相关假设。结果表明:产品语义设计在协同创新网络与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产品语义设计与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受到产品新颖度的正向调节。据此,提出3点建议:综合利用技术、语义与市场三维创新驱动力及其组合;秉承开放式产品语义设计创新;通过产品语义设计提升产品的"非使用功能"质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程跃  
利用209家生物制药企业协同创新现状的调查数据,验证了企业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关系数量、关系结构、关系强度及成员间信任度对其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及研究机构无论在关系数量还是在关系强度方面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都是最为显著的;生物制药企业需要加强与供应商、中介机构和同行业企业的网络联系,并重视提高与政府、金融机构及行业内外其他企业的联系频率;在网络结构方面,企业应着重成为大学、研究机构、同行业企业、客户及金融机构的中心,并加强对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内外企业、中介机构、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程跃  
利用209家生物制药企业协同创新现状的调查数据,验证了企业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关系数量、关系结构、关系强度及成员间信任度对其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及研究机构无论在关系数量还是在关系强度方面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都是最为显著的;生物制药企业需要加强与供应商、中介机构和同行业企业的网络联系,并重视提高与政府、金融机构及行业内外其他企业的联系频率;在网络结构方面,企业应着重成为大学、研究机构、同行业企业、客户及金融机构的中心,并加强对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内外企业、中介机构、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的依赖性;合作通过企业介绍的数量主要影响绩效中的技术标准制定,企业与客户间相互信任也对企业技术标准制定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窦红宾  李朋林  
近两年,在煤炭需求不旺、过剩产能难以消化、煤炭价格连续下降的严峻市场形势下,对煤炭企业来说,自身苦练内功,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改造,提高运作效率,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协同创新理论,基于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出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如投入偏少、开采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环境较差等。最后从构建分层协同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创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在行业内整合及创新成果的共享,保障协同创新高效运行,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推动我国煤炭产业升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