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5)
- 2023(11591)
- 2022(10015)
- 2021(9735)
- 2020(8086)
- 2019(18994)
- 2018(18778)
- 2017(36022)
- 2016(19309)
- 2015(21989)
- 2014(21725)
- 2013(21648)
- 2012(19858)
- 2011(18013)
- 2010(17611)
- 2009(15997)
- 2008(15415)
- 2007(13031)
- 2006(11250)
- 2005(9874)
- 学科
- 济(79344)
- 经济(79258)
- 管理(54425)
- 业(50955)
- 企(41922)
- 企业(41922)
- 方法(38044)
- 数学(33439)
- 数学方法(33128)
- 中国(23045)
- 农(20183)
- 财(18071)
- 贸(16691)
- 贸易(16682)
- 学(16617)
- 业经(16571)
- 易(16305)
- 地方(14160)
- 制(13340)
- 农业(13322)
- 和(12795)
- 环境(12531)
- 技术(12100)
- 理论(12004)
- 银(11511)
- 银行(11477)
- 融(11007)
- 金融(11006)
- 行(11001)
- 务(10900)
- 机构
- 大学(277512)
- 学院(272578)
- 济(114509)
- 经济(112321)
- 管理(111465)
- 理学(97678)
- 理学院(96582)
- 管理学(95087)
- 管理学院(94606)
- 研究(94409)
- 中国(70363)
- 京(59717)
- 科学(57733)
- 财(48813)
- 所(46589)
- 研究所(42999)
- 中心(41362)
- 农(41157)
- 财经(40312)
- 业大(39859)
- 北京(38349)
- 经(37022)
- 范(35999)
- 江(35728)
- 师范(35721)
- 经济学(34796)
- 院(34211)
- 农业(32322)
- 经济学院(31433)
- 财经大学(30329)
- 基金
- 项目(192610)
- 科学(152437)
- 基金(142460)
- 研究(141336)
- 家(124195)
- 国家(123213)
- 科学基金(105928)
- 社会(90209)
- 社会科(85513)
- 社会科学(85491)
- 基金项目(75828)
- 省(71462)
- 自然(68791)
- 自然科(67235)
- 自然科学(67220)
- 自然科学基金(66031)
- 教育(64149)
- 划(61422)
- 资助(58901)
- 编号(56364)
- 成果(45532)
- 部(43794)
- 重点(42676)
- 发(40603)
- 创(39982)
- 课题(38329)
- 教育部(37845)
- 国家社会(37564)
- 创新(37274)
- 科研(36721)
- 期刊
- 济(119240)
- 经济(119240)
- 研究(82374)
- 中国(48222)
- 学报(42549)
- 科学(40638)
- 管理(40086)
- 农(37160)
- 财(34075)
- 大学(32400)
- 学学(30299)
- 教育(28982)
- 农业(26805)
- 技术(22221)
- 融(20750)
- 金融(20750)
- 经济研究(20235)
- 财经(19250)
- 业经(18136)
- 经(16417)
- 问题(15598)
- 图书(14907)
- 业(14242)
- 理论(13561)
- 科技(13529)
- 贸(13346)
- 技术经济(13327)
- 世界(12835)
- 实践(12248)
- 践(12248)
共检索到388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莹 吕光明
构建体现效率与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应优先消除机会不平等。本文依托Roemer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充分考虑环境与努力因素对收入的交互影响,基于事前参数法,结合CGSS2008-2015调查数据测度了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并对其生成源泉与作用渠道进行分解研究。具体而言,一方面,运用Shapley值分解法获取中国机会不平等生成的环境因素贡献程度,突出揭示性别、城乡户籍与年龄(出生队列)三大源泉因素作用的群组差异;另一方面,结合个体生命周期进程特点,构建多层次的反事实收入,依次分解出环境因素如何通过教育与就业渠道来间接发挥作用。结果发现:机会不平等占比逐年下降,其中,农村高于城镇,女性高于男性,80后群体低于50后至70后群体;机会不平等生成源泉中,个体特征类因素是影响最大的一类环境因素,其中,户籍导致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在逐年下降,年龄的作用在逐年增加,性别变量在80后群体机会不平等生成中的作用远小于50后至70后群体;在作用渠道中,教育间接渠道占机会不平等的36%—39%并逐渐降低,就业间接渠道变动较小且差异化不太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全面认识机会不平等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于合理削减机会不平等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江求川 任洁 张克中
本文探讨机会不平等在中国城市居民个人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区域间的机会不平等差异,并通过对机会集的分解研究不同因素在机会不平等中的偏效应。通过研究中国城市居民1996~2008年的个人收入数据,我们发现:城市居民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机会不平等,且机会不平等上升的速度大于收入不平等上升速度;机会不平等存在累积效应,在同一时点上,高年龄组人群比低年龄组人群面临更严重的机会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在女性的收入不平等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与东部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机会不平等更严重;家庭背景引起的机会不平等呈现出上升趋势。
关键词:
机会不平等 社会流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易淑昶 孙久文 柳青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本文依托Roemer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理论,采用事前参数法,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测度近年来我国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对机会不平等进行了分解,分析了户籍、家庭、性别等因素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程度,探讨城市规模、城市的区位差异和行政等级差异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呈上升趋势,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存在明显上升的地区差异,在城乡、性别和年龄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且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直辖市、省会等高等级城市倾向于有更低的机会不平等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石大千
本文基于2003—2013年中国CGSS数据库,利用非参数方法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并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比较两者效应大小的基础上回答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结论表明,机会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降低经济增长5.86%;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提高经济增长8.16%;因此,整体而言,收入不平等提高了经济增长2.3%,从而解释了中国经济"高增长、高不平等"并存的现象。时间趋势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相互作用的净效应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结构。地区分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的净效应呈现递增趋势。不平等分组结果发现,由于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超过了机会不平等的负向作用,努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弱化机会不平等的负面影响,强化努力不平等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晓东 黄晓凤
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教育中介视角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机制。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及分位数回归方法,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相对比重约为17.57%,该比重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异质性,且机会不平等在收入分布中具有"左尾"偏向性;(2)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通过教育传导的比例约为12.24%,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接近所有传导渠道总和的1/4,通过教育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左尾"偏向性;(3)在教育传导渠道中,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71.60%和28.40%,且在较低收入群体中,教育质量因素所占比重相对更高。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以降低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为目标导向,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同时降低居民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雨佳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0.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顶部持久性"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晓东
现有关于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缺乏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就业概率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的中介传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个体主观机会不平等感知对其就业概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以人缘关系和社会信任为衡量指标的社会资本是机会不平等作用于个体就业概率的重要中介传导渠道。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就业概率的负向影响仅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显著,而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莹 吕光明
在Roemer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下,本文首先将基于参数回归不平等分解的Fields法和Shapely值法拓展运用到机会不平等的测度研究中,然后采集CHIP2008城镇数据构建努力集和环境集,对机会不平等引致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及决定因素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1由Fields法和Shapely值法估计得到的各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排序大体一致。相对而言,环境集中的性别和地区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机会不平等引致程度的决定因素;Shapely值法相比Fields法对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更加合理准确,因此更适用于估计机会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引致程度。2基于Shapely值法估计得到的机会不平等引致城镇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在1/3以上。尽管机会不平等引致程度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总体判断。以上结论对我国城镇收入不平等的调控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莹
基于直接法机会不平等测度,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与公平合理的不平等,分析了三者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析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根源,研究机会不平等与公平合理的不平等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与下降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研究发现:1989—2011年间,中国居民机会不平等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与收入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女性内部的机会不平等程度高于男性;以2000年为分界点,1989—2000年间农村居民机会不平等高于城镇,2000年之后城镇高于农村;西部地区的机会不平等程度较低,而东部地区机会不平等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对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根源探析发现,公平合理的不平等在收入不平等变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收入不平等的下降阶段,公平合理不平等的贡献率远高于机会不平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韦韡 蔡运坤 陈晓璇
文章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通过匹配省级宏观与2014—2018年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且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成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不仅可以缓解由“环境”导致的机会不平等,也可以改善由“环境”造成的“努力”不平等的“偏环境问题”,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这意味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有效地促使发展成果共享机会均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农村、低收入、女性、低养老负担、低人力资本与父亲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涵义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机会均等,有助于激发居民消费,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畅通国内循环提供内生动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占利 邹薇
本文利用泰尔零阶指数测算了个体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运用非参数法、参数法进行估计,其中在参数估计中区分了环境对个体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考虑了不同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2007-2013年中国的机会不平等越来越严重,考虑环境对努力的间接效应后,2007、2013年中国机会不平等相对占比分别为13. 59%和20. 74%;就机会不平等在城乡、性别、不同出生群组间的差异来看,农村相对于城市、女性相对于男性、70后相对于50后和60后,机会不平等更为严重。对收入不平等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嵌套Shapley分解表明:对环境直接效应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户籍、性别和父母教育,同时环境的间接效应随时间加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波 胡宗义 龚志民
缩小健康差距、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是当前治国理政所关切的核心问题。在居民健康差距中,既有合理的差距,也有不合理的差距,即健康机会不平等。本文在改进已有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测度模型,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2010-2016)为样本估计健康决定方程,通过夏普利值分解测度中国居民健康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测度结果表明,健康机会不平等对健康差距的相对贡献度为18.316%~23.182%;在外生变量中,性别、3岁时所处的经济区域是形成健康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以实证结论为基础,本文从早期家庭背景、关注女性健康和提升健康素养三个方面,提出抑制健康机会不平等、缩小健康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
健康不平等 机会不平等 夏普利值分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春光
文章从代际职业流动和代内职业流动角度,分析先赋因素(如家庭背景、户籍制度、所有制等)对职业流动的影响,从而折射出职业流动中的一些不平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因素对就业分配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对职业的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限制以及结构性限制依然存在,从而产生社会不平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研究,文章在政策层面提出了首先要改变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平等问题,才能缩小社会不平等(包括收入差距),而职业流动起点上的不平等要通过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援助和社会保障来解决。
关键词:
社会不平等 代际职业流动 代内职业流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白雪梅
教育对收入不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教育不平等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本文利用中国1982~2000年的数据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表明,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不仅存在密切关系,且这种关系比较稳定;教育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尽管不能拒绝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倒U型关系,但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倒U型曲线顶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这个结果与中国劳动力市场两重属性下工资压缩效应表现较弱有关。上述结论对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教育 收入不平等 工资压缩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淑玲
文章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Bonferroni指数对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构成、居民家庭资产在城乡间及地域间的不平等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非金融资产的不均衡程度远远超过金融资产的不均衡程度;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不平等程度远远高于城镇;东部地区的不均衡程度最为严重,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不均衡程度最弱;群组间的不平等对总不平等的贡献很小,群组内的不平等是产生总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