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80)
2023(20852)
2022(17616)
2021(16415)
2020(13679)
2019(31728)
2018(31386)
2017(59982)
2016(32300)
2015(36471)
2014(36126)
2013(35833)
2012(32989)
2011(29858)
2010(29939)
2009(27553)
2008(27174)
2007(23818)
2006(21092)
2005(19043)
作者
(92477)
(76923)
(76327)
(72543)
(49094)
(36564)
(34847)
(30089)
(29351)
(27510)
(26228)
(26106)
(24542)
(24506)
(23644)
(23590)
(22895)
(22493)
(22084)
(22054)
(19222)
(18871)
(18602)
(17644)
(17181)
(17169)
(17047)
(16905)
(15480)
(15122)
学科
(140684)
经济(140537)
(106427)
管理(100882)
(92084)
企业(92084)
方法(61832)
数学(51541)
数学方法(50757)
(39888)
中国(39624)
(37007)
业经(36769)
地方(29419)
农业(27186)
(26515)
(26191)
贸易(26170)
(25576)
(25375)
(25025)
财务(24932)
财务管理(24888)
理论(24090)
技术(23843)
企业财务(23566)
(23333)
(21244)
银行(21202)
环境(20665)
机构
学院(460074)
大学(459127)
(190938)
经济(186998)
管理(183994)
理学(158267)
理学院(156567)
研究(154478)
管理学(153760)
管理学院(152905)
中国(120146)
(98977)
科学(93275)
(86925)
(77032)
(73952)
中心(70333)
研究所(69730)
财经(69164)
(68301)
业大(66150)
北京(63180)
(63059)
(59690)
师范(59132)
农业(57573)
经济学(57240)
(56219)
(55275)
经济学院(51564)
基金
项目(307547)
科学(243406)
研究(226423)
基金(224067)
(194636)
国家(192972)
科学基金(167079)
社会(143964)
社会科(136527)
社会科学(136489)
(118798)
基金项目(117445)
自然(107944)
自然科(105548)
自然科学(105524)
教育(104035)
自然科学基金(103645)
(99704)
资助(93395)
编号(92369)
成果(74411)
重点(68366)
(68047)
(67606)
(64759)
课题(63257)
创新(60047)
国家社会(59579)
教育部(58690)
科研(58355)
期刊
(213377)
经济(213377)
研究(137384)
中国(91690)
管理(72358)
学报(67986)
(67833)
(67682)
科学(65184)
大学(52952)
教育(51407)
学学(49556)
农业(47056)
技术(43657)
(42012)
金融(42012)
业经(36012)
经济研究(34311)
财经(34015)
(29321)
问题(27316)
(26726)
图书(25648)
技术经济(24403)
统计(22194)
(22003)
现代(21194)
科技(21119)
世界(20882)
理论(20874)
共检索到692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杜莉  李博  
构建以碳金融为主导的金融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实际碳排放量、碳排放配额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升级有着重要相关关系。因此,我国需要利用碳金融体系和机制的架构,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碳金融市场法律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碳金融交易平台、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创新开发碳金融衍生产品等,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和低碳产业的兴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文  樊文静  
本文借鉴最新文献对服务业发展规律的测度方法,用中国1952—2010年的地区面板数据对我国服务业比重变化的长期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测度,结果认为:宏观国家层面上,我国服务业比重的变化确实有悖于世界经济整体服务化的趋势;但在地区层面上,我国服务业比重与人均GDP的关系基本符合"服务业比重随经济发展不断上升"的普遍规律,所谓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在地区层面上并不存在;对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第一波发展阶段,只有少数地区进入了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导的第二波。文章最后对我国服务业发展规律的成因进行了一般分析和实证检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丰志勇  何骏  
在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和发展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三种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其与制造业的关联特性,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制造业主导的生态群落集群和虚拟集群模式,提出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空间虚拟网络的创造,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群模式,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专业化分工、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静  
生产性服务业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其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对产业结构优化、价值链层级提升和整体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置于战略高度,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该文从产业、价值链和行业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而后以我国京、津、沪、渝四大都市圈为例,阐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四种模式,最后指明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琳  
集群式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方式之一。本文首先运用实证分析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指出基于产业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根据其与制造业分工模式的不同在集群区位选择、集群规模和集群演进等方面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指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途径。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骏  
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产业融合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全球迅速崛起。而以创新方式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文章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需型路径和外需型路径,并构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服务外包模式、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并培育了相应的发展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静  
生产性服务业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其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对产业结构优化、价值链层级提升和整体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产业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从制造业中分离、独立发展、与制造业互动融合三个阶段;从价值链角度分析,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服务于制造业的上下游、核心环节以及生产性过程中;从行业角度来看,初级阶段以人力服务、物流服务为主,中级阶段以资本服务为主,高级阶段以信息技术和知识技术服务为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朱丽莉  李光泗  
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伴随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快速的集聚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及阶段性特征(一)初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1949年~1978年),我国服务业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服务业不太受重视,产业地位相对于工业、农业较低;第二,增长较慢,且波动较大;第三,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由1957年的30%下降到1978年的23%。(二)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1989年,我国服务业高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由1979年的865.8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嫩晓  
产业集群模式的选择,是关系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比较国内外各种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点,结合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文章认为,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从空间布局上看应当选择中央商务区多点发展模式,而从驱动机制方面看则应选择混合型发展模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洁  芮明杰  
从城市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驱动力来自于产业自主创新的供给驱动、需求驱动,或二者的共同作用。综观世界各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功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宏  岳乾月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深入走访了南京泰乐城优养全护之家、北京市朝阳区第二社会福利中心、上海市金山区颐和苑等养老服务业PPP项目,并对其探索实践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法律保障有待完善,契约精神薄弱;(2)大多采用新建,整合现有养老资源力度不够。(3)风险犹存,社会资本积极性尚不高;(4)大多走中高端路线,低收入群体难以负担;(5)关键性衡量指标缺乏,监管难度大。因此,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和信用约束机制建设、整合资源优化PPP发展模式、科学合理搭建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宏观统筹发展格局、构建标准质量评估体系方面提出优化路径,助推养老服务业PPP模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肖怡  
广东服务业多年来规模不断增长,内部结构逐渐优化,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产业地位日益显要,正日渐取代传统工业成为广东新时期经济转型的领头羊。加快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针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发展基础和市场化水平选择相应的驱动模式,并以流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研发服务业为重点,采取加强规划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服务技术创新、加强粤港澳合作和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来推动广东服务业的现代化进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曦  吕斌  
国内外对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多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针对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适合中小城市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包括商贸流通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集聚区、文化休闲旅游区、专业化市场、汽车服务业集聚区和邻里中心等六种,并选取义乌、铁岭、婺源、昌乐、潍坊、苏州工业园等典型案例,在分析其成功经验基础上,强化其启示和借鉴意义,以期在丰富服务业集聚区相关研究的同时,对我国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编者按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以及一部分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更新而形成的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为应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的巨大挑战,必须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