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07)
2023(13127)
2022(10806)
2021(9953)
2020(8286)
2019(19261)
2018(18709)
2017(35614)
2016(18959)
2015(21452)
2014(20928)
2013(21215)
2012(19739)
2011(17761)
2010(17703)
2009(16622)
2008(16622)
2007(14454)
2006(12962)
2005(12032)
作者
(53195)
(44765)
(44402)
(41949)
(28481)
(21089)
(20108)
(17077)
(17027)
(15800)
(15302)
(14918)
(14403)
(14206)
(13800)
(13523)
(13081)
(12815)
(12785)
(12723)
(11119)
(10715)
(10672)
(10196)
(9866)
(9861)
(9830)
(9642)
(8895)
(8854)
学科
(90602)
经济(90461)
(79408)
(70122)
企业(70122)
管理(67873)
方法(37250)
数学(29287)
数学方法(29098)
(28729)
业经(28263)
中国(27420)
(26421)
农业(20447)
(19560)
(18156)
财务(18139)
财务管理(18123)
地方(17539)
技术(17262)
企业财务(17092)
(16960)
贸易(16944)
(16485)
(15199)
(15013)
(14685)
(14187)
理论(13740)
环境(13279)
机构
学院(276475)
大学(275534)
(127000)
经济(124626)
管理(111583)
理学(95250)
研究(94697)
理学院(94237)
管理学(93258)
管理学院(92680)
中国(76861)
(59282)
(57810)
科学(53269)
(46179)
财经(45687)
(44404)
中心(43039)
(41656)
(41630)
研究所(41434)
经济学(39719)
北京(37550)
业大(37092)
经济学院(35792)
农业(34605)
(34237)
(33789)
财经大学(33603)
师范(33565)
基金
项目(181214)
科学(145829)
基金(135775)
研究(135496)
(117191)
国家(116177)
科学基金(101518)
社会(91987)
社会科(87243)
社会科学(87225)
基金项目(71738)
(67896)
自然(62675)
自然科(61302)
自然科学(61289)
自然科学基金(60252)
教育(58625)
(56836)
资助(54301)
编号(52890)
成果(41982)
(41132)
(40132)
重点(40044)
(39754)
国家社会(39696)
(37708)
创新(36810)
(36097)
教育部(35782)
期刊
(144802)
经济(144802)
研究(86891)
中国(55337)
(46397)
管理(44390)
(41217)
科学(37481)
学报(34714)
农业(28434)
大学(27756)
(26189)
金融(26189)
学学(25951)
技术(23940)
业经(23662)
财经(23277)
经济研究(23022)
问题(20720)
(20334)
教育(20296)
(18429)
(16287)
世界(16184)
技术经济(16164)
现代(14754)
国际(14045)
图书(13512)
资源(13254)
统计(12678)
共检索到425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晓伟  
运用区位熵值法测算了我国2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并运用DEA法测度了各城市的综合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服务业总体上呈现稳定集聚发展态势;分区域来看,各地区服务业区位熵随时间推移变动不大,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分行业来看,公共性服务业具有行业优势且集聚度高;分区域的测算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公共性服务集聚度最高,中部地区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最高,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最高;城市生产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城市生产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基于时空跃迁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服务业集聚还是城市生产率,发生相对位移跃迁的城市占全部样本城市的比重均较小,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稳定性特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明志  余东华  
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阶段性作用的差异将影响城市服务业的布局策略。随着城市规模体量逐渐增大,服务业的集聚度也日益提升,集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将引发"拥塞效应"。本文尝试引入城市类型这一新视角,在提出"总体拐点存在论"和"分类型拐点差异论"的基础上,系统阐释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作用的阶段性及区域性差异,并采用中国1999-2015年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存在拐点;沿海城市、省会城市拐点后的抑制效应相对平缓,而非沿海城市、非省会城市则更加剧烈;资源型城市拐点前后集聚效应变动均较为平稳。城市服务业集聚不宜作为城市生产率提高的长效作用机制,寻求新的集聚模式、经济增长极对于提高城市生产率变得更加迫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晶晶  黄繁华  于诚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1年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两步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而滞后一期的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服务业集聚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会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均衡状态。第二,服务业集聚与人均GDP之间交叉相乘项不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该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积极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三,制造业集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均有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另外,本文分区域研究了东、中、西部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萃  
从一个较新的城市等级体系视角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顶级城市,集聚程度持续上升,而制造业则呈现出由顶级城市向其他城市扩散的态势。基于对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实证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其主要通过促进城市技术进步的机制来实现;而制造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不显著。这意味着城市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已发生转变,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在城市生产率提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进一步的动态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对特大城市生产率和城市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本文利用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维度实证考察经济集聚、空间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链式反应关系。结论显示:经济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呈正U型关系,但总体来看经济集聚的边际创新效应递增;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最优空间结构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值约为0.423;经济集聚与空间结构的交互效应为负,抑制创新的"拥挤效应"会出现在集聚程度高的单中心结构城市,但集聚度较低的多中心城市也不利于创新。由此得到政策含义十分明显:考虑到经济集聚度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不宜过分强调"城市病"而控制大城市规模;注重城市经济集聚度与空间结构的合理匹配,引导中小城市走紧凑式空间发展道路,适度推动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峰  王琢卓  赖明勇  
基于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综合视角构建了理论、计量模型,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主要通过技术外部性作用于经济增长,且专业化集聚的影响更明显;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则是市场外部性的来源,其通过城市间投入—产出的垂直关联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逐步递增,而多样化集聚仅对东部地区影响显著;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的影响则由东向西依次递减;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空间集聚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呈倒U型趋势,且多样化集聚的影响不断增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胜  顾乃华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2003-2012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行政垄断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的融合、互补与竞争有助于促进技术溢出效应进而减少城市工业污染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投入产出关联的市场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可以作用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3)生产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熊友华  王越  
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直接与间接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统计与分析我国273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推动本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还将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出来,人力资本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均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斯婕  张萃  
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切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生产率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自身来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有着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关联的其他行业生产率影响,来对城市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显然与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密切相关。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韩增林  杨文毅  郭建科  
利用2005—2014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可以从供给侧视角以生产性服务业自身集聚及其与三大产业的协同集聚作为其对国民经济的供给规模和供给结构,用空间动态面板杜宾模型探察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影响,两者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就供给规模而言,全国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倒U型关系,尚未达到最佳集聚程度;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力军;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霍鹏  魏修建  
为深入探究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利用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聚类分析、计量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问题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不论是基于行业分类还是地区分类,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存在集聚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次,具体到城市来看我国大致呈现出以直辖市和东部地区发达城市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中心的空间分布态势,且教育专业化程度对于提升非省会城市的集聚水平作用更加明显;最后,从影响因素角度来看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能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而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目前尚未达到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匹配的状态。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章韬  王桂新  
考虑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1990~2008年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是我国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与集聚外部性紧密相关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是制约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途径:制造业在市辖区内的空间集聚体现为"拥挤"效应;人口空间密度则对地方产出的影响存在倒U型特征。人口因素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与制造业的空间"共聚"现象对城市产出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周蕾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集聚的特征也开始在服务业中出现,如曼哈顿模式、伦敦金融城模式、东京新宿模式、上海陆家嘴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