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5)
- 2023(14970)
- 2022(12636)
- 2021(11770)
- 2020(10188)
- 2019(23499)
- 2018(23011)
- 2017(43728)
- 2016(23449)
- 2015(26988)
- 2014(26860)
- 2013(26677)
- 2012(24814)
- 2011(22558)
- 2010(22441)
- 2009(20841)
- 2008(20433)
- 2007(18253)
- 2006(15715)
- 2005(13957)
- 学科
- 济(118046)
- 经济(117940)
- 管理(66471)
- 业(61704)
- 方法(51367)
- 企(50116)
- 企业(50116)
- 数学(45973)
- 数学方法(45486)
- 中国(29039)
- 农(26602)
- 财(25168)
- 地方(23345)
- 学(22329)
- 业经(21968)
- 贸(20775)
- 贸易(20767)
- 易(20147)
- 制(18240)
- 农业(17595)
- 环境(16462)
- 和(16248)
- 务(15278)
- 银(15250)
- 财务(15232)
- 融(15223)
- 金融(15219)
- 银行(15209)
- 财务管理(15191)
- 理论(14944)
- 机构
- 大学(347446)
- 学院(346066)
- 济(155351)
- 经济(152549)
- 管理(133244)
- 研究(119633)
- 理学(115570)
- 理学院(114255)
- 管理学(112311)
- 管理学院(111669)
- 中国(90251)
- 京(72162)
- 科学(71436)
- 财(67132)
- 所(59935)
- 农(56583)
- 研究所(54757)
- 财经(54592)
- 中心(54553)
- 业大(50766)
- 经(49671)
- 江(49559)
- 经济学(49245)
- 北京(45315)
- 农业(44595)
- 经济学院(44286)
- 范(43764)
- 师范(43343)
- 院(42428)
- 财经大学(40479)
- 基金
- 项目(232396)
- 科学(184206)
- 基金(171748)
- 研究(167269)
- 家(149958)
- 国家(148778)
- 科学基金(127993)
- 社会(109372)
- 社会科(103865)
- 社会科学(103834)
- 基金项目(90535)
- 省(88790)
- 自然(82285)
- 自然科(80317)
- 自然科学(80291)
- 自然科学基金(78927)
- 教育(77341)
- 划(75175)
- 资助(70983)
- 编号(65753)
- 成果(52985)
- 部(52629)
- 重点(52489)
- 发(50158)
- 创(48032)
- 国家社会(46519)
- 教育部(45497)
- 课题(45228)
- 创新(45029)
- 科研(44955)
- 期刊
- 济(167188)
- 经济(167188)
- 研究(100079)
- 中国(63104)
- 学报(53689)
- 财(52361)
- 农(50196)
- 科学(50139)
- 管理(48186)
- 大学(40857)
- 学学(38817)
- 农业(34189)
- 技术(30968)
- 教育(30831)
- 融(28651)
- 金融(28651)
- 经济研究(28427)
- 财经(27764)
- 业经(24604)
- 经(24007)
- 问题(22170)
- 贸(19392)
- 统计(19295)
- 业(18949)
- 技术经济(18777)
- 世界(17522)
- 策(17077)
- 国际(16735)
- 版(15868)
- 决策(15593)
共检索到505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资树荣
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必然性,但一些现实因素影响制约着这种关系的建设。就目前而言,经济增长与发展对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把双刃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趋利避害,既致力于发展经济,又努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关系 构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舟 万立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实际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学理上基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把握其内涵框架,着力从顶层制度设计、城乡融合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践路径,破解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桎梏难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昌敦虎 李明奎 原佳倩 周继 马中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论断在理念层面、事实层面和政策层面都为资源型城市统筹人口发展与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政策的主要导向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人口发展成效相对优于绿色发展成效;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转型相比,绿色转型能够更好地促进就业;资源型城市促进就业政策与环境治理政策的协同降低了对财政支出的依赖性,并强化了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人口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协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政策优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带动人口发展,形成“就业优先”与“生态优先”相互促进的内生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红贵 罗正茂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人类的生态灾难,危及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人类现代经济发展危机的一种综合反映,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反思人类自身生存危机的根源,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方式。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大力推进发展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结构完整的、功能齐全、处于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瑞新 耿柳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呈现出暴涨之势,但目前尚缺乏对该研究领域热点、演变历程和趋势等内容的系统性探讨和可视化分析。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从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中,选取近十年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研究主题的4 19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研究历经了三个阶段,研究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系列相关政策。(2)少数核心作者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且相互之间的合作不多;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但彼此之间合作较少。(3)热点领域可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生态宜居赋能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路径等。(4)研究趋势从探讨理论渊源、历史逻辑和实践应用,向围绕“顺应自然”的理念遵循和“生态治理”的实施效率转变,体现了向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发展的趋势。最后,从学科转化需求以及“人”的心理困境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加以探讨,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瑞新 耿柳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呈现出暴涨之势,但目前尚缺乏对该研究领域热点、演变历程和趋势等内容的系统性探讨和可视化分析。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从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中,选取近十年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研究主题的4 19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研究历经了三个阶段,研究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系列相关政策。(2)少数核心作者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且相互之间的合作不多;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但彼此之间合作较少。(3)热点领域可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生态宜居赋能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路径等。(4)研究趋势从探讨理论渊源、历史逻辑和实践应用,向围绕“顺应自然”的理念遵循和“生态治理”的实施效率转变,体现了向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发展的趋势。最后,从学科转化需求以及“人”的心理困境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加以探讨,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仕菊 叶晓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旨归,进行新时代生态话语叙事至关重要。从话语叙事基础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原初语境,以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本土底蕴,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实践为直接来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其独特的话语叙事特质,对其进行全面的话语叙事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叙事立场的人民性、叙事内容的超越性和叙事主题的针对性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在“源”与“流”的延承中丰富话语叙事内涵,在“中”与“外”的交流中塑造话语叙事主题,在“守”与“变”的结合中创新话语叙事方式,以提升我国话语叙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仕菊 叶晓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旨归,进行新时代生态话语叙事至关重要。从话语叙事基础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原初语境,以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本土底蕴,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实践为直接来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其独特的话语叙事特质,对其进行全面的话语叙事分析,可以总结出其叙事立场的人民性、叙事内容的超越性和叙事主题的针对性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在“源”与“流”的延承中丰富话语叙事内涵,在“中”与“外”的交流中塑造话语叙事主题,在“守”与“变”的结合中创新话语叙事方式,以提升我国话语叙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颜新长 侯沛
社会和谐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基础和前提。自然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重建人与自然平衡,走向和谐发展之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保证。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社会 发展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新元 熊跃辉 曹立平 张胜
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 和谐社会 物质基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洪本祝 陈爱贞
和谐的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排挤效应,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竞争关系。而农村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的发展速度要远远滞后于城市,城乡关系极不协调。因此,政府在扭转政策倾斜的同时,应切实解决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问题,缓解城乡间的不对称竞争关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和谐社会 城市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韬
利用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和微分学中函数的导数大于零其为增函数的理论,分析团体中有交易成本与无交易成本的个人行为,分析团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论述如何构建团体与个人和谐利益关系,阐述怎样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为团体多作贡献,为实现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多作贡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战峰 昌敦虎
环境经济政策因其调节环境行为者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的独特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了总体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加快深化改革与创新,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任务,认为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发展要以服务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目标,加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市场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资源环境权益市场交易制度,强化政策统筹与综合优化调控,加快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建设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战峰 昌敦虎
环境经济政策因其调节环境行为者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的独特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行了总体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加快深化改革与创新,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部署、环境经济政策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任务,认为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发展要以服务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目标,加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市场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资源环境权益市场交易制度,强化政策统筹与综合优化调控,加快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建设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继瑞 杨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表述,对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凝练与诠释,既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一脉相承,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从经济理论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与立场;从经济实践角度看,绿色GDP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