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2)
2023(12711)
2022(11112)
2021(10684)
2020(8975)
2019(21191)
2018(20835)
2017(39897)
2016(21746)
2015(24666)
2014(24302)
2013(24227)
2012(22196)
2011(20058)
2010(19675)
2009(17970)
2008(17187)
2007(14457)
2006(12459)
2005(10857)
作者
(62505)
(51925)
(51741)
(49128)
(33255)
(24824)
(23432)
(20549)
(19750)
(18316)
(17634)
(17511)
(16500)
(16435)
(16145)
(16060)
(15495)
(15306)
(14747)
(14738)
(12912)
(12747)
(12513)
(11660)
(11654)
(11506)
(11445)
(11172)
(10485)
(10233)
学科
(90061)
经济(89968)
管理(59307)
(55410)
方法(46399)
(45927)
企业(45927)
数学(41456)
数学方法(40901)
中国(24692)
(21217)
(20124)
(19691)
业经(17669)
(17504)
贸易(17493)
(17087)
地方(15454)
农业(14133)
(13993)
环境(13974)
(13822)
理论(13699)
技术(13066)
(12592)
财务(12523)
财务管理(12502)
(12390)
银行(12351)
(12050)
机构
大学(309156)
学院(304751)
(125975)
经济(123624)
管理(122039)
理学(107169)
理学院(105971)
研究(105663)
管理学(103894)
管理学院(103371)
中国(78077)
科学(66984)
(66242)
(53571)
(53304)
(49627)
研究所(49276)
业大(47014)
中心(46371)
财经(44323)
北京(42244)
(40672)
(40443)
(39316)
农业(39161)
师范(38914)
经济学(38725)
(38399)
经济学院(35016)
财经大学(33384)
基金
项目(217316)
科学(171583)
基金(160741)
研究(155206)
(141425)
国家(140358)
科学基金(120281)
社会(98030)
社会科(93074)
社会科学(93051)
基金项目(84781)
(82185)
自然(80034)
自然科(78245)
自然科学(78229)
自然科学基金(76788)
教育(71123)
(70431)
资助(67637)
编号(60977)
成果(48944)
(48654)
重点(48639)
(45580)
(45030)
科研(42252)
创新(42068)
课题(42060)
教育部(41671)
国家社会(41005)
期刊
(126930)
经济(126930)
研究(88142)
中国(53383)
学报(51474)
科学(47366)
(44113)
管理(43628)
大学(38362)
(38333)
学学(36238)
农业(31404)
教育(30797)
技术(25713)
(22434)
金融(22434)
经济研究(21878)
财经(21092)
业经(18761)
(17999)
(17042)
问题(16734)
图书(15549)
技术经济(15307)
科技(15150)
统计(14802)
理论(14422)
(14161)
(13629)
资源(13420)
共检索到430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兰彦平  周连第  周家华  姚砚武  王尚德  
研究了中国板栗北方产区5个地理种群种子及叶片特征的表型分化、表型性状值(数量性状)的频率分布及表型频率多样性。结果表明,板栗种群间的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10.97%,种群内的占41.57%,7个性状种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变幅在11.85%~28.34%。板栗7个性状种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24.26%,表明种群内变异是板栗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内品种间的多样性大于种群间的多样性。板栗7个性状频率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但偏度和削度各自不同,众数的位置及所在组的频率也存在一定差异。表型多样度、Shannon信息指数均可用于表型多样性的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燕  张树航  李颖  张馨方  王广鹏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板栗叶片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因子关系。【结果】巢式方差分析表明,31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或P15.18%(生理指标)>12.17%(解剖结构)。10个群体表型性状CV均值在17.11%(陕西)—19.66%(山东),H′均值在0.99(安徽)—1.80(河北)。板栗叶片大多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年均气温等温度指标和年降水量与叶基形状、锯齿高度等性状呈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正相关),与叶片长/宽呈正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负相关)。【结论】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但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基因型间的变异),因而以叶片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抗逆性、高光合效率等特异品种选育或相关研究时,研究重点应该放到广泛的个体基因型调查上,变异较为丰富均匀的群体可作为重点参考。板栗叶片大多外观形态和生理指标性状呈现以温度和降雨量因子为主导的梯度规律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国彬  兰彦平  姚研武  兰卫宗  王金宝  刘建玲  
通过对板栗杂交后代株产、单粒重等形态特征及坚果总糖、淀粉、蛋白质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研究了板栗杂交后代坚果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所有杂交后代性状差异显著,坚果高度、宽度与淀粉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无论在总体水平还是各杂交组合内部均小于10%,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学性状,坚果厚度与脂肪含量变异系数也低于15%,也比较稳定;而株产、平均单粒重及总糖含量、粗纤维含量等性状在总体水平上高于15%,总糖含量变异系数甚至在50%以上,遗传多样性丰富,在其中选择特异性状单株具有很大潜力;分析还发现,母本(雄性不育板栗种质)相同,父本不同,杂交后代单株产量变异系数近似,而平均单粒重变异系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铨  佟金权  
在中国沙棘天然分布区内,自西至东选择青海省大通县东峡林区到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等5个有代表性的地方,用样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沙棘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及其组配情况,比较了各种群的异同;统计了各主要经济性状变异的基本参数;揭示出各性状在群体内可自由组配的现象。认为5个种群可划分为两个地理群,地理群内相对一致,地理群间差异较大。种群变异表现为性状出现频率的递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新华  曾平生  武晓玉  姚甲宝  熊光康  李家彧  
为了解不同种群野生多花黄精的表型变异规律,运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其全分布区选取的9个种群和12个表型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多花黄精的12个表型性状除果实横纵比外,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36.24%)大于种群间的变异(15.37%),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28.84%,种群内变异是野生多花黄精变异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16%,变异幅度范围为4.76%~23.63%,叶片数、全株叶面积、地径、株高、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8.00%、23.63%、16.88%、16.14%、14.75%,表明种子的稳定性高于叶和茎。经度多数表型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经度的增加,叶片数、地径、株高、果实纵径和种子千粒重均呈现减小趋势;采用欧氏距离对9个野生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种群划分为3类,但表型性状的聚类并不随地理距离上的相聚而聚为一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学斌  
[目的 ]为揭示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表型变异规律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为沙棘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品种创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分布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1个中国沙棘天然种群110个优良单株的10个表型性状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研究种群优树间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表型性状间及其与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了种群优树分类。[结果 ]中国沙棘10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种群优树间呈显著(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振力  王广鹏  张树航  郭燕  张馨方  李颖  
对燕山板栗分布地区的11个县/区(群体)的127份资源花序相关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研究,为中国板栗资源描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板栗资源的保存、核心种质的构建和农艺学性状基因定位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对相关的15个性状系统调查后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燕山板栗资源花序相关性状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7. 55%和1. 99,其中两性花序数/总花序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4. 80,雄花序数/总花序数变异系数最小为7. 52,雄蕊长度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 08,两性花序数/总花序数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 89; 15个板栗花序表型性状中有9个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以上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序形态表型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花序数量表型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但花序形态和花序数量表型性状间相关性略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总信息量的85. 35%,两性花序数/果枝、花序长粗比、花序粗度、花序长度、两性花序数/总花序数、雄花序数/总花序数、雌花数/果枝、雄蕊长、轴序粗度比9个性状是造成燕山板栗花序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为标准,将127份资源分为5类群,并筛选出3份高雌花量的板栗资源;聚类分析将127份资源分为8个类群,花序相关表型性状变异相同的材料大多聚在一起,聚类结果和主成分划分类群基本一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梅  韩海荣  康峰峰  马钦彦  
为了研究辽东栎天然种群在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表型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在该地区内共抽取了5个辽东栎天然种群,分别测了叶片及顶芽共24项形态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在种群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α=0.01),种群间共有5个性状指标在α=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一方面来自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环境因素.经研究得出,辽东栎表型性状受坡向、坡度、种群内树木平均胸径、种群密度等间接生态因子的影响.种群内变异是辽东栎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表型分化系数(Vst)为13.31%,分化程度低,但部分性状也有了较大的分化,如最底部锯齿宽(25.99%)、中间顶芽宽(25.23%)等.在种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江锡兵  滕国新  范金根  罗修宝  盛建洪  龚榜初  
[目的]对长江中下游区板栗主要栽培品种果实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筛选综合性状优良且适于浙江省种植推广的板栗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区25个板栗主栽品种及5个有代表性的北方板栗品种为材料,对其果实表型和品质性状进行连续测定和统计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果实表型和品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7.85%~41.20%,品质性状较表型性状变异更广泛;各指标间分别有23对和18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郭维华  童品璋  王正淼  李金昌  杨共鸣  
连续3a对不同成熟度采收下来的板栗的产量、品质、贮藏等性状的测试和不同采收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①采收时间以50%的总苞开裂较适宜。②采收方法宜用拾打兼用的采收方法,即前期捡拾掉到地上的栗子,等总苞开裂达50%时一次性全部轻轻挑拨下来。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叶玉珠  王林伟  王淑媛  赵沛忠  
板栗粉锈病是景宁板栗的主要叶部病害,发病率高达95%,感病指数达82 5。板栗粉锈病危害板栗苗木、幼树和成年树,感病栗树生长势显著下降,栗实减产,病叶提早落叶。病原为栗膨痂锈菌Pucciniastrumcastaneae。研究结果表明:在8月份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周1次,连续2次,防治效果可达92 4%。表3参3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正>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属壳斗科栗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栗属大约有8~9种,包括中国板栗、锥栗、茅栗、日本栗、美洲栗、美洲榛果栗、欧洲栗等,其中中国板栗、锥栗、茅栗为中国原生种。目前世界栽培食用栗主要以中国板栗、日本栗、欧洲栗为主,锥栗在我国也有少量栽培。我国板栗栽培历史悠久,栽培范围广,以河北迁西和湖北罗田栽培的板栗最为知名。
关键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柴春山  芦娟  蔡国军  王三英  戚建莉  王子婷  薛睿  
以文冠果果实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研究区内44株文冠果果实的19个表型性状,利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调查区内文冠果人工种群的变异情况。方差和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文冠果果实表型性状差异都极显著,并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变异幅度。其中,单株结果量和种子产量变异最大(变异系数大于76%),其次是单果质量、单果种质量和单果仁质量(变异系数约30%),再次是单果出种数和果柄长度(变异系数大于20%),而种子长、种子宽、种形比和心室数变异较小(变异系数低于10%),种仁出油率变异最小(变异系数6.13%);单株间丰产性差异明显,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人工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洪果  陈达镇  许靖诗  刘光金  庞晓东  叶金辉  莫小文  谌红辉  
【目的】通过对濒危植物格木在我国中心分布区种群的果荚和种子表型性状测量分析,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及变异规律,结合地理气候信息探讨影响表型变异的关键因子,为格木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个格木天然种群114个单株的13个果荚及种子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格木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水平、进化和适应性潜力、表型变异规律、表型分化水平、种群聚类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格木表型多样性水平中等,13个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1. 911 1(种形指数)~2. 103 9(果荚周长)之间,平均2. 027 8;8个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0. 920 9(P6)~1. 885 6(P8)之间,均值为1. 474 7。格木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轻,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 544 6%(种子长)~18. 868 5%(果荚面积)之间,均值为12. 410 9%; 8个种群的变异系数在8. 852 9%(P1)~13. 984 8%(P5)之间,均值为12. 410 9%。13个表型性状的极大值为极小值的1. 395 2(种形指数)~2. 805 6(每荚种子数)倍,均值为1. 791 7。巢式方差分析表明,格木13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铨  佟金权  杨培林  吕志农  
1989年秋季,用样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分布于山西省关帝山寨则沟地区的中国沙棘的树型、发枝力、棘刺、果色、果形、果实重量等性状的变异,探讨了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和各主要性状的组配情况、分布形式和种群表型结构特征。指明关帝山的中国沙棘,是以主干型桔黄色、近圆果形植株为主体的多态型种群系统。百果重值较大,产果量较丰,可作为生态经济型造林用种的候选采种基地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