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7)
2023(14451)
2022(12486)
2021(12015)
2020(9927)
2019(23009)
2018(22812)
2017(43210)
2016(23874)
2015(26799)
2014(26891)
2013(26416)
2012(24413)
2011(22148)
2010(21813)
2009(19876)
2008(19251)
2007(16575)
2006(14278)
2005(12564)
作者
(70486)
(58561)
(57962)
(55380)
(37253)
(28092)
(26443)
(23109)
(22286)
(20820)
(19995)
(19896)
(18651)
(18612)
(18390)
(18051)
(17461)
(17432)
(16692)
(16677)
(14698)
(14573)
(14228)
(13208)
(13000)
(12962)
(12855)
(12783)
(11891)
(11780)
学科
(90590)
经济(90480)
管理(63689)
(59158)
(48401)
企业(48401)
方法(42029)
数学(36686)
数学方法(36291)
中国(26871)
(23770)
(23148)
(22489)
业经(18918)
(18189)
(18097)
贸易(18089)
(17665)
地方(16572)
农业(15481)
理论(15254)
(15032)
银行(14969)
(14612)
(14366)
(14337)
金融(14329)
环境(14108)
技术(13984)
(13768)
机构
大学(336937)
学院(332659)
(132090)
经济(129352)
管理(126837)
研究(120916)
理学(110044)
理学院(108677)
管理学(106727)
管理学院(106138)
中国(89022)
科学(77767)
(73283)
(62509)
(60961)
(59131)
研究所(57781)
业大(54149)
中心(52768)
农业(48232)
财经(47949)
(46911)
北京(46636)
(44466)
(43959)
(43870)
师范(43339)
经济学(40191)
(37818)
经济学院(36223)
基金
项目(234818)
科学(182773)
基金(170594)
研究(166799)
(152154)
国家(150987)
科学基金(126948)
社会(103620)
社会科(98075)
社会科学(98050)
基金项目(90264)
(89721)
自然(84352)
自然科(82398)
自然科学(82370)
自然科学基金(80894)
(77253)
教育(76132)
资助(70999)
编号(65959)
成果(54461)
重点(53120)
(51905)
(49662)
(48502)
课题(46575)
科研(45710)
创新(45410)
计划(43976)
教育部(43770)
期刊
(139640)
经济(139640)
研究(98018)
中国(63909)
学报(62494)
科学(55333)
(55054)
大学(46313)
管理(45993)
学学(43811)
(43369)
农业(38379)
教育(37632)
(26832)
金融(26832)
技术(26720)
经济研究(23502)
财经(23305)
业经(21412)
(20437)
(19985)
问题(18391)
图书(17124)
科技(17123)
(16790)
业大(16595)
林业(15606)
理论(15354)
(15333)
技术经济(14821)
共检索到483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小芹  
将来自我国13 省16 种松树和其它2 种针叶树上的55 个Sphaeropsissapinea 菌株在PDA 平皿上进行配对生长试验,结果绝大多数菌株间产生墨绿色色素隔离带,少数菌株以及同一菌株不同菌落间不产生此色素带。显微观察表明,在产生色素带的菌株间未发现菌丝融合,而在不产生色素带的菌株间可见到菌丝融合。测定S.sapinea 营养体亲和与否可通过观察有无形成色素反应带来确定。55 个供试菌株共可分为48 个VCGS,其中44 个VCGS 各只含一个菌株,3 个VCGS 分别含2 个菌株,只有一个VCGS 含5 个菌株。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小芹  黄敏仁  尹佟明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我国 1 3省区 1 6种松树和其它 2种针叶树上的松枯梢病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 55个菌株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 1 7个随机引物经PCR扩增共得到 2 0 0个RAPD标记 ,其中 98 5%具有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将 55个菌株分为 3个类群。各菌株间的差异与其寄主种类无明显关系 ,与其地理来源在某些类群间有一定联系 ,但在大多数菌株间相关趋势不明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克荣  孟爱中  步正庚  
利用氯酸钾毒性,诱变棉花枯萎病菌产生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体(nit)。在485个 nit 突变体中,生理表现型以 nit A 为最多,nit B 和 nit C 次之,nit D 极少。不同生理表现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复杂。对107个菌株的突变体间进行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的结果表明,95个菌株属于同一个营养体亲和群 VCG_1,6个菌株属于VCG_2,另有2个菌株为单菌株亲和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广行  丁平  李涛  王克荣  
为了验证营养体不亲和性导致细胞凋亡的假说,对栗疫病菌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的降解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变化,测定了融合细胞的活性氧产生、脂肪粒积累以及进行了融合细胞死活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群菌株的孢子混合涂板,孵育后经历萌发、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DNA梯状条带,这一特征为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新的证据;细胞学上可观察到不亲和性菌株融合细胞细胞核降解、活性氧产生减少、脂肪粒积累增多及融合细胞死亡,这些特征与细胞凋亡的特征相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廖太林  叶建仁  
通过对福建、江西和江苏等省17个县(市)的松树枯梢病的危害程度及发病特点调查,把松树枯梢病的发生区域归纳为:轻(无)度病害区、中度病害区和重度病害区三大类。感病程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4、5月份的月平均湿度、月降水量和月降水天数,以及年平均湿度与病害发生关系较为密切。以上述气象因子为自变量,发病程度为因变量,建立了病害的回归预测模型:y=98.60+13.54x1-9.33x2-3.62x3+0.07x4+0.07x5-11.97x6+3.26x7(R=0.933 3)。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南方主要县(市)的病害进行了预测和划分,并提出了该病害的综合治理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艳  叶建仁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 ,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 15 %~ 37 7% ,且大多数月份高于 2 0 % ;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 ,为 7 5 %~ 2 9 1% ;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 13 8%~ 5 7 1% ,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 ;马尾松得菌率最低 ,为 9 7%~ 2 2 4 % ,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 2 0 %。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 ,枝和新梢较高 ,芽稍低 ,叶最低。在 1年中 ,健康梢上得菌率有 3个高峰期 ,即 4~ 5月、7~ 8月和 10~ 11月 ,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涛  华朝晖  林少波  兰春能  许利强  乔广行  邓清超  燕娜娜  王克荣  
研究了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将含病毒菌株与具单个vic基因座位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10 d后调查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结果表明,相同vic基因型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为100%;在1个vic座位上的基因不同通常会降低病毒的传递率,在vic-Cc座位上基因差异菌株间的病毒平均传递率为85.93%,而在vic-Dd座位上基因不同菌株间病毒的平均传递率仅为10.30%,在vic-Aa、vic-Bb座位上基因不同的菌株间病毒平均传递率分别为44....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  钱月珍  杨雪静  王克荣  
利用氯酸盐对串珠镰刀菌菌株进行诱变并获得nit突变体 (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 ) ,所获得突变体中 ,以nitA比例最高。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 ,测定分离自水稻、玉米、棉花及大豆植物上串珠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显示 ,1 5 7个菌株分属于 71个营养体亲和群 ;不同群体间的菌株仅测出玉米田群体内的一个菌株 (YM0 5 )和大豆田群体内的两个菌株 (D0 8和D1 2 )属于同一个营养体亲和群 ,其它群体间的菌株则分属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菌株SA1 8经抗药性诱变、连续转代培养和在不同温度下保存半年处理 ,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可发生改变 ;单孢株后代的营养体亲和性也可发生改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景耀  孙丹萍  
松色二孢菌(Diplodiapinea)引起湿地松枯梢病。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25~31℃,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快,子实体最早形成。分生孢子在10%的湿地松和油松针叶浸汁中萌发最好,6h萌发率达90%以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7;在水滴中比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高;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几乎无显著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星耀  陈海燕  梁军  田呈明  吕全  
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是一类重要的树木腐烂病菌,其培养性状和真菌菌丝的营养体亲和性能够反映真菌的遗传、形态、生理、病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探讨金黄壳囊孢菌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对采自我国9个省份的12个杨树品种上的30株C.chrysosperma在4种培养基中的培养性状进行了观察,并在PDA培养基上进行了真菌的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金黄壳囊孢菌在培养性状上存在明显的种群分化,通过模糊聚类可将30个菌株划分为8个组,且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30个菌株在PDA上的亲和性配对试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菌株间产生黑色色素带,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建仁  廖太林  
对福建、江西等地227块松树枯梢病的林分病情标准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病害的发生与林分及立地因子关系密切。由上杭、连城、永新和安福4县有代表性的49块样地推导出了松树枯梢病的病情指数与林龄、造林密度、郁闭度、土壤质地、土壤湿度、坡位、坡向的生态数学模型:y=41·38 -16·56x11+5·08x21+18·62x31-3·78x41+19·94x51+7·32x61+4·27x62-4·06x71-10·56x72-13·88x73,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 9、0·612 5、0·268 9、0·1789、0·681 1、0·279 0、0·473 7。该模型模内判别准确率为79·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廖太林  李百胜  叶建仁  纪睿  吴翠萍  安榆林  陈建东  
Fusarium circinatum, the causal agent of pitch canker disease, causes several serious diseases of pines. The pathogen infects a variety of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pine structur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maturity and produces a diversity of symptoms. Long distance spread of the disease occurs when...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茂  戴良英  罗宽  王明旭  
为了解毛竹枯梢病菌生长发育规律 ,从湖南省汝城县患病毛竹上分离出 9个菌株 ,进行室内培养 .结果表明 ,毛竹枯梢病菌在 10 %竹叶煎汁加蔗糖培养基上 ,于 2 5℃明暗交替条件下培养 5 0 d左右 ,产孢量较多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谢宪   邓勋   宋丽文   梁军  
【目的】探明落叶松针叶和梢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与落叶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为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OTU数量、鉴定类群、多样性指数及FUNGuild营养型预测等方法,分析无病斑和染病的针叶和松梢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营养型的差异。【结果】针叶样品中共计1 091个OTU,梢样品中共计1 083个OTU;针叶样本间差异显著(P<0.05),全无病斑的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染病最重的针叶,无病斑梢与感病梢内生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针叶和梢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无病斑的针叶内生真菌优势菌目和属为刺盾炱目Chaetothyriales和Arthrocatena,染病后针叶优势真菌为葡萄座腔菌目(Botryosphaeriales)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梢中优势真菌目和属为煤炱目(Capnodiales)和小叠孢属(Microcyclosporella);LefSe分析表明在针叶和梢中真菌群落中共54个显著性差异类群;PCoA分析进一步证实无病斑与染病针叶的内生真菌群落差异显著(anosim R=0.695,P<0.05);针叶真菌营养型以病理-腐生营养型真菌为主,染病后病理营养型真菌占优势,梢中真菌营养型以病理-腐生营养型真菌为主。【结论】相较于落叶松梢,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更显著,病原菌在针叶中富集,进而促进落叶松枯梢病的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廖太林  叶建仁  陈建东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松树脂溃疡病菌及其近缘种进行DNA指纹分析,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上述引物在供试的9种17个菌株中共扩增出298条带,其中有多态性带283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4.97%。每对引物产生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在89.29%~100%之间,表明松树脂溃疡病菌及其近缘种间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变异。根据AFLP标记结果计算松树脂溃疡病菌及其近缘种间的相似系数,对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行定量描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的聚类与生物学种分类的结果一致。分析引物E-AT/M-CAA绘制的镰刀菌AFLP指纹图谱遗传多样性,确定李瑟组镰刀菌各交配群的特异带、差异带,区分供试的7个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