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06)
2023(4142)
2022(3429)
2021(3467)
2020(2878)
2019(6751)
2018(6517)
2017(11875)
2016(6345)
2015(7437)
2014(7141)
2013(7377)
2012(6890)
2011(6524)
2010(6240)
2009(5758)
2008(5693)
2007(4750)
2006(4206)
2005(3952)
作者
(18325)
(15537)
(15335)
(14939)
(9892)
(7263)
(6926)
(6029)
(5938)
(5580)
(5317)
(5186)
(5063)
(5003)
(4994)
(4768)
(4601)
(4484)
(4440)
(4178)
(4074)
(3719)
(3687)
(3607)
(3456)
(3405)
(3318)
(3164)
(3142)
(3082)
学科
(31007)
经济(30980)
管理(15617)
方法(15074)
(14651)
数学(14252)
数学方法(14179)
中国(11547)
(10367)
企业(10367)
(9059)
贸易(9054)
(8956)
(7390)
(7187)
(6215)
(5370)
关系(5276)
(5194)
(4907)
银行(4897)
环境(4819)
(4789)
农业(4682)
(4560)
金融(4560)
业经(4528)
(4466)
财务(4460)
财务管理(4454)
机构
大学(97626)
学院(93532)
(49533)
经济(49005)
研究(40434)
管理(33102)
中国(32243)
理学(28507)
理学院(28156)
管理学(27709)
管理学院(27534)
科学(22785)
(22043)
(20590)
(20482)
研究所(19019)
经济学(17373)
财经(17026)
中心(16870)
(15961)
经济学院(15677)
(15355)
北京(15005)
(14774)
财经大学(13022)
科学院(12968)
业大(12544)
农业(11980)
研究中心(11622)
研究院(11392)
基金
项目(64030)
科学(51171)
基金(50373)
(45563)
国家(45320)
研究(44663)
科学基金(37759)
社会(31066)
社会科(29659)
社会科学(29656)
基金项目(25281)
自然(23695)
自然科(23167)
自然科学(23158)
自然科学基金(22800)
资助(22108)
教育(19769)
(19641)
(18756)
中国(17041)
(16298)
重点(15046)
国家社会(14958)
编号(14749)
教育部(13968)
(13758)
科研(12690)
(12506)
成果(12406)
重大(12381)
期刊
(48826)
经济(48826)
研究(31331)
中国(18066)
学报(16169)
科学(15641)
(14651)
(13303)
大学(12713)
管理(12230)
学学(12035)
经济研究(9913)
农业(9452)
财经(9094)
(8779)
(8426)
金融(8426)
世界(8309)
国际(8001)
(7969)
问题(6976)
技术(6456)
(6402)
教育(5944)
统计(5712)
业经(4989)
技术经济(4901)
资源(4797)
(4489)
决策(4147)
共检索到141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红彦  左旭  王道龙  毕于运  
文中将林木剩余物归纳为林木采伐与造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竹子采伐及其加工剩余物、林木抚育间伐物和废旧木材五大类。通过对已有估算方法的发展,系统地给出了各类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方法,进而,通过文献考证,给出了各类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所必须的参数值,包括商品材出材率(81.27%)、经济材出材率(77.17%)、非立木剩余物数量相当于立木材积量的比重(50%)、木材加工剩余物比重(60%)、竹枝叶重量相当于竹材重量的比重(38.07%)、竹材加工剩余物比重(62%)、废旧木质品回收率(65%),以及平均木材气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金兴  
一、引言剩余劳动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剩余劳动由传统经济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的转移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题。剩余劳动数量的减少以至消失,是经济发展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准确地估算剩余劳动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剩余劳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剩余劳动的准确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剩余劳动,都有过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促进了剩余劳动理论的发展,但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共识。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假定出发,提出不同的剩余劳动概念,产生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和结果。然而,只有明确不同估算方法所使用的概念及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红玲  
估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一种方法王红玲ABSTRACTBasedonanoptimalmodelofproductiveresourcealocationandprerequisiteofbalancedcapitalandlaboralocat...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由于京津两城市产业结构相似,致使我国北方这个发展潜力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都市圈至今没有形成。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首先是在区域经济中实现。为此,本文运用钱纳里、刘易斯、乔根森估算法对2006年末京津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估算,来分析这一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和趋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兴华  
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据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层出不穷,计算结果差别很大,这导致对许多与此有关的问题认识不清。本文的估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农村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这一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有关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姬旭辉  邱海平  
剩余价值率不仅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且也反映了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与劳动报酬的初次分配状况。运用价值形态和价格形态两种计算方法,来考察中国经济1995~2009年的剩余价值率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根据这两种方法计算的剩余价值率都表现出明显的持续提高的态势,而造成剩余价值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作日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超过实际工资的提高速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的相对下降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通过延长工作日方式提高剩余价值率则是不可取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郭金兴  王庆芳  
本文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长期结构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农业剩余劳动数量急剧下降超过90%,农村公开失业数量上升70%,成为剩余劳动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剩余劳动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2.3%,48.11%和56.99%,这些变化可以解释剩余劳动与工资上涨、民工短缺并存的"悖论",剩余劳动的结构性变化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冬平  
本文根据资源间的合理替代关系,讨论农业劳动力剩余的界定理论,并应用此理论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量进行估算。199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量约为10663万人,剩余率为31%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芳  雷海章  
有限的农业资源制约着农业的劳动力容纳能力。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会增加西部地区发展的压力,同时会给生态环境及资源利用带来高破坏性的风险压力。本文试图从估计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入手,量化当前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以寻求相应对策,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蒋若凡  李菲雅  王春蕊  邓翔  
在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模组基础上,采用劳动生产率模型对农业就业人员进行分析,并据此估算了2001~2010年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实证结果表明: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5000万。同时,在假设经济增速略微放缓和额外提高劳动生产率情景下对2011~2020年间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巍  
对中国GDP的估算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巫宝三先生和刘大中先生的工作为起点。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参与了这项工作,有人做了个别年份的时点估算,有人做了短时间序列估算。刘佛丁、王玉茹二位先生撰文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到1997年为止,不完全连续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永伟  
发展林业剩余物能源化利用,是调整现有能源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依据山西林业资源面积和林种结构现状,核算出了林业剩余物产生量;分析了林业剩余物利用现状,展望了山西林业剩余物能源化利用的前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宏达   李建安   廖科   熊利   张乐   张雯琪   周乃富  
【目的】在全国大力推进油茶低产林改造的背景下,提高剩余物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以及减少剩余物处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探索剩余物保水、保肥功能性轻型育苗基质的育苗效果。【方法】以油茶木屑、泥炭、珍珠岩、SAP 4种轻型基质材料,按L~9(3~4)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表以不同比例(体积比)混合配置出轻型育苗基质培育3年生油茶容器苗,并分析基质的保水保肥性能,筛选出最优的基质配方。【结果】从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分析来看,处理T1、T5、T9(总孔隙度> 60%,通气孔隙度15%~30%,持水孔隙度45%~60%,容重0.2~0.5 g/cm~3,pH值4.0~6.5,EC值0.1~2.0 mS/cm,总养分(N+P_2O_5+K_2O)≥1.0%),完全符合林木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标准;保水保肥性试验发现,随着因素B(泥炭)、C(珍珠岩)、D(SAP)在混配基质配方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基质的保水保肥性能也逐渐上升。育苗试验发现处理T1、T5、T9的苗高增量、地径增量、叶片增量、成活率均显著优于其他6个处理,并且在混配基质的理化性质、保水保肥性能上得到了相似的规律。综合评分后得出最优的油茶低产林改造剩余物的轻型育苗基质配方组合为A_2∶B_2∶C_1∶D_1。【结论】基于油茶低产林改造剩余物发酵后的混配基质,在理化性质、保水保肥性、育苗生长等各项指标上均有较好的表现,因此在实际育苗生产中可以降低泥炭的使用量,甚至完全替代泥炭培育油茶苗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俊怀  夏余平  袁建  刘克非  吴庆定  
为高值清洁利用竹木剩余物、农作物秸秆、杂草藤条等廉价碳汇资源开发耐磨、耐候、绝缘木质功能材料,对添加有纳米刚玉粉、电玉粉等强化因子的杨木剩余物功能化粉末的压缩性、成形性与耐热性等工艺性能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有电玉粉等强化因子的杨木剩余物功能化粉末,不论室温还是160℃温度环境,在80 MPa成形压力下的压缩性与成形性最佳,但其在室温环境下的成形性仅为160℃温度环境下的5%左右,160℃环境温度下的压缩性比室温环境下的提高了27%以上(最高达到了1.32 g/cm3);温压成形工艺、电玉粉等强化因子对杨木剩余物粉末高温环境下的热失重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后续研究木质剩余物功能化材料的耐候性指明了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光辉  傅童成  马履一  李辉  包维卿  李莎  
为准确评估林业剩余物资源量及其分布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系统述评,首先分析关于林业生产、加工和利用产生的潜在剩余物的各种术语,确立林业剩余物术语体系,进一步完善林业剩余物的定义和分类,提出将其分为木材剩余物、竹材剩余物和草本果树剩余物作为第一级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不同林种的剩余物产出环节进行第二级分类,即木材剩余物分为林木苗圃剩余物、林木修枝剩余物、木材采伐剩余物、薪材、木材造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和废旧木材共7类,竹材剩余物分为竹材加工剩余物和废旧竹材共2类,草本果树剩余物包括香蕉和菠萝残体共1类。然后,梳理和讨论前人在林业剩余物的定义和分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第二级分类进行定义,明确各类剩余物包含的内容物。最后结合产业实际提出今后深入研究林业剩余物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