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07)
- 2023(17015)
- 2022(14364)
- 2021(13621)
- 2020(11318)
- 2019(25911)
- 2018(25501)
- 2017(49384)
- 2016(26900)
- 2015(30156)
- 2014(30139)
- 2013(29574)
- 2012(27156)
- 2011(24410)
- 2010(24330)
- 2009(22656)
- 2008(22508)
- 2007(19823)
- 2006(17707)
- 2005(16094)
- 学科
- 济(112745)
- 经济(112602)
- 业(94960)
- 管理(90885)
- 企(88651)
- 企业(88651)
- 方法(50383)
- 数学(40649)
- 数学方法(40214)
- 财(34654)
- 中国(31982)
- 业经(31578)
- 农(29033)
- 务(24280)
- 财务(24204)
- 财务管理(24178)
- 企业财务(22981)
- 制(22687)
- 贸(21889)
- 贸易(21877)
- 易(21383)
- 学(20693)
- 技术(20274)
- 和(20265)
- 策(20245)
- 理论(20084)
- 地方(19510)
- 农业(19114)
- 划(18606)
- 银(17166)
- 机构
- 学院(383500)
- 大学(383227)
- 济(162082)
- 经济(158882)
- 管理(155458)
- 理学(133430)
- 理学院(132058)
- 管理学(130159)
- 研究(129517)
- 管理学院(129449)
- 中国(100264)
- 京(82218)
- 科学(76639)
- 财(75754)
- 所(64368)
- 财经(60265)
- 研究所(58308)
- 中心(57618)
- 农(56462)
- 江(56318)
- 经(54902)
- 业大(52809)
- 北京(52526)
- 经济学(49036)
- 范(48658)
- 师范(48267)
- 院(47077)
- 州(45072)
- 财经大学(44696)
- 经济学院(44236)
- 基金
- 项目(254281)
- 科学(201937)
- 研究(188952)
- 基金(186932)
- 家(161641)
- 国家(160216)
- 科学基金(138840)
- 社会(121095)
- 社会科(114808)
- 社会科学(114779)
- 基金项目(98097)
- 省(96551)
- 自然(89146)
- 自然科(87140)
- 自然科学(87118)
- 教育(86099)
- 自然科学基金(85612)
- 划(81495)
- 资助(77341)
- 编号(76670)
- 成果(62609)
- 部(57244)
- 重点(56315)
- 发(53838)
- 创(53314)
- 课题(52380)
- 国家社会(50104)
- 创新(49677)
- 教育部(49643)
- 人文(48323)
- 期刊
- 济(180703)
- 经济(180703)
- 研究(117591)
- 中国(71629)
- 管理(62105)
- 财(59957)
- 学报(55572)
- 科学(53626)
- 农(51312)
- 大学(42917)
- 教育(40526)
- 学学(40283)
- 融(35826)
- 金融(35826)
- 农业(35631)
- 技术(33927)
- 财经(30265)
- 经济研究(29382)
- 业经(28763)
- 经(26023)
- 问题(23331)
- 业(20414)
- 技术经济(20281)
- 贸(19873)
- 图书(18544)
- 现代(18528)
- 理论(18021)
- 世界(17679)
- 国际(17417)
- 科技(17366)
共检索到573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范丽红
中国仍处于去杠杆的初期、杠杆率水平仍处于上升阶段、居民和金融部门杠杆上升过快、部分地方政府的杠杆率“隐藏”在企业部门,这些是中国区别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重要特点。中国的产能周期和债务周期已经进入了拐点,未来将长期处于去杠杆状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债转股可能成为去杠杆的重要突破,高负债企业的破产清算和不良贷款的剥离有助于修复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政府加杠杆需要规范路径和工具,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股权融资导向的直接融资机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范丽红
中国仍处于去杠杆的初期、杠杆率水平仍处于上升阶段、居民和金融部门杠杆上升过快、部分地方政府的杠杆率"隐藏"在企业部门,这些是中国区别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重要特点。中国的产能周期和债务周期已经进入了拐点,未来将长期处于去杠杆状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债转股可能成为去杠杆的重要突破,高负债企业的破产清算和不良贷款的剥离有助于修复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政府加杠杆需要规范路径和工具,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股权融资导向的直接融资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夏小文
本文通过对比44个样本国家的杠杆率和国内行业的杠杆率后发现,中国杠杆率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近年来中国非金融部门总体杠杆率水平并不异常的高,但是上升速度加快。其次,非金融私人部门信贷缺口持续扩大。再次,微观杠杆率与宏观杠杆率的背离以及房地产部门杠杆率和工业企业部门杠杆率的背离。本文认为,中国杠杆率变动主要是工业企业部门被动去杠杆与房地产相关部门主动加杠杆相互叠加、整体资本回报率下降、部门间资本再配置和资本收入份额提高的结果。同时,具有软预算约束特征的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需求激增,也对宏观杠杆率上升起了很大推升作用。降杠杆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宽财政、紧信用、宽货币的组合;同时改进现有融资体制,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建立国有企业硬预算约束机制,提高其利率敏感性。
关键词:
宏观杠杆率 微观杠杆率 去杠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夏小文
本文通过对比44个样本国家的杠杆率和国内行业的杠杆率后发现,中国杠杆率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近年来中国非金融部门总体杠杆率水平并不异常的高,但是上升速度加快。其次,非金融私人部门信贷缺口持续扩大。再次,微观杠杆率与宏观杠杆率的背离以及房地产部门杠杆率和工业企业部门杠杆率的背离。本文认为,中国杠杆率变动主要是工业企业部门被动去杠杆与房地产相关部门主动加杠杆相互叠加、整体资本回报率下降、部门间资本再配置和资本收入份额提高的结果。同时,具有软预算约束特征的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需求激增,也对宏观杠杆率上升起了很大推升作
关键词:
宏观杠杆率 微观杠杆率 去杠杆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潘晶
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企业部门去杠杆又是整个杠杆去化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我国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发展现状和结构特征入手,剖析企业杠杆率不断攀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杠杆去化路径做出了相应探索。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杠杆率 去杠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洪朝伟
债务水平过度上升将对金融稳定产生重大的威胁,宏观上常用债务与GDP的比值衡量杠杆率水平。我国杠杆主要来自于非金融企业部门,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去杠杆刻不容缓。美国、日本去杠杆经验表明,实行杠杆转移、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去除落后产能、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是决定去杠杆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结合我国实际杠杆率水平及美国、日本去杠杆的国际经验,本文提出了我国去杠杆的政策建议:科学看待杠杆转移,政府增加惠民生支出,为居民部门提供保障;加强技术创新;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去除落后产能;分类处置僵尸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金钰 胡维
在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国际黑天鹅事件频发、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新常态大背景下,稳步去杠杆是我国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要目标。早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三去一降一补"之首。2016年底,中央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金钰 胡维
在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国际黑天鹅事件频发、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新常态大背景下,稳步去杠杆是我国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要目标。早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三去一降一补"之首。2016年底,中央经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娄飞鹏
金融杠杆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金融业作为负债经营的主体需要合理的杠杆,但过高的金融杠杆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及时压降。为了更好地去金融杠杆,需要澄清金融领域杠杆的形成机制,明确去杠杆的重点领域,预判去杠杆的大致时间,减少去杠杆中的急功近利行为。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金融领域高杠杆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发挥政策调控、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合力,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形成金融领域去杠杆的长效机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娄飞鹏
金融杠杆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金融业作为负债经营的主体需要合理的杠杆,但过高的金融杠杆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及时压降。为了更好地去金融杠杆,需要澄清金融领域杠杆的形成机制,明确去杠杆的重点领域,预判去杠杆的大致时间,减少去杠杆中的急功近利行为。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金融领域高杠杆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发挥政策调控、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合力,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形成金融领域去杠杆的长效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育蓉 齐结斌 楼东玮
本文研究了企业杠杆率的两类动态调整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和企业风险效应,利用1998-2015年上市公司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1)企业杠杆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与企业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后者对应的拐点杠杆率更低。(2)中长期较短期杠杆率可以在更大区间兼顾"提效率"与"降风险"目标。(3)企业向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迈进的过程中,"倒U型"和"U型"拐点来临更快,降杠杆的迫切性越来越高。为此,企业"去杠杆"需充分考虑杠杆率的"效率"与"风险"效应,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以及杠杆率期限结构特征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策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逢民
杠杆是金融的基本特征,也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本身没有绝对的高与低之分,关键是杠杆配置是否符合效率原则近年来,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总体水平上升,部分企业已经接近风险承受上限,企业债务违约的问题暴露。有序推进非金融企业去杠杆,既是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企业债务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平稳运行的根本举措。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基本情况杠杆率是反映企业债务负担情况的重要指标,本文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等人提出的测算方法(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非金融企业总债务/GDP,其中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张晓晶 常欣
本文利用最新的宏观金融数据对截至2015年末中国全社会杠杆率以及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分部门杠杆率做了最新估算。特别强调非金融企业部门加杠杆的趋势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呈现进一步加剧的态势,需要引起警惕。考虑到政府部门加杠杆是危机以来国际上的基本趋势,我们在对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利率的差值以及银行坏账率进行不同情景设定的基础上,对政府债务率的动态演变路径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未来20年政府部门杠杆率会持续走高,不会出现收敛。鉴于杠杆率攀升、债务负担加重和不良资产增加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主要的金融风险,我们认为应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前提下,结合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和处理僵尸企业的步伐,以处理不良资产为抓手,通过综合施策稳步"去杠杆",防止债务问题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关键词:
杠杆率 风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谭小芬教授主持的"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分化与结构性去杠杆研究"获批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项目响应中央着力推进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其中平稳有序去杠杆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高杠杆问题主要集中于非金融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