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32)
2023(16738)
2022(14316)
2021(13306)
2020(10994)
2019(25314)
2018(25148)
2017(47622)
2016(25602)
2015(28923)
2014(28818)
2013(28808)
2012(27081)
2011(24844)
2010(24915)
2009(22794)
2008(22105)
2007(19297)
2006(17332)
2005(15758)
作者
(76005)
(63222)
(62860)
(59902)
(40578)
(30239)
(28519)
(24828)
(24148)
(22526)
(21755)
(21513)
(20292)
(20271)
(19621)
(19505)
(18740)
(18190)
(18102)
(18079)
(16061)
(15636)
(15207)
(14522)
(14259)
(14166)
(14038)
(13624)
(12741)
(12478)
学科
(123489)
经济(123374)
管理(67828)
(63892)
(50520)
企业(50520)
方法(46720)
数学(40568)
数学方法(40192)
中国(35056)
地方(29925)
(29709)
(26520)
业经(25403)
(23326)
(21713)
贸易(21697)
(20963)
农业(20181)
(19753)
环境(18414)
(18026)
银行(17982)
(17838)
金融(17836)
(17785)
(17451)
地方经济(17295)
(16449)
理论(16412)
机构
大学(374432)
学院(370788)
(159680)
经济(156446)
管理(141400)
研究(138490)
理学(121132)
理学院(119649)
管理学(117664)
管理学院(116999)
中国(104182)
科学(84291)
(82155)
(70807)
(69994)
研究所(64502)
中心(60491)
(59750)
财经(55683)
(54143)
北京(53259)
业大(53108)
(51347)
师范(50890)
(50711)
(50415)
经济学(49156)
农业(46454)
经济学院(44010)
(43789)
基金
项目(248975)
科学(196137)
研究(181851)
基金(181443)
(159096)
国家(157822)
科学基金(134169)
社会(115824)
社会科(109833)
社会科学(109806)
基金项目(96058)
(94534)
自然(86148)
自然科(84109)
自然科学(84091)
自然科学基金(82571)
教育(82059)
(80793)
资助(74902)
编号(72422)
成果(59526)
(57206)
重点(56460)
(55420)
课题(50913)
(50792)
国家社会(48241)
创新(47523)
教育部(47318)
科研(47258)
期刊
(183864)
经济(183864)
研究(118905)
中国(74639)
学报(58163)
科学(55826)
(54651)
管理(53753)
(49646)
大学(43773)
学学(41052)
教育(40630)
农业(38301)
(34222)
金融(34222)
技术(31610)
经济研究(30366)
业经(27846)
财经(27668)
(23834)
问题(23823)
(20502)
图书(19392)
(19325)
技术经济(19159)
世界(18802)
资源(17722)
国际(17539)
科技(17503)
理论(17329)
共检索到568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臧良震  张彩虹  郝佼辰  
利用中国公布的28个省份2012年林下经济产值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离散分布特征;林下经济高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区域,低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林下经济政策均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因此,各省市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加强与周边林下经济发达或核心省份的分工与合作,通过生产资料的完善与关联机制的不断强化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岳兴程  汪五一  张云佳  
文章构建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进行探讨,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规模、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因素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而且不同地区影响因素的效果又不尽相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华  陈杏  张运洋  
全面系统研究了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结构和旅游效益等特征,提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未来发展应调整建设中心及方向、通过形式创新等手段全方位展示地质遗迹景观科学内涵等相关建议,力图使中国世界地质公园体系完备、均衡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孟勐珺  王应明  叶菲菲  
本文基于2015~2019年中国省域数据,建立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系数标准差测算指标权重,运用证据推理测度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揭示空间分布特征及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呈现非均衡性和稳定性;我国物流业于2019年步入“高质量-高速度”发展阶段。旨在为推动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谢家智  王文涛  
基于2000—2010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率(简称金融效率)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金融效率偏低且没有明显改变。其中,金融创新效率更是低于金融配置效率;金融效率分布具有较为典型的经济区域特征和金融控制程度特征。金融控制程度影响金融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抑制金融创新效率。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仍停留在数量扩张和要素堆积阶段,金融创新效率不足是金融效率提升的钳制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天桥  
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资本4个维度构建中国新经济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测度中国新经济新动能发展指数,并借助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和收敛模型分析中国新经济新动能的综合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新经济新动能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子系统呈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资本”的分布格局;三大区域新经济新动能差异显著,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态势。从地区差异角度而言,中国新经济新动能发展非均衡性逐步凸显,但未发生两极分化现象;中国新经济新动能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主要来源为地区间差异。从收敛性看,全国以及三大区域新经济新动能具有显著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趋势;不同区域新经济新动能条件β收敛具有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玉桃  杨娟  
随着碳排放问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大,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碳排放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但其中考虑到区域的差异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的并不多,而区域碳排放的差异化对我们后续的碳排放政策设计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1995-2010年各省市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数据通过检验后,再采用Period SUR加权检验并进行GLS回归估计,得出本文考虑的几个主要经济发展状况的要素与地区碳排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各地区可以通过鼓励产业优化升级还有地区对外贸易调整达到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在世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世中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 8县 4市 3区的可持续发展静态指数计算 ,定量地表达了成都市各区县目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对比关系 ,分析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丽丽  徐红罡  
文章以广东省旅游度假地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其总体空间格局与空间差异,并探讨空间分布的形成因素与空间发展趋势,尝试总结区域旅游度假地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同时为该省及其他地区旅游度假地的发展、规划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阎小培,姚一民  
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日益成为支配城市经济的主要因素.并对城市内部结构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历程、分析了广州市区第三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浩飞龙  关皓明  王士君  
以2015年6月阿里研究院提供的中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从省域和城市两个层级分析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省域层级呈现出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城市层级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与内陆之间、各省区主要地级市与次要地级市之间两种分异并存。2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省域层面均衡分布,首位省区的垄断性较弱;城市层面发展水平差距较大。3城市电子商务主要处于"低网购—低网商"和"高网购—高网商"两种发展状态,电子商务发展的"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4热点集聚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海峡西岸及珠三角经济区;冷点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新疆及云南部分地级市。5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人口规模、受教育程度、信息化程度及信息基础设施是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城市居民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信息化程度、信息基础设施影响显著;企业使用电子商务的水平则受人口规模、信息化程度及信息基础设施因素影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瑞玲  吴杰  秦洁琼  于忠华  许海英  巩在武  
绿色发展是城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对小尺度空间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从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四个方面建立小尺度空间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南京市11个市辖区为例,对城市小尺度空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合理测度及特征分析,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引导发展正效应。结果显示:2016年南京市溧水、高淳和江宁3个市辖区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前三位,而栖霞、雨花台和六合3个市辖区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后三位,这与南京市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各辖区的自然禀赋有关;各分项指数评估结果中,主城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得分较高,而郊区在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方面得分较高,总体评价结果与南京市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志方  陈通  
为探索我国GI农产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GI农产品省际分布与农业发展的匹配关系,本文首先基于GI农产品注册数据,使用变异系数、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对GI农产品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使用结构偏离度概念和聚类分析方法,对GI农产品省际分布与农业发展的匹配度进行了计算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GI农产品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个别省份集聚特征,各省的GI农产品与其农业发展均呈现明显的不匹配现象,并将我国省级单位分为四类。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乌兰敖登   卫智军   刘德福  
[目的] 系统把握内蒙古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区域差异化特征,挖掘旅游潜力,提出空间协调优化方案,为内蒙古特色乡村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择内蒙古5类国家级特色乡村建立空间矢量数据库,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包括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模型以及Voronoi图热点分析等,深入探析特色乡村差异化分布格局,并提出协调发展优化方案。[结果] (1)内蒙古特色乡村分布具有明显的沿东南侧集中分布的特征,整体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态势;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3市特色乡村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5.43%;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市、阿拉善盟和乌海市的特色乡村数量相对较少。(2)内蒙古特色乡村空间结构类型为集聚型分布,形成了2个集聚核心区:一是以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4市交界处为核心的核心区;二是以赤峰市、通辽市和向安盟为核心的次核心区。其中,中国传统村落分布范围最广,离散程度最高;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多方向的离散均匀分布;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相对集中于自治区东南侧;国家森林乡村分布最集中。(3)内蒙古特色乡村分布集聚热点区域主要有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市和五原县片区,包头市辖区、土默特右旗和土默特左旗片区,赤峰市辖区和喀喇沁旗片区,赤峰市临西县,通辽市片区等。[结论] 内蒙古特色乡村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点,复合型乡村数量较少;并且各类特色乡村空间集聚分布差异较大,区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未来需要结合宏观规划,既要保障地域异质性特色化发展,又要精准量化供需关系,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协调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森林  周亮  滕堂伟  庄良  
开发区作为塑造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力量,其空间布局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机理亟待研究。运用最邻近点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中国2 5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开发区总体上呈"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胡焕庸线"和三大自然区划高度耦合。(2)开发区在空间上具有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多核心连片集聚特征,且存在着显著的级别、类型异质性。(3)开发区整体空间分布是自然本底、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开发区空间分布的因子因开发区级别、类型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城市劳动力资源和行政级别是影响开发区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城市经济实力、信息化、地方政府竞争是次级核心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