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52)
2023(10022)
2022(8071)
2021(7468)
2020(6334)
2019(14312)
2018(14019)
2017(26543)
2016(13944)
2015(16028)
2014(15569)
2013(15760)
2012(14559)
2011(12914)
2010(13051)
2009(12423)
2008(12492)
2007(11083)
2006(9714)
2005(9321)
作者
(39186)
(32914)
(32849)
(30971)
(21172)
(15462)
(14751)
(12690)
(12376)
(11769)
(11300)
(10958)
(10856)
(10335)
(10249)
(9955)
(9921)
(9545)
(9406)
(9169)
(8263)
(7941)
(7873)
(7542)
(7340)
(7312)
(7216)
(7167)
(6753)
(6389)
学科
(77102)
(71916)
经济(71832)
(71617)
企业(71617)
管理(58468)
方法(31624)
业经(26465)
(24352)
数学(23515)
数学方法(23431)
(22911)
技术(19869)
中国(19102)
(18256)
财务(18245)
财务管理(18236)
企业财务(17234)
农业(17072)
(16273)
贸易(16265)
(15988)
(14382)
(14158)
(13775)
(13499)
技术管理(12293)
企业经济(11972)
理论(11963)
(11824)
机构
学院(212464)
大学(208047)
(105223)
经济(103858)
管理(88086)
理学(75175)
理学院(74533)
管理学(74020)
管理学院(73603)
研究(71498)
中国(59511)
(46534)
(43907)
科学(37215)
财经(37166)
(35276)
(34068)
经济学(32978)
(32004)
研究所(31596)
中心(31411)
(30569)
经济学院(29875)
北京(28375)
财经大学(27473)
业大(26417)
商学(26392)
商学院(26158)
农业(25087)
(25008)
基金
项目(133154)
科学(108323)
研究(101615)
基金(100869)
(86366)
国家(85626)
科学基金(75443)
社会(69341)
社会科(66134)
社会科学(66119)
基金项目(52490)
(49266)
自然(45742)
自然科(44791)
自然科学(44782)
教育(44716)
自然科学基金(44117)
资助(41051)
(40699)
编号(38822)
(33283)
(31677)
(31554)
国家社会(30461)
成果(30226)
重点(29561)
(29355)
创新(28801)
教育部(27765)
中国(27648)
期刊
(117756)
经济(117756)
研究(66711)
中国(41035)
(38957)
管理(38549)
(30343)
科学(27701)
学报(24059)
技术(22346)
农业(21663)
(20868)
金融(20868)
经济研究(19862)
大学(19808)
财经(19545)
学学(18948)
业经(18930)
(17123)
(16404)
国际(15946)
问题(15467)
教育(15378)
技术经济(15283)
(15139)
世界(15115)
现代(11233)
财会(10570)
商业(10001)
经济管理(9876)
共检索到327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红燕  刘志彪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本土企业国际代工中技术转移的主要途径,并通过比较FDI与垂直专业化,得出了反映本土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数据;然后通过两步计算,测算出了我国本土企业代工和这一过程中的技术转移程度。计算结果表明:1994~2008年以来中国本土企业国际代工所占份额与外资代工相比减少了,外资经济对本土企业有较大的挤出效应;本土企业国际代工中的技术转移程度总体是在上升的。但与外资相比,我国本土企业的国际代工份额和技术转移程度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红燕  刘志迎  
国际代工是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获得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综述影响技术转移因素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我国本土企业国际代工中技术转移程度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假设,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市场规模、FDI、技术吸收能力、市场竞争的程度、技术差距等因素与我国本土企业国际代工下的技术转移程度的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田庆锋  张芳  
在阐述本土代工企业知识转移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本土代工企业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和相关理论假设。结果表明:学习意愿、吸收能力、知识储存量、关系信任对知识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储存量对吸收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被转移知识特性、知识差异对知识转移有显著负向影响,适度冲突对知识转移与关系信任影响均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田庆锋  张芳  
建立了代工企业在ODM模式中与跨国公司合作创新的主从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指出:跨国公司只在自身知识边际收益较大时才会与代工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代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知识边际收益比例进行知识转移,整个合作过程所转移的知识与跨国公司的意愿转移知识比率正相关;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比率随自身知识边际收益的增加而增大,随所有代工企业的知识边际收益之和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论为跨国公司和代工企业确定最佳合作模式和相应参与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聂正安  钟素芳  
按照企业知识理论,知识决定企业能力,而外部知识转移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知识状态"。通过引入网络嵌入因素,探讨了国际代工企业知识转移的特殊性及相关操作。研究发现,国际代工企业所嵌入的网络,具有"双重网络"与"俘获型网络"两大突出特征。受这两大特征的影响,与一般企业比较,国际代工企业知识转移模型也是特殊的,其特殊性在"知识源"和"知识转移界面"两个部分都具有显著表现。进一步分析,由于知识转移模型的特殊性,国际代工企业知识转移在具体操作上,也应有相应的特殊安排,如"变内部化代工为专业化代工""、建立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等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高旭东  
针对中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应对外部"技术封锁"能力不够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共同成长"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本土零部件使用者与本土零部件生产者只有在发展和创新中相互支持,才能培养起强大的技术能力、抵御"技术封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文松  唐齐鸣  董汝婷  
从国际创新型人才流动的视角,利用2007—2010年中国21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知识溢出对我国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知识溢出和企业员工平均R&D投入共同决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国际创新型人才流动具有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并通过海归人才流动和跨国企业人才流动两种途径对中国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相互加强的效应;产业FDI强度与产业内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负相关。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姚洋  章林峰  
本文利用中国分类企业出口海关统计数据,以Lall技术分类和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数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本土企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结果表明,此前研究中国贸易竞争优势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本土企业在各产品和各技术层面上的真实国际竞争力;本土企业虽然在整体层面没有我们原先设想的那么乐观,但保持了出口技术水平的绝对增长以及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对追赶,存在一定的出口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在跨国分工加剧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本土企业并没有在国际分工链中成为受害者,其竞争优势在循序上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蕾  刘建利  
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延续性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文章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在产品层面和按技术分类贸易产品大类层面度量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和结构转型,试图对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变迁进行动态评价,从而为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俊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转移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随着外包模式、外包阶段和外包强度的变化,技术转移内容和强度将随之动态调整。在以我国晋江与巴西西诺斯鞋产业的案例对比中发现,在代工企业已具备制造能力,跨国买家技术转移强度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当地大企业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和国内外市场开拓是实现升级的关键。最后,本文就如何加快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移、鼓励企业技术升级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桂菊  阎海峰  
代工模式是本土多数厂商与跨国公司合作及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在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过程中,本土企业要承担更高的产业风险以及合作的关系风险,而发展自主的产品品牌又会影响原代工业务的发展,陷入“代工”与“自创品牌”的两难困境。文章运用战略联盟理论对代工企业各种风险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红燕  刘志迎  
根据技术转移复杂程度的不同,该文将GVC的技术转移过程分为3个阶段,并按GVC升级过程的不同特征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国际代工中的技术转移动机。在GVC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阶段,发包商的技术转移基于自主性动机,包括进一步节约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改进和创新和规避市场横向竞争;而在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阶段,发包商的技术转移基于迎合性动机,包括实现本土化的研发外包、迎合东道国政策和代工企业的策略性行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俊  胡峰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及其他经济环境的变化,代工企业正面临比较优势的削弱。失去比较优势的中国代工企业未来会转向何方?是在中国国内布局做一定调整,转向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国内陆?或是转向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东南亚及南亚国家?还是直接撤回劳动生产率高、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发达国家?本文通过对代工企业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论述比较优势丢失的原因,并对代工企业可能转移的路径做进一步探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练兵  刘纯安  
对中国政府90年代以来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本文认为,外国直接投资(FDI)并不能必然给东道国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如果东道国在引进FDI的过程中不能克服大型跨国公司(MNCs)的"技术锁定"谋略,不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本土企业不具有消化和再创新的意愿和能力,则很可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缺失。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及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就克服创新失效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令逸  彭星闾  
西方股份公司主要是顺应经济发展中的两个需要而产生的 ,一是集资和资源分配功能 ,二是降低风险功能 ,这两个功能都与降低成本有关。然而股份公司还隐藏了一个更基本的前提 ,那就是人格化的资本营运主体功能。考虑到路径不同 ,前提不同 ,中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必须对企业的本质进行中国化的诠释 ,重塑人格化的资本营运主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