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85)
2023(12249)
2022(10581)
2021(10083)
2020(8282)
2019(19502)
2018(19330)
2017(37440)
2016(20166)
2015(22853)
2014(22790)
2013(22875)
2012(21010)
2011(19143)
2010(18719)
2009(16730)
2008(16092)
2007(13605)
2006(11733)
2005(10280)
作者
(57271)
(47522)
(47146)
(44872)
(30168)
(22714)
(21469)
(18827)
(18090)
(16733)
(16229)
(16050)
(15048)
(14806)
(14645)
(14588)
(14194)
(14069)
(13595)
(13317)
(11757)
(11664)
(11293)
(10682)
(10549)
(10528)
(10417)
(10362)
(9521)
(9403)
学科
(82406)
经济(82320)
管理(57915)
(52821)
(42470)
企业(42470)
方法(39758)
数学(35119)
数学方法(34808)
中国(23540)
(23014)
(18562)
贸易(18554)
(18458)
(18168)
(18096)
业经(16831)
环境(16449)
地方(14416)
(14364)
农业(13937)
(13873)
(13295)
银行(13248)
(12644)
(12565)
理论(12068)
技术(12001)
(11997)
金融(11996)
机构
大学(287183)
学院(283772)
(119879)
经济(117665)
管理(115462)
理学(100820)
理学院(99745)
管理学(98228)
研究(98046)
管理学院(97736)
中国(74028)
(61698)
科学(60072)
(50852)
(48626)
研究所(44805)
(44759)
中心(43468)
业大(42571)
财经(41993)
北京(39480)
(38505)
(37581)
经济学(36498)
(36376)
师范(36069)
(35651)
农业(35278)
经济学院(33027)
财经大学(31531)
基金
项目(199978)
科学(157485)
基金(147330)
研究(146044)
(128569)
国家(127592)
科学基金(109407)
社会(92667)
社会科(87955)
社会科学(87932)
基金项目(78430)
(74942)
自然(71315)
自然科(69653)
自然科学(69638)
自然科学基金(68397)
教育(65762)
(63984)
资助(61220)
编号(58231)
成果(46698)
(45243)
重点(44292)
(42460)
(41298)
课题(39404)
教育部(38904)
创新(38611)
国家社会(38500)
科研(38458)
期刊
(123599)
经济(123599)
研究(84175)
中国(49622)
学报(44787)
科学(42280)
管理(40996)
(40414)
(35945)
大学(33773)
学学(31761)
农业(29077)
教育(27985)
技术(23122)
(22807)
金融(22807)
经济研究(20865)
财经(19854)
业经(19328)
(16952)
问题(16337)
(15821)
图书(14889)
理论(14361)
(14252)
科技(13876)
技术经济(13839)
世界(13469)
实践(13043)
(13043)
共检索到404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兰会  符颖佳  许双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结合行业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研究和测算了2007年我国各行业的隐含碳排放。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隐含碳排放总量高达96.20Gt,各行业间的隐含碳排放量差异较大;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量占我国隐含碳排放总量的3.22%,林产品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占行业隐含碳排放的28.25%;林产品行业直接碳排放强度占其隐含碳排放强度的1.92%。为了实现碳减排,我国应该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并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兰会  张丹青  符颖佳  
以2002、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计算了我国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并应用LMDI分解法对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隐含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主要用于出口产品使用,中间产品消耗的碳排放水平比较高,在碳减排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的拉动因素按其促进效应的大小依次为:经济产出、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则是抑制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亮  吴红梅  缪东玲  
在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木质林产品的碳排放问题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分析了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现状,从隐含碳的角度,运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近10年来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对比发现,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存在的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于贸易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不先进、减排力度不均衡、缺乏国际合作等问题导致。提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白冬艳  张德成  翟印礼  殷炜达  李智勇  刘改平  陈勇  
从单一的生产者负责和消费者负责存在弊端的分析入手,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拥有外部性产权及WTO国际贸易原则的角度,论证国际贸易中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应该由进出口国共同承担,建议改进国际贸易碳计量方法学,构建监测报告体系,探索共担机制下的国际碳交易,在共担机制下优化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推进进出口国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戴小文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居民生活过程的隐含碳排放问题,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历次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各区间年度中国整体隐含碳排放量,并基于Kaya恒等式和LMDI指数分解法将中国隐含碳排放分解为两个层次8个因素,认为生产方式进步因素和生活方式进步因素是造成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动最为重要的两个驱动因素。建议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应该对隐含碳排放的问题施予关注,采取更加完整的视角来看待碳排放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苏哲哲  龙如银  
随着全球性气候问题的出现,对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于贸易环境的新思考。我国隐含碳的大量出口和净出口实际上意味着能源与环境资源的间接出口,如何利用最少的能源与环境资源损耗来获得最大的产出已成为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将以隐含碳和出口贸易额作为投入产出的指标,建立行业合理性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合理性指数模型能很好的将出口部门中"低碳排放系数产品应多出口、高碳排放系数产品应少出口"的原则进行量化衡量,该模型也被验证了具有现实有效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白彦锋  姜春前  鲁德  朱臻  
伐后木质林产品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又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的一部分。为合理估算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达喀尔会议上确立了3种估算方法框架,即: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在3种方法的框架下,利用寿命分析法和逐步递归法计算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结果显示:①分别利用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估算我国1961-2000年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变化,证明我国的木质林产品是一个碳库,并且这个碳库的碳储量一直在增长;②3种方法估算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年平均增长量分别是11.72,8.58和7.53 Tg.a-1;③19...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石红莲  张子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中国在大量出口产品的同时,也向国外出口了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利用投入产出法,采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03到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得出结论,随着中国对美国出口量的增加,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也在增大,并提出了减少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茜  张兵兵  
首先运用中日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测算了2000年~2014年中日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一直是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隐含碳平均排放量是从日本进口的4.88倍;虽然中国行业部门的碳强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碳强度依然较高,约为1.32千克/美元,是日本的3倍。其次,采用LMDI分解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正向规模效应是中国对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向技术效应则有利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减少,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对10个服务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分解,发现中国服务行业在对日本出口中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正在下降,但从服务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结构来看,相较于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仍然较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茜  张兵兵  
首先运用中日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测算了2000年2014年中日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一直是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隐含碳平均排放量是从日本进口的4.88倍;虽然中国行业部门的碳强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碳强度依然较高,约为1.32千克/美元,是日本的3倍。其次,采用LMDI分解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正向规模效应是中国对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向技术效应则有利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减少,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对10个服务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白彦锋  姜春前  张守攻  雷静品  
森林采伐和木质林产品的使用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碳平衡。为解决目前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归属和碳排放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问题,为将来中国制定林业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参考,对比分析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缺省法、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等4种计量方法在计量范围、碳储量归属和碳排放分配及其应用等方面的不同;然后从中国未来承担减排责任和不承担减排责任两方面分析了选择不同方法将给中国带来的潜在影响。储量变化法对中国较为有利,建议中国应率先加强不同计量方法学应用潜在影响方面的定量研究,并补充完善计量参数不确定方面的研究内容。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焦肖天  刘琴  李明权  
选取中国和智利、新西兰、冰岛、瑞士、澳大利亚、韩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关税减让和原产地规则国别特征和产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对不同伙伴国和林产品所采取的不同的FTA林产品贸易规则并探究其原因。结果表明:中国FTA林产品关税减让相对伙伴国保守许多;中国FTA林产品原产地规则模式较单一且贸易限制程度较宽松;中国对较敏感的林产品大多采取以关税保护为主、原产地规则保护为辅的策略,仅对极少数敏感林产品采取双重保护策略。据此,建议中国适当增加中长期内逐步取消关税模式的同时,对不同的伙伴国和林产品设置更为细致精确的原产地规则,消除单一关税保护方式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涂金玲  朱再清  
粮食系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国以及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大国,在碳减排压力下探索粮食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生命周期评估法测算1998-2020年中国粮食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同时运用面板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分析中国粮食双边贸易量对隐含碳排放的长期、短期影响。结果表明,2003年之后中国一直是粮食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国,且中国粮食隐含碳排放净进口主要来源国为巴西、美国、阿根廷等。粮食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长期和隐含碳排放均呈倒U形关系。中国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粮食贸易的同时优化进口来源国结构,尽量选择从巴西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进口粮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潘安  魏龙  
本文采用WIOD提供的金砖国家投入产出和直接碳排放数据,通过建立MRIO模型计算1995~2011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在不同双边贸易中所处地位特征和是否存在碳减排的国际贸易途径。结果表明,中国与不同金砖国家贸易所处地位存在异质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国在中俄贸易中以贸易逆差换取碳减排、中印贸易中以碳排放换取贸易顺差、中巴贸易中隐含碳净出口和贸易逆差共存。中国可通过鼓励相对低碳行业出口,并同时鼓励相对高碳行业进口和金砖国家内部互补性贸易的国际贸易途径促进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中国应该充分发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实现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共享式"碳减排。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