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3)
2023(10799)
2022(9298)
2021(9098)
2020(7567)
2019(17969)
2018(18065)
2017(32498)
2016(19016)
2015(22241)
2014(22901)
2013(22126)
2012(21128)
2011(19339)
2010(19732)
2009(18191)
2008(18510)
2007(17081)
2006(14920)
2005(13804)
作者
(54192)
(45454)
(45197)
(43669)
(28946)
(21914)
(20930)
(17719)
(17332)
(16549)
(15456)
(15334)
(14542)
(14520)
(14322)
(14205)
(14183)
(13513)
(13232)
(13127)
(11742)
(11255)
(11027)
(10459)
(10361)
(10288)
(10174)
(10147)
(9337)
(9257)
学科
(73625)
经济(73549)
管理(46449)
(42267)
方法(34497)
(33128)
企业(33128)
数学(30351)
数学方法(30000)
中国(27745)
教育(21789)
(20358)
(18547)
(18031)
(16797)
贸易(16787)
(16396)
理论(15235)
(14860)
业经(13698)
农业(12950)
地方(12400)
(12150)
银行(12121)
(11594)
(11364)
(11122)
金融(11120)
(10718)
(10717)
机构
大学(277947)
学院(271188)
(108850)
经济(106336)
研究(100138)
管理(92413)
理学(78110)
理学院(77025)
管理学(75438)
管理学院(74893)
中国(72778)
(62083)
科学(59878)
(51914)
(50766)
研究所(46869)
(45384)
师范(45025)
(44851)
中心(44795)
(43314)
北京(40919)
财经(39963)
业大(37637)
教育(37022)
师范大学(36674)
(36248)
农业(35364)
(35226)
经济学(34866)
基金
项目(166656)
科学(130240)
研究(128326)
基金(117234)
(101684)
国家(100715)
科学基金(83659)
社会(77818)
社会科(73341)
社会科学(73318)
教育(66702)
(63788)
基金项目(60238)
(56345)
编号(54786)
自然(51394)
自然科(50166)
自然科学(50148)
资助(49733)
自然科学基金(49263)
成果(48585)
课题(40984)
(39701)
重点(39259)
(36819)
教育部(34387)
(33924)
(33816)
(33365)
大学(33290)
期刊
(122895)
经济(122895)
研究(92821)
中国(65681)
教育(61274)
学报(42962)
(40754)
(40506)
科学(38021)
大学(33118)
管理(32652)
学学(29309)
技术(27565)
农业(27430)
(23558)
金融(23558)
财经(20625)
经济研究(20114)
(17952)
业经(17855)
问题(16522)
(16214)
(15878)
职业(15619)
图书(15284)
国际(13956)
(13588)
论坛(13588)
世界(13550)
技术经济(13383)
共检索到428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婷婷  
基于加里·戈茨的概念结构分析法,从历史生成、本土意蕴和层次结构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强国"概念的内涵结构。"高等教育强国"是在中国情境中生成的本土概念,具有包含本质层、维度层和指标层的概念结构体系,其指标层更多地体现了本土建构特点。"高等教育强国"是指具有较高自身发展水平,能够较好满足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展现了较强创新引领能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系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智运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应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质量。同时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高水平。高等教育质量是核心,高等教育水平是标志,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达到质量与水平的辩证统一。应建立多元质量观、内生性质量观、创新性质量观、人本质量观、精英质量观,同时要建立时代水平观、特色水平观和开放水平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林正范  贾群生  
本文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是培养有教养的高层次的社会公民。高等教育的内在质量由本质质量和过程质量两部分组成;高等教育的内在质量与外部目标并非完全一致,高等教育质量因背负了多重的社会原则而变得复杂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初步提出了一个操作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炳兰  
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质量、结构和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本文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制约因素和经营模式重塑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只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联、优化科研评价制度与科研管理政策,促进学术创新,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献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前任会长周远清同志的领导下,高瞻远瞩,站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课题。课题发布后,在全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反响,众多的大学领导、学者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适时提出要求,制定管理办法,并组织交流、检查。这种精神、气魄、作风令我们感动。我们有幸承担重大项目中的"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继青  王孙禺  鄢一龙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内在对应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蕴含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独特的历史逻辑。面向未来,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提出了更新发展理念,创新高等教育发展观;深刻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打造发展模式的升级版;深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维和  
坚持独立自主与扩大开放的协调统一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定位。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从三个方面把握自身的国际定位,即以自身发展为立足点,维护和弘扬全人类教育的共同价值;基于中国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提供一个新的选项;以“平视”取向,促进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分析论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定位的基础上,揭示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献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面临着教育创新理念创新的问题。教育理念包括国家教育理念、学校教育理念、个体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笔者着重从教育理念的科学内涵,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的路径、机制和规律,高等学校核心理念及其建构等方面,探讨高等学校应如何创新教育理念以适应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桂宾  
为适应充满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信息环境,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称《框架》)作为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与以前的文件不同,《框架》不再将信息素养限定为一套去情境化的技能,而是采用概念性方法将信息、研究和学术方面的相关理念融为一体。文章以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以情境为分析视角,对《框架》的制定背景、哲学基础以及信息素养概念进行解析,并详细阐述《框架》是如何将信息素养及其实施置于情境中的。分析表明:关注情境已成为信息素养研究的必要条件,除了理解信息和信息素养行为外,《框架》强调更要解读它们所处的情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远清  
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玉波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中,建设教育强国已经从教育的价值愿景上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系统理解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挑战,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特别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苏竣  薛二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美国联邦教育部、世界银行、中国教育部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在重点研究比较分析了八国集团(G8)、澳大利亚、欧盟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后发现,高等教育强国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65%以上;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在1%以上;留学生占本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在3%以上;适龄(25-64岁年龄段)人口中的30%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全职教师的65%以上拥有博士学位。根据这些基本特征,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描绘了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贺祖斌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分兴起、初创、拓展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促进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实践中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邬大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又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本文归纳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以及战略意义,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政府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蔡克勇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和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改革创新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多方面的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理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