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90)
2023(7751)
2022(6441)
2021(6365)
2020(5121)
2019(11941)
2018(11898)
2017(21420)
2016(11904)
2015(13935)
2014(13762)
2013(13413)
2012(12678)
2011(11563)
2010(11767)
2009(10648)
2008(10550)
2007(9335)
2006(8219)
2005(7629)
作者
(31260)
(25810)
(25652)
(24592)
(16685)
(12387)
(11950)
(10128)
(9848)
(9453)
(8811)
(8682)
(8312)
(8274)
(8162)
(7964)
(7667)
(7651)
(7518)
(7517)
(6774)
(6173)
(6165)
(6056)
(5865)
(5851)
(5733)
(5680)
(5259)
(5236)
学科
(44937)
经济(44877)
管理(29810)
(26209)
(21051)
企业(21051)
方法(18820)
中国(16994)
数学(16028)
数学方法(15890)
(13257)
贸易(13245)
(13054)
(12362)
(11877)
(10484)
(9380)
金融(9378)
(9139)
银行(9136)
业经(9023)
理论(8920)
(8817)
(8052)
教育(7604)
农业(7365)
(7332)
(7236)
(7222)
关系(7211)
机构
大学(161858)
学院(161530)
(71644)
经济(70270)
研究(59046)
管理(56001)
中国(48882)
理学(46263)
理学院(45715)
管理学(45122)
管理学院(44801)
(35498)
(34065)
科学(31356)
(29137)
中心(26925)
财经(26452)
研究所(25941)
(24224)
(24217)
北京(23616)
经济学(23454)
(22580)
师范(22406)
(21276)
经济学院(21098)
(20803)
(20077)
财经大学(19652)
师范大学(18102)
基金
项目(98062)
研究(79207)
科学(76558)
基金(70175)
(60007)
国家(59491)
科学基金(50129)
社会(49768)
社会科(47154)
社会科学(47143)
教育(38258)
基金项目(35485)
(35252)
编号(33702)
(30568)
成果(29725)
资助(29537)
自然(28232)
自然科(27562)
自然科学(27555)
自然科学基金(27109)
课题(23978)
(23544)
重点(22544)
中国(22434)
国家社会(21677)
(21417)
(20984)
教育部(20896)
大学(20311)
期刊
(81358)
经济(81358)
研究(54555)
中国(39278)
(27510)
教育(26683)
管理(21740)
学报(20981)
科学(19814)
(19519)
(18256)
金融(18256)
大学(16710)
技术(15539)
学学(14839)
经济研究(13956)
国际(13713)
(13556)
农业(13463)
财经(13320)
(11701)
业经(11324)
图书(11156)
问题(11090)
世界(11010)
职业(8756)
(8636)
论坛(8636)
(8527)
书馆(8367)
共检索到2641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罗亮   吴士存  
南海国际话语权是海洋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海争端相关方主张海洋权益,争夺舆论制高点和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新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外交声明、立场文件、学术成果、舆论引导等多种形式对外宣介南海政策主张,有力彰显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意志和决心。与此同时,南海国际话语权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之下,也面临议题和架构设置能力不强、话语支撑体系薄弱、对外传播创新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构建南海国际话语权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未来要深刻认识涉南海国际舆论的基本格局,通过加强南海问题基础研究、理论储备和成果转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重视智库和专业人才的支撑作用等措施,努力构建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南海国际话语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邵先成  
随着南海维权行动的增多,中国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到维权信息的发布中,使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公益的话语解释中国的维权行动,并对菲律宾、越南南海行为的缺点和弱点发布了更有针对性的资料。但原本可以论证中国维权行动合法性的国内学者,以及应该及时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南海维权信息的国内媒体却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菲律宾、越南、美国对中国的维权行动多有指责,企图借此塑造中国"强势""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地区稳定"的国际舆论。面向未来,中国政府、学者、媒体需要在信息发布、话语建构、观点论证等方面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合作,以便更好地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南海维权行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程志红  
在我国,中小股东作为弱势群体,拥有话语权甚微,权益被侵害现象较为普遍。文章从中小股东话语权的现状、具体表现形式及获取渠道进行分析讨论,从而研究探索增加中小股东话语权的方式,更好维护中小股东权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邦  张胜旺  
国际话语权一直是各主权国家表达自己诉求,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点。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异军突起奏响了推进全球生态文明改革进程的乐章,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生态文明话语领域的音量。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实现了从积蓄中国动力到传播中国声音,从讲好中国故事到阐述中国主张的巨变。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就要统筹全国上下一盘棋,官方民间双重外交齐配合,积极组织多国多边活动,勇担世界生态建设重任。这对巩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阵地中的地位,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邦  张胜旺  
国际话语权一直是各主权国家表达自己诉求,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点。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异军突起奏响了推进全球生态文明改革进程的乐章,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生态文明话语领域的音量。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实现了从积蓄中国动力到传播中国声音,从讲好中国故事到阐述中国主张的巨变。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就要统筹全国上下一盘棋,官方民间双重外交齐配合,积极组织多国多边活动,勇担世界生态建设重任。这对巩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阵地中的地位,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付睿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教育领域协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全球教育话语权塑造则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核心价值,拥有全球教育话语权是教育强国的重要表征之一。中国通过平台融合、教育能力建设、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多元共治塑造全球教育话语权取得显著成效,全球教育治理场域渐趋成型,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全球教育议程和规则制定能力增强,促进了全球教育治理参与主体多元化及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推动了全球教育秩序走向公平与公正。中国的全球教育话语权渐趋彰显,推动了建设教育强国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全球教育话语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进程中的多元化与广泛性角色,为加快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尔升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处于话语权垄断地位,金融话语权更是如此,中国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却处于失语状态,由此面临巨大的困境。(1)在国际金融游戏规则制订方面,没有发言权或发言权很小,人家说话我们听。(2)承担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成本损失。(3)无端受到指责和攻击。(4)被随意妖魔化。中国被逼无奈,不得不寻求突破,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启动可以为中国构建国际金融话语权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本文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以角色定位-凝聚共识-规则制订-机制完善为分析框架,探讨了文本话语权、网络话语权的构建策略,以及构建国际金融话语权的文化策略。为了提高国际金融话语权的构建效果,本文强调要加强裁体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应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化是以经济增长、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为目标,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基本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的价值意蕴,认为产业生态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高负载且脆弱的生态环境、产业生态化水平低、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不足等是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面临的现实挑战。基于此,要在强化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推进产业转型及生态化改造、持续提升创新支撑能力等方面系统发力,从而助力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实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青  陈静  杨伟  徐旺  欧阳晓  
提升我国企业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内容,也是亟待突破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中车株洲所标准国际化工作的实践,本文探索了后发企业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的提升机制。研究发现如下:由战略认知和战略规划构成的战略引领机制,通过保障资源配置优先性促进后发企业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的提升;由模仿学习、技术选择和资源协奏构成的标准创新机制,通过增强标准先进性促进后发企业提升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由社群融入、强化利基和国际竞合构成的生态重塑机制,通过获取合法性促进后发企业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的提升。研究不仅深化了基于标准设定组织的标准形成理论,也弥补了技术赶超研究的现有不足。中车株洲所的标准国际化经验对后发企业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胡成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话语权配置不均等、话语权与趋同程度不匹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采纳广泛性与经济后果之间的反差等所体现的趋同悖论,反映了国际会计话语权分配的合法性贡献和制度同构力基础,以及趋同选择的多元决定,特别是合法性思考。这一结论对构建我国国际会计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启示,增强国际会计话语权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配置国际会计话语权的机构提供精准的合法性支持;二是持续优化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和质量;三是强化外宣,切实增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同构力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胡成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话语权配置不均等、话语权与趋同程度不匹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采纳广泛性与经济后果之间的反差等所体现的趋同悖论,反映了国际会计话语权分配的合法性贡献和制度同构力基础,以及趋同选择的多元决定,特别是合法性思考。这一结论对构建我国国际会计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启示,增强国际会计话语权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配置国际会计话语权的机构提供精准的合法性支持;二是持续优化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和质量;三是强化外宣,切实增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同构力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文建  
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公平性和尽责性,不但有助于满足普罗大众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增长均有重要意义。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致力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上升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文建  
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公平性和尽责性,不但有助于满足普罗大众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增长均有重要意义。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致力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上升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永福  
过去三十年间,伴随着全球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高速普及将全球贸易活动的参与方及交易行为构建成一个巨大的经济数字网络。国内外金融监管与金融活动在全球领域间的互操作性愈加紧密,法人实体彼此之间通过流程进行快速连接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交易主体定义和规则呈现多元化,并受制于各国政策、法律制度、信息垄断、交易欺诈等种种因素,法人实体的信息获取往往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信息的不对称也给参与贸易的多方主体带来潜在风险。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宝虹  白建东  赵辰光  
通过分析制度环境导致独立性缺损、温室培养难以形成公信力、经济利益的粘连度诱发职业道德风险等,揭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取得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阻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善制度环境条件,强化独立性的职业本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有可能锁定道德风险,逐步培养公信力,构建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