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30)
2023(11668)
2022(9740)
2021(9109)
2020(7487)
2019(17022)
2018(16315)
2017(30843)
2016(16330)
2015(18496)
2014(18011)
2013(17462)
2012(16134)
2011(14536)
2010(14281)
2009(13606)
2008(13547)
2007(11779)
2006(10516)
2005(9921)
作者
(44645)
(37444)
(37319)
(35602)
(23801)
(17633)
(16979)
(14444)
(14361)
(12976)
(12883)
(12484)
(12083)
(11990)
(11778)
(11467)
(11256)
(10824)
(10726)
(10530)
(9382)
(8961)
(8864)
(8418)
(8411)
(8329)
(8321)
(8045)
(7498)
(7403)
学科
(66738)
经济(66619)
管理(54614)
(47873)
(41732)
企业(41732)
方法(27231)
数学(23045)
数学方法(22832)
中国(21305)
(19705)
(18989)
(17561)
业经(16700)
(14925)
贸易(14913)
(14693)
(13882)
(13008)
(12630)
银行(12612)
(12163)
(11790)
财务(11762)
财务管理(11735)
(11720)
金融(11717)
体制(11339)
企业财务(11200)
(11047)
机构
大学(238748)
学院(234295)
(104948)
经济(103139)
管理(90802)
研究(82214)
理学(78314)
理学院(77485)
管理学(76522)
管理学院(76042)
中国(64546)
(51106)
(50064)
科学(45008)
财经(40477)
(39080)
(37168)
中心(37148)
研究所(35212)
经济学(34236)
(32941)
(32475)
北京(31713)
经济学院(30721)
财经大学(30573)
(30028)
(29806)
师范(29749)
业大(29288)
(25811)
基金
项目(157264)
科学(127567)
基金(119787)
研究(117912)
(104029)
国家(103263)
科学基金(89767)
社会(80773)
社会科(76627)
社会科学(76607)
基金项目(62180)
(56653)
自然(54976)
教育(54208)
自然科(53804)
自然科学(53788)
自然科学基金(52876)
(48953)
资助(47703)
编号(45172)
成果(38347)
(37500)
重点(35648)
国家社会(35607)
(35600)
(33464)
教育部(33289)
(32929)
人文(31609)
创新(31429)
期刊
(115238)
经济(115238)
研究(74038)
中国(49125)
(40082)
管理(36396)
学报(33803)
科学(33352)
(30623)
大学(27193)
学学(25516)
教育(24472)
(23120)
金融(23120)
财经(21289)
农业(20749)
经济研究(19605)
(18474)
技术(18059)
业经(16749)
问题(15218)
(14374)
世界(13120)
国际(12617)
(11152)
(10940)
技术经济(10769)
现代(10373)
科技(10174)
理论(10095)
共检索到354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国栋  罗章保  
信任是网络组织的核心治理机制,在中国现代化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土社会中的信任模式正在经历着人际性信任和制度性信任的分化甚至对抗,并对网络组织的治理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分化实质上是由二者在治理规则上的差异而导致的一种学理上的分化,进而导致网络组织治理参与者在实践中的逻辑矛盾和心理困境。借鉴福柯微观权力的思想,本文把两种信任模式作为不同的规则系统统一于权力的建构和博弈过程之中,实现了两种信任模式在学理上的耦合。进而在信任耦合的基础上建构了独具中国特质的默契治理机制,并基于情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和社会交换法则,分析了这种机制的内涵、特性和运作过程。本文以微观权力理论透析人际性信任和制度性信任在中国网络组织治理中的耦合机理并提出更具本土契合性的默契治理机制,有助于从高情境化的中层理论层面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组织理论开辟新的路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国栋  罗章保  
治理机制是网络组织研究的重要范畴,而信任是网络组织的核心治理机制。已有关于网络组织信任机制的研究忽略了信任产生的文化根源及其差异,从而未能提出针对本土网络组织治理的独特机制。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本土网络组织的形成与运行依赖于以血缘、亲缘、学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中国式关系",这种关系是本土网络组织信任产生的中介。依托这种关系独有的自组织特性,本土网络组织在治理过程中彰显出强大的自组织治理能力。基于自组织视角,本文构建了本土网络组织的关系治理机制,并阐释了该机制下的各种运行规范。鉴于关系的利用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等负面效应,从守"诚"、守"度"与守"和"三方面提出了对关系治理机制合理运用的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国栋  罗章保  
治理机制是网络组织研究的重要范畴,而信任是网络组织的核心治理机制。已有关于网络组织信任机制的研究忽略了信任产生的文化根源及其差异,从而未能提出针对本土网络组织治理的独特机制。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本土网络组织的形成与运行依赖于以血缘、亲缘、学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中国式关系",这种关系是本土网络组织信任产生的中介。依托这种关系独有的自组织特性,本土网络组织在治理过程中彰显出强大的自组织治理能力。基于自组织视角,本文构建了本土网络组织的关系治理机制,并阐释了该机制下的各种运行规范。鉴于关系的利用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国栋  
隐喻对组织研究具有重要的预设和暗示作用,影响组织研究范式的选择及管理实践的效果。在华人社会,受"泛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影响,组织往往被隐喻为兼具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家庭。中国本土组织的这种家庭隐喻与西方组织研究的传统理性思维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将组织视为一种温情而积极的存在,重塑了组织的概念和功能并推动组织观念的后现代变革。在"泛家族主义"的关系取向、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和转型经济制度综合互动的情境下,中国本土组织围绕具有"差序结构"的情感需要和利益诉求,建构了信任、价格和权威三者主导,由彼此互动与协同的感召机制、交换机制和惩戒机制构成的立体网络治理机制。该机制实现了情感逻辑与计算逻辑的相...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端吕  李际平  
景观网络从景观结构网络发展到景观功能网络。景观功能网络将无形的景观功能流落实于实际的空间中,更多地考虑功能"流"的联系。由于景观系统功能流空间的存在,以及流空间中由流势差形成的流路径,把斑块作为景观网络的节点,从功能流的视角提出了可作为景观整体评价的"斑块耦合网络"模型。对模型阐述了节点、功能流路径、功能流势差三个维度的概念框架,指出了未来研究应该对模型在景观尺度及不同区域中的评价生态功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并根据结果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新建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核。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即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这一年,陈熹副教授获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农户网络借贷的信任机制构建研究”。她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指出,由于机制、制度和信息沟通不对称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户时常被排斥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门外。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升级、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数字金融以一种更为高效的模式,为农村低收入群体“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解决方案。尽管网络借贷极大地提高了投资效率和减少了交易成本,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殷忠勇  
从信任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管理体制的问题。其外部表现是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尚未理顺,内部表现是学术权力尚未超越行政权力取得在高校治理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考察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从信任的价值看,两者具有共同的整体利益;从信任的传统看,两者具有共同的精神传承;从信任的追求看,两者具有共同的斗争困境。为此,需要在借鉴信任文化社会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制度保障和权力治理机制,优化学术评价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信任教育和失信监督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毕宪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应从如下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加强学术权力;建立二元权力耦合模式,整合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合理划分学校权力与院、系权力,调适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正确处理学术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的关系,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有机耦合、良性运行的新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首魁  党兴华  
从合作结点间关系结构与关系质量出发,构建了基于耦合关系的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绩效分析模型。在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组织特性以及合作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松散的耦合结构、紧密的耦合政策,有利于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绩效。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闯  夏春玉  
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与流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但无论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城市理论,还是以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流通理论都没能对城市与流通之间的关联发展出一个理论体系。文章以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为基础,建构了一个城市间流通网络理论模型,并对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构成,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微观动力机制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弘钰  于佳利  
如何有效地激发并管理越轨创新以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基于动机、效能等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越轨创新产生的原因。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情境,试图回答“权力感如何影响越轨创新”这一关键问题。基于310名员工的问卷调查法与100名学生的情景实验法,研究发现,个体权力感对越轨创新具有积极影响,且心理可得性在两者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组织创新氛围对权力感与越轨创新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即组织创新氛围越强,这种正向关系越强。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郑谦  顾东晓  梁昌勇  汪伟忠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了解不同产业内信息技术能力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对于系统把握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分类制定有效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有别于以往采用宏观产业数据,重点评价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本文主要基于20082015年的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类测度四大类产业的IT能力与产业绩效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我国的产业IT能力与产业绩效之间存在中高度耦合关系,但耦合质量不高,耦合协调度处于中低水平,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此外,我国的不同的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存在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郑谦  顾东晓  梁昌勇  汪伟忠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了解不同产业内信息技术能力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对于系统把握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分类制定有效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有别于以往采用宏观产业数据,重点评价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本文主要基于2008~2015年的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类测度四大类产业的IT能力与产业绩效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我国的产业IT能力与产业绩效之间存在中高度耦合关系,但耦合质量不高,耦合协调度处于中低水平,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此外,我国的不同的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存在差异性,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该差异的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熊力治  
本文使用2000—2005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和高度细化的海关进口数据,来考察中国本土制造业的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OP方法更为准确地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进口中间品能促进本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并存在显著的短期和中长期进口学习效应。因此,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进口中间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霍学喜  
 以农户与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乡村党政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原则、方式、机理为主线,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户运行中的微观组织机制。结果表明:(1)农户与现行村级组织之间联系的机理,同时受行政管理机制、村民自治机制、市场经济机制调节,这也是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较低、服务功能较弱的根本原因。(2)新形势下村级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行为存在差别,其根源在于农村经济体制方面;与此相对应,农户一直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体制性摩擦的微观环境中生存发展,因而农户自组织化程度难以提高。(3)村级组织的功能之所以错位,关键是村级组织和乡镇组织之间存在着组织人事和经济利益关系,而这种内在的关系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