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93)
- 2023(15129)
- 2022(12823)
- 2021(11951)
- 2020(10262)
- 2019(23802)
- 2018(23131)
- 2017(44226)
- 2016(23649)
- 2015(26750)
- 2014(26493)
- 2013(26337)
- 2012(24365)
- 2011(22056)
- 2010(21579)
- 2009(20141)
- 2008(19791)
- 2007(17249)
- 2006(14759)
- 2005(13246)
- 学科
- 济(104262)
- 经济(104163)
- 管理(64774)
- 业(61332)
- 企(49639)
- 企业(49639)
- 方法(49220)
- 数学(44182)
- 数学方法(43682)
- 中国(28502)
- 农(26328)
- 财(25504)
- 学(21683)
- 地方(20676)
- 贸(20399)
- 贸易(20391)
- 业经(20215)
- 易(19876)
- 制(18569)
- 农业(17360)
- 务(15729)
- 财务(15687)
- 财务管理(15646)
- 银(15147)
- 银行(15097)
- 融(15047)
- 金融(15044)
- 环境(14977)
- 和(14932)
- 企业财务(14859)
- 机构
- 大学(343595)
- 学院(340753)
- 济(146339)
- 经济(143675)
- 管理(129573)
- 研究(120588)
- 理学(112660)
- 理学院(111361)
- 管理学(109305)
- 管理学院(108685)
- 中国(91250)
- 科学(74884)
- 京(72820)
- 财(64044)
- 所(61292)
- 农(60188)
- 研究所(56293)
- 中心(55222)
- 业大(52425)
- 财经(52036)
- 江(48902)
- 农业(47909)
- 经(47606)
- 经济学(46749)
- 北京(45724)
- 范(43840)
- 院(43683)
- 师范(43276)
- 经济学院(42317)
- 财经大学(39013)
- 基金
- 项目(235739)
- 科学(186392)
- 基金(174725)
- 研究(166770)
- 家(154663)
- 国家(153502)
- 科学基金(130867)
- 社会(107923)
- 社会科(102447)
- 社会科学(102420)
- 基金项目(91692)
- 省(89816)
- 自然(85899)
- 自然科(83944)
- 自然科学(83911)
- 自然科学基金(82427)
- 划(77342)
- 教育(76743)
- 资助(72608)
- 编号(64759)
- 重点(54270)
- 部(53335)
- 成果(51953)
- 发(51308)
- 创(48880)
- 科研(46287)
- 国家社会(46209)
- 创新(45962)
- 教育部(45411)
- 课题(44975)
共检索到491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汤子隆 易露霞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的趋缓与结构转型的推进,我国总杠杆率水平急剧攀升,且受债务驱动增长模式及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我国杠杆率与经济增长、金融稳定之间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金融资源分布错综复杂的客观现实,要正确理解杠杆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而制定积极稳妥的去杠杆政策必须考虑区域因素和部门因素。以2010—2016年全国30个省市区(不包含我国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总杠杆率、分部门杠杆率、金融波动及经济增长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并基于部门分化和区域分异双重视角对我国杠杆率结构变动关联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区域杠杆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但各部门杠杆率变动与本区域及其他区域总杠杆率变化的联动机制不尽相同。总体而言,金融杠杆率对总杠杆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其他部门杠杆率对总杠杆率的推动作用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为实现稳增长与去杠杆之间的平衡,决策层应基于不同区域或部门影响机制,根据区域杠杆结构特征、经济结构调整进度及金融稳定程度制定差异化政策,通过影响和引导市场主体杠杆变动幅度和方向来实现稳增长与去杠杆的平衡。具体来讲,一是去杠杆必须注重区域间差异化政策的求同存异;二是去杠杆必须注重部门间杠杆波动的组合规律;三是去杠杆必须注重监管与宏观政策的合理选择与匹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竹泉 谭云霞 宋晓缤
"结构性去杠杆"要在准确测度杠杆率的基础上,分部门(政府、居民、非金融企业)界定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杠杆率阈值标准。但是,目前收益债务比形式的宏观杠杆率与资产负债率形式的微观杠杆率严重脱节,且虽然有助于进行不同经济体宏观杠杆率的国际比较及国内不同时期宏观杠杆率的比较,但是分部门的杠杆率却未能与其自身的收益水平相联系从而难以确定各部门的真实风险水平和合理阈值,各地区在确定其分部门的杠杆率阈值时就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基于我国2008~2017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不同地区实体经济的真实杠杆水平以及传统杠杆指标的错估程度进行了分析,采用"双重"杠杆率的测度体系,建立各地区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阈值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负债率在整体上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地区分布,传统的杠杆率指标对真实杠杆水平产生系统高估,近10年的高估程度在40%以上。(2)结合地区资本价值创造能力以及实体企业对去杠杆的耐受程度,确定各地区杠杆率结构性优化方向和力度。其中,青海、云南、黑龙江、海南、新疆、天津、宁夏、河北、辽宁、福建地区要"逐步降杠杆";吉林、北京、湖北、湖南、山西、重庆、甘肃地区要做到"稳杠杆";西藏、浙江、陕西、安徽、江西、四川、陕西、内蒙古、上海、山东、江苏、河南、广东、广西地区可以适度"加杠杆"。(3)近10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风险和短期财务风险呈现为明显的"东南降—西北升"的趋势,部分地区风险快速升高,主要由于所在地区高风险企业"杠杆率进一步升高"的风险拉动作用。虽然本文仅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但其重要意义在于,首次确立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杠杆率阈值标准的科学方法,从而为各地方政府有效把握杠杆结构性优化的方向和力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雁飞 廖双红
二元经济是工业化的必然过程和必然阶段,现代经济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本文在回顾二元经济理论由来和中国特殊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变化态势,并重点分析城乡二元经济区域分异规律和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区域分异 对策分析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高新才 王云峰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面临着外贸和外资遇阻、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文章从区域角度对我国对外开放分异趋势的考察表明,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从东到西表现出明显的梯度递减趋势;文章对贸易方式结构指标与外商投资出口贸易度指标的分析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从东到西依次减弱,同样呈梯度递减趋势。短期内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差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会有所减小。但长期来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差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要根据国内不同区域成本、市场、集聚及制度等因素而定,目前尚不能作出明确判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严婷婷
论文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五"时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从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能源高效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1~2005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差异、三大地域间差异和地域内差异均呈上升趋势;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价格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所表示的技术水平对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维林 徐放
中国保险产业呈现产业快速增长与区域差异巨大的共存现象,保费收入远高于区域经济的分异程度,并与保险深度指标在2001年后都呈现分异加剧态势。研究发现,这种分异现象是四重微观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空间成本效应和制度变迁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支持了作用机理的判断。保险产业的区域分异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在政策选择上不应片面强调缩小地区差距,而是积极引导保险业在适度分异的基础上优化空间资源配置。
关键词:
保险产业 区域分异 基尼系数 微观机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林静 王雅鹏 田云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影
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6—2018年的企业杠杆率分化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空间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企业杠杆率分化的时空演变趋势,并从区域禀赋差异、政府预算软约束、区域金融抑制程度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角度剖析了企业杠杆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企业杠杆率分化的区域差异呈加重趋势。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各省份差异最大,具有极化现象,中部和东北地区极化现象严重,西部地区则无明显的极化现象;从区域间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企业杠杆率分化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纳入空间因素后,我国企业杠杆率分化呈现俱乐部空间收敛性特征,相邻地区企业杠杆率分化具有空间一致性。(2)不同地区国有企业越多、产业结构越单一,政府预算软约束与区域金融抑制程度越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企业杠杆率分化的空间分异越严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石敏俊 逄瑞 郑丹 杨晶
文章应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GPCA),基于地级行政单元数据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产业空间分布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核心区率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发展;北部沿海核心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滞后于东南沿海核心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处于从重化工化向加工化过渡的阶段;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重点开发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文章进一步检验了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转移对各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发现制造业转入会加剧地区环境污染。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杰 包倩 欧名豪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并结合区域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率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方法参考。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经济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构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的供给约束,评价体系更为全面;(2)考虑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国霞 石敏俊 赵学涛
真实国民储蓄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的修正,货币化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从经济学意义上阐明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论文利用边际机会成本法,在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16种主要矿产资源价格的基础上,分析各省真实国民储蓄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山西、贵州、青海3省真实国民储蓄为负值,地区经济发展呈现不可持续性;②西部地区的真实国民储蓄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于东部地区,真实国民储蓄存在着东西差距;③矿产资源消耗对净储蓄的贡献度呈从西部向东部沿海递减的梯度推移,矿产资源价值消耗量大的地区净储蓄较小,而资源稀缺的地区净储蓄较高,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④矿产资源的区际流动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冀 严汉平
从两个方面对我国未来区域差距的演进趋势进行预测。鉴于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而国家的五年规划是中央关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因此,首先,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内容对我国几大区域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大致判断;其次,通过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计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由此判断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演进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兵 刘志彪 孔令池
优化营商环境是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实现新时代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基于熵权TOPSIS法,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开放环境、法治环境、公共服务6个维度构建了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和评估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省域营商环境综合水平,并对营商环境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剖析。结果发现:(1)各省域营商环境综合评价等级的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2)各省域营商环境综合水平存在较大的省际和区域差异,整体呈现出时空上的梯度演化特征。(3)各省域营商环境与理想营商环境之间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研究认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治理型评价体系,对标找差修复各省域营商环境短板,着力缩小东中西区域营商环境综合水平差距,是构建一流营商环境的可行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庄大方 刘纪远
本项研究工作直接应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项目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取得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研究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极地”模式,并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经度、高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区域分异模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云彬 吴伟 刘勇
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数据筛选出与人居环境有关的29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不同区域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的分布及其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偏低,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的城市只有119个,只占城市总量的41.6%。各城市之间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差别较大,最高综合得分与最低综合得分相差近5分,大部分城市综合得分集中在宽度为1的区间(-0.5,0.5)内。在地域差异方面,东部和西部城市优于中部城市,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差异显著。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综合水平 评价 区域分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