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69)
- 2023(10779)
- 2022(9103)
- 2021(8329)
- 2020(6882)
- 2019(16170)
- 2018(15903)
- 2017(29808)
- 2016(15803)
- 2015(18044)
- 2014(17782)
- 2013(17911)
- 2012(16935)
- 2011(15796)
- 2010(15795)
- 2009(14514)
- 2008(14240)
- 2007(12298)
- 2006(11198)
- 2005(10455)
- 学科
- 济(78359)
- 经济(78279)
- 管理(40314)
- 业(40121)
- 方法(31094)
- 企(28365)
- 企业(28365)
- 数学(28324)
- 数学方法(27961)
- 中国(27241)
- 地方(20084)
- 农(20072)
- 贸(16585)
- 贸易(16568)
- 易(16124)
- 业经(15859)
- 制(14224)
- 银(13779)
- 银行(13771)
- 行(13516)
- 财(13354)
- 农业(13232)
- 融(13231)
- 金融(13231)
- 发(12610)
- 学(12477)
- 环境(11698)
- 地方经济(11166)
- 技术(10365)
- 和(10360)
- 机构
- 大学(228211)
- 学院(226626)
- 济(104421)
- 经济(102457)
- 研究(86619)
- 管理(86139)
- 理学(72946)
- 理学院(72071)
- 管理学(70791)
- 管理学院(70335)
- 中国(68656)
- 京(50499)
- 科学(49545)
- 财(44849)
- 所(43782)
- 研究所(39507)
- 中心(38981)
- 农(35643)
- 财经(35142)
- 江(33453)
- 北京(33339)
- 经济学(33113)
- 经(32129)
- 范(31174)
- 院(30909)
- 师范(30900)
- 业大(29710)
- 经济学院(29676)
- 农业(27445)
- 州(27348)
- 基金
- 项目(148745)
- 科学(118605)
- 研究(110680)
- 基金(109437)
- 家(95325)
- 国家(94570)
- 科学基金(80779)
- 社会(73390)
- 社会科(69706)
- 社会科学(69690)
- 基金项目(55974)
- 省(55651)
- 教育(49575)
- 自然(49236)
- 自然科(48181)
- 自然科学(48170)
- 划(47627)
- 自然科学基金(47324)
- 资助(46059)
- 编号(43824)
- 发(37697)
- 成果(36602)
- 重点(33678)
- 部(33642)
- 国家社会(31663)
- 发展(30978)
- 创(30785)
- 课题(30760)
- 展(30477)
- 教育部(29144)
- 期刊
- 济(118735)
- 经济(118735)
- 研究(73903)
- 中国(52423)
- 管理(33780)
- 农(33673)
- 学报(32062)
- 科学(31714)
- 财(31096)
- 融(25824)
- 金融(25824)
- 教育(25175)
- 大学(24977)
- 农业(23480)
- 学学(22887)
- 经济研究(20824)
- 技术(20374)
- 业经(18484)
- 财经(17615)
- 图书(15753)
- 问题(15493)
- 经(15403)
- 贸(14618)
- 世界(13655)
- 国际(13502)
- 业(13375)
- 统计(13061)
- 技术经济(11980)
- 策(11595)
- 书馆(11531)
共检索到363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微型化的影响,社会化机构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它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支撑"地位而不仅仅是一种"补充"。目前,机构养老服务在宏观与微观层面存在诸多问题,整体处于补缺型福利服务阶段,亟需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顶层设计。未来应以建设民享型机构养老服务为治理与发展战略目标:秉持公平、正义、共享理念;注意"以人为本"、专业化提升服务品质、注重托底性和公益性发展原则;分经济保障型、适度普惠型和民享型三个发展阶段;在立法、体制、机制及模式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旭东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中国的社会保护制度也面临着战略性的转型,即由补缺型保障模式转向适度普惠型保障模式,而这种转型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都已具备。适度普惠型保障是全民性的福利改善,现阶段应实现低保制度由生存保障上升为发展保障,社会保险由体制性保险扩展为国民保险,社会福利由特殊群体福利转变为公共福利,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捷
本文提出根据文明演化的自然逻辑和自然界对工业文明不堪重负的现状,生态文明必将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的主流文明。生态文明将更多着眼于满足人类的非物质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精神享受型的服务业将成为生态文明阶段的主导产业;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在生态文明阶段仍然存在,但其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如工业文明时期。文章进一步分析国家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博弈选择,认为要求所有国家同步实现向生态文明转型,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但非同步转型也是一个冒险的策略,可能带来满盘皆输的结果。这种悖论造成了气候谈判的僵局。只有将减排视为对自然资本的长期投资,零和博弈才能转变为正和博弈。最后,基于中国国情,本文提出,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俊
美国经济学家福克斯(Fuchs,1968)首先提出服务经济概念,认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据此标准,中国正迈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大门。服务经济在产业性质、要素投入、政策需求、开放程度等方面与工业经济有明显不同。在迈向服务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应当把服务业贸易投资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马晨
40年来,伴随市场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与市场运行机制的逐步健全,中国国债市场快速成长,国债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成为金融市场配置资产的重要投资工具,其双向对外开放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深刻把握机遇和挑战,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思考未来中国国债市场的改革创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庄晋财 唐桂林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南宁市城郊型农业发展已面临着种种挑战,依据南宁市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都市农业是南宁今后农业发展的理想选择,并对南宁市发展都市农业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培刚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强调的正式制度诱致和经济社会学强调的非正式制度诱致为分析框架,提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结构式贫困瓶颈的突破,需要在现有的农村资源框架下寻找可充分利用的地方制度基础,实现由单一制度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发展迈向以地方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和谐型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会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结构互动,以促进当前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迈进。
关键词:
制度和谐 制度转型 新农村建设 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陆铭 周群力
对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必须在学理上区分哪些是长期的特色,哪些又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文章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总结了有关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虽然宗族仍然在中国农村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来说,传统乡村的社会资本的作用会在经济发展中被消解,在现代城市生长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则被既有的权力结构所嵌入。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带有权力嵌入的制度将因其不公正性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市场的不完善性越来越需要人们通过非正式的制度而采取合作行为。未来中国应在建立以法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发挥儒家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祖达
在巴黎举行的第21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提出了实现全球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城市要迈向零碳排放的发展模式不能只局限在建筑的技术应用层面。从空间与多元化手段整合的要求上,零碳排放的发展需要通过于城区空间层面创新规划、设计、运营路径达到。提出"正气候"的城市项目发展模式,作为未来我国城市通过城区建设更新带来的机遇,迈向零碳排放的手段。正气候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引导我国城市发展尽快达到碳排放峰值。在我国城市还有20年城镇化的历程中,一方面可以把未来新建城区的碳排放量最少化,同时也要把握城区发展和更新的机遇,以项目带动城市空间(如土地-交通结构)重组、低碳投资,推动市场手段与体制改革,为周边城区带来减低碳排放的外部性效应,从而达到整体净负碳排放的"正气候"效果。迈向正气候的城区发展模式,在实施保障方面需要跳出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传统政策思维,不限于在建筑尺度的设计手段,而要积极探讨在城区空间尺度可以带来的外部性减碳手段,包括推动分布式能源建设、绿色出行、废物零填埋、建筑节能管理服务、城市森林等。与此同时,需要在目前我国法定城市规划与建设流程上提出创新体制,引入动态监控碳排放机制,保障减碳排放目标能够通过法定管理体制贯彻城区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达到正气候效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祖达
在巴黎举行的第21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提出了实现全球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城市要迈向零碳排放的发展模式不能只局限在建筑的技术应用层面。从空间与多元化手段整合的要求上,零碳排放的发展需要通过于城区空间层面创新规划、设计、运营路径达到。提出"正气候"的城市项目发展模式,作为未来我国城市通过城区建设更新带来的机遇,迈向零碳排放的手段。正气候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引导我国城市发展尽快达到碳排放峰值。在我国城市还有20年城镇化的历程中,一方面可以把未来新建城区的碳排放量最少化,同时也要把握城区发展和更新的机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世洪
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国家计委政研室赵世洪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以粗放经营为主的道路。建国40多年来,我国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十几倍,而以矿石采掘量计算的矿产资源消耗量则增长40多倍。即便是技术进步最快的改革开放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伍骏骞 刘涛 毛中根 王海军
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实现共享发展效应。本文构建“富裕-共同-可持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共享发展效应三阶段概念性模型,基于多重行动者决策理论的“身份-环境-规则”三维度分析三阶段概念性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说,采用2005—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共享发展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共享发展有正向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从共享发展异质性维度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获取并享受做大“蛋糕”带来的集聚效应,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在实现切好和共享“蛋糕”层面还有差距,而对保鲜和优化“蛋糕”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从空间维度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共享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地区和脱贫攻坚地区,说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共享发展是“涓滴效应”而不是“马太效应”。第四,从调节效应来看,各地的就业和投资门槛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共享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越多;进一步从时间维度看,该空间溢出效应在2013年中国政府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加大户籍改革以后更加显著,这共同印证了户籍制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共享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制度性约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忠玉
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好中趋稳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2017年,在外需好于预期、房地产销售依然旺盛、工业补库存等需求拉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以及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等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加快、结构优化、动能增强、质量效益提升的好中趋稳态势。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伯特·索洛 张陆彪 梁艳
这篇报告被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朋友我感到非常高兴。我认为,无论在任何经济体制下,要想沿着长远的道路向前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进行产出核算和资源利用核算(包括环境资源)。我们不能控制那些不能衡量的东西。中国在人口管理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做法对21世纪的全球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许多问题迫切等待中国进行决策。不过,决策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各种替代发展道路的现有知识及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这样做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全世界来说,都毕竟是有利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丽凤
简要总结了世界城市的概念和世界城市竞争过程的分析框架,在分析北京构建世界城市的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迈向世界城市的发展要点及举措,以期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