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92)
- 2023(4045)
- 2022(3306)
- 2021(3280)
- 2020(2710)
- 2019(6215)
- 2018(5965)
- 2017(11195)
- 2016(5587)
- 2015(6667)
- 2014(6428)
- 2013(6677)
- 2012(6326)
- 2011(6052)
- 2010(5726)
- 2009(5347)
- 2008(5092)
- 2007(4255)
- 2006(3727)
- 2005(3520)
- 学科
- 济(30630)
- 经济(30601)
- 方法(14794)
- 数学(14035)
- 数学方法(14006)
- 管理(13751)
- 业(12766)
- 中国(11676)
- 贸(9655)
- 贸易(9650)
- 易(9502)
- 企(8117)
- 企业(8117)
- 农(7510)
- 财(5351)
- 关系(5283)
- 出(5196)
- 制(5129)
- 银(5100)
- 银行(5100)
- 行(5051)
- 农业(4902)
- 融(4786)
- 金融(4786)
- 业经(4578)
- 环境(4568)
- 结构(4511)
- 发(4285)
- 人民(4187)
- 出口(4174)
- 机构
- 大学(88907)
- 学院(86142)
- 济(50266)
- 经济(49867)
- 研究(35448)
- 管理(32138)
- 中国(29204)
- 理学(27856)
- 理学院(27572)
- 管理学(27402)
- 管理学院(27244)
- 财(20195)
- 京(19078)
- 经济学(17867)
- 科学(17469)
- 所(17186)
- 财经(16877)
- 经济学院(16134)
- 研究所(15798)
- 经(15782)
- 中心(14640)
- 北京(12925)
- 财经大学(12833)
- 院(12414)
- 科学院(11315)
- 农(10994)
- 研究中心(10548)
- 社会(10503)
- 范(10292)
- 商学(10271)
- 基金
- 项目(56837)
- 科学(46548)
- 基金(45781)
- 研究(42116)
- 家(40006)
- 国家(39751)
- 科学基金(33901)
- 社会(31125)
- 社会科(29732)
- 社会科学(29729)
- 基金项目(23105)
- 自然(19730)
- 资助(19460)
- 自然科(19343)
- 自然科学(19338)
- 自然科学基金(19038)
- 教育(18544)
- 省(16973)
- 中国(16231)
- 划(15674)
- 部(15156)
- 国家社会(14893)
- 编号(14559)
- 教育部(13513)
- 重点(12762)
- 发(12276)
- 人文(12247)
- 社科(11790)
- 重大(11609)
- 成果(11490)
共检索到130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
本文通过对最终消费率的分解,发现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表面原因在于居民消费项目的变化。但是,通过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特点的分析后发现,导致居民消费过低的根本原因,一是居民真实收入不高,居民的储蓄性动机仍然很强,政府对居民的"补贴不足";二是政府对消费性投资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对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政府都可以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善目前的消费状况。实证分析表明,居民真实收入的增加依然是影响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性支出的增加可以有效促进居民消费,而对消费性产品的投资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
关键词:
居民消费 财政政策 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潘春阳 杜莉 蔡璟孜
内需不振,特别是居民消费滞后已经日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因素,因而准确判断导致居民消费滞后的主导因素和发生环节,对于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居民消费率的因子分解,并利用1992~2007年的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剖析了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内在原因。我们发现,居民部门收入不足和消费意愿低迷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但前者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居民部门收入不足主要发生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因而完善初次分配、提高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居民消费率 国民收入分配 居民消费倾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尉高师 雷明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下平均消费倾向持续下滑 ,如何解释这一事实成了现代消费理论的一个谜团。本文从我国居民消费的行为特征出发 ,通过一个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分析得出 ,这一事实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转型所导致的居民“大额刚性支出”的上升 ,同时也证实了熊彼特“消费不只与收入有关”的疑问。为使我国尽快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 ,本文建议 ,应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或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降低人们对“大额刚性支出”额度的预期 ,在发展中解决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消费 消费之谜 大额刚性支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谷雨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个人生活消费居然不受工资收入水平的限制,社会消费层次居然不受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结果,一方面是贫穷落后,另一方面是消费过热;一方面是低工资和低收入,另一方面是高水平消费能力和更高档次的消费欲求;一万面是难以摆脱的欠发达经济,另一方面却是直追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为了解开这个颇具当代中国特色的消费之谜,本文已在刊物上一期先行分析了“公款消费”的行为方式、本质特性和社会效益,其中着重指出了公款消费特有的“为公”和“为私”双重兼有的特征,使其具有急速自我膨胀的内在冲动和外部条件。紧接上文,本期接下来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谷雨
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今年6月10日刊文指出,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中国是否面临经济过热的问题。其实,所谓经济过热的提法,基本上是从西方经济模式中抄袭来的东西,并不适用于中国。今日中国的经济情况只适宜于用“消费过热”来形容,而不应该用“经济过热’束形容……哪来这么多的钱? 近年来,许多国际机构(尤其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深经济学家来华访问考察时,经常会不约而同地产生出一个疑惑:我们在餐馆里看到的是满席的山珍海味,在街上看到的是时髦的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青 杜巨澜 薛畅
居民部门福利水平,不仅决定于收入与消费的绝对水平,也取决于其波动水平即风险程度。通过金融市场和财政转移支付而实现的收入的交换流通,以降低本地消费与本地产出的相关性分担本地产出波动导致的居民消费的风险。本文计算了1985—2011年中国消费风险分担的趋势,发现中国省级消费风险分担水平偏低而且增加趋势不明显。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采取的地方保护行为,严重抑制了财政转移支付和银行信贷市场在分担消费风险中的作用,直接造成了中国较低的消费风险分担水平。而金融业的国有化,则没有呈现出类似的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中国未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林卫斌 施发启 谢利平
单位GDP用电量的变化是导致电力消费偏离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把国民经济细分为43个行业,运用对数平均指数法分解出2006—2009年电耗强度变化的结构效应与强度效应。结果表明:①总体上看,在电耗强度的变化中结构效应的比重不到30%,强度效应起主导作用,占70%以上。②各年间结构效应的绝对值都是负的,即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单位GDP用电量的下降具有积极的作用。③细分到具体行业,电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等高耗能产业的电耗强度和产值比重的变化对单位GDP用电量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精确的分解分析不仅解释了中国电力消费之谜,对于节能减排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短期内能耗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在于细分行业自身能耗强度下降,当前节能减排的重点和主要潜力在于提高细分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江林 马椿荣 康俊
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并持续走低。本文在分析我国及世界各国最终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发展状况及变动特征进行了国际比较,提出了我国最终消费率不同于世界各国最终消费率变动趋势的特征。同时,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提高最终消费率的经验借鉴,探讨了我国提升最终消费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最终消费率 比较研究 消费意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成夫
一直以来,我国都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最终消费率相应比较低,而且,最终消费率在近年进一步走低。影响消费率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其中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近年来已经引起重视。根据现有理论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1952年以来的最终消费率和收入分配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表明最终消费率和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无论在长期上还是短期上均会降低最终消费率。
关键词:
消费率 收入分配 误差修正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文建东 何立华
就中国的信任问题而言,一面是显而易见的诚信缺失的诸多事实,另一面是各种调查显示的不可辩驳的高社会信任水平,这是一种让人感到迷惑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中国信任之谜"。基于WVS的中国数据,本文从个人的客观特征和主观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普遍信任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影响普遍信任的主要因素有四个:(1)中国的普遍信任水平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2)教育水平的影响不仅显著而且比所有其他因素的边际效应都要大;(3)代表乐观主义的因素,即相信可以自由选择和掌控自己生活的信念对普遍信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4)个人的主观感受,即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政府和司法信任。
关键词:
信任 普遍信任 诚信 乐观主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哲希 陈彦斌
新常态下消费的较快增长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但自2017年以来,在经济增速与居民收入增速同步回升的背景下,消费却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系列疲软迹象: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显著下滑,其中,主动型消费支出增速下滑幅度更大;商品与服务消费增速双双下行;部分群体的消费降级问题开始显现。笔者认为,消费疲软既源于一些抑制消费增长的新问题出现,也源于一些以往导致居民消费不足的老问题发生了新变化。具体而言,一是居民部门债务问题开始凸显,对消费需求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二是房价上涨呈现明显的信贷驱动新特征,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显著增强。三是近两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由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速过快转为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下滑过快,因而收入差距对消费的负面影响有所加大。四是供给侧难以满足部分群体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导致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潜力难以得到有效释放。因此,要有效扩大居民消费,需要对以上制约消费增长的问题对症下药,同时也要积极做好"稳增长"工作,以防经济增速下滑导致消费疲软问题进一步加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袁芳英
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消费者跨期最优化理论模型,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发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及居民消费支出与政府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在对此模型的拓展研究时求解了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条件。然后以中国为例,在李嘉图等价框架下实证分析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短期内,李嘉图等价不成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即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居民消费增加。与通过征税来增加政府支出相比,通过发行债券增加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效应更大。但在长期中,政府支出将挤出居民消费支出。
关键词:
政府支出 居民消费 巴罗-李嘉图等价之谜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苏良军 何一峰
本文采用泛函系数模型分析了中国城乡消费函数,是国内外采用该模型研究消费函数的第一次尝试。泛函系数模型允许边际消费倾向和自发性消费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得到的结果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可信性。我们的研究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存在消费的“库兹涅茨之谜”;但在分东、中、西部的估计中,我们发现西部农村存在显著的“库兹涅茨之谜”,而在其他地区,我们无法拒绝凯恩斯关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结论。
关键词:
边际消费倾向 库兹涅茨之谜 泛函系数模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许先普
本文基于居民消费跨期最优化分析框架,从理论及实证角度分析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及私人消费支出与政府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以中国为例,在李嘉图等价框架下从经验角度考察了中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短期内,李嘉图等价不成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即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居民消费增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与通过征税来增加政府支出相比,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效应更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是有效的。但在长期中,政府支出将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达
在明确我国生产、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的基础上,证明了中国双市场体系的存在。依据双市场和多市场体系形成机理,认为双市场与多市场共存体系可以在根本上影响与制约我国生产、分配与消费。只有在结构分析条件下,透过生产、分配、消费与投资等宏观经济变量才能够更好说明国家内部经济运行状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毫无疑问,对市场体系正确的判别是国家分析经济运行情况与准确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
关键词:
双市场体系 多市场体系 消费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