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76)
2023(14431)
2022(12385)
2021(11913)
2020(10072)
2019(23792)
2018(23756)
2017(45116)
2016(24454)
2015(28194)
2014(28317)
2013(27942)
2012(25700)
2011(23214)
2010(23287)
2009(21620)
2008(21689)
2007(19060)
2006(16332)
2005(14544)
作者
(69978)
(58526)
(58248)
(55684)
(37336)
(28141)
(26771)
(22960)
(22152)
(21008)
(19848)
(19795)
(18515)
(18378)
(18249)
(18088)
(17611)
(17337)
(16892)
(16792)
(14433)
(14234)
(14232)
(13428)
(13208)
(13101)
(12956)
(12930)
(11842)
(11588)
学科
(105889)
经济(105774)
管理(70949)
(66291)
(54564)
企业(54564)
方法(51964)
数学(46406)
数学方法(45656)
中国(30074)
(27019)
(26634)
(20828)
贸易(20814)
业经(20563)
(20273)
(20002)
地方(18742)
(18620)
(17557)
财务(17489)
财务管理(17439)
农业(17343)
理论(17121)
企业财务(16260)
(15394)
(15342)
银行(15311)
环境(14867)
(14517)
机构
大学(352628)
学院(352198)
(148149)
经济(145047)
管理(136713)
理学(117739)
研究(116453)
理学院(116425)
管理学(114149)
管理学院(113486)
中国(90094)
(75298)
科学(70334)
(67128)
(58280)
(54976)
中心(54337)
财经(53939)
研究所(52708)
(52109)
业大(50402)
(49021)
北京(47672)
经济学(46214)
(44967)
师范(44539)
农业(43101)
(42079)
经济学院(41727)
(41386)
基金
项目(233408)
科学(183990)
基金(171235)
研究(169162)
(148942)
国家(147780)
科学基金(127427)
社会(107533)
社会科(102050)
社会科学(102022)
基金项目(89715)
(89216)
自然(83178)
自然科(81312)
自然科学(81290)
自然科学基金(79809)
教育(79280)
(75757)
资助(72412)
编号(68296)
成果(54848)
(52565)
重点(52464)
(49077)
(48058)
课题(46904)
教育部(45381)
国家社会(45118)
科研(45072)
创新(45038)
期刊
(157394)
经济(157394)
研究(102396)
中国(66803)
(54569)
学报(52010)
管理(49486)
科学(49315)
(48401)
大学(40000)
学学(37510)
教育(36089)
技术(33872)
农业(32775)
(29379)
金融(29379)
财经(26781)
经济研究(26081)
业经(24595)
(23056)
问题(22294)
统计(20081)
(19058)
技术经济(18653)
(18268)
(17621)
图书(16842)
(16613)
决策(16182)
理论(15703)
共检索到516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自然  
本文在总结前人城市规模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1990~2011年的数据,采用成本-收益法来研究中国城市的最大与最优适度规模问题,并按不考虑人力资本、考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考虑人力资本三种情况来分析264个城市规模收益情况,外部成本则考虑政府成本、企业工资成本、通货膨胀成本、住房成本和环境成本几个方面,得出了最小与最大城市规模范围和最优城市规模范围。本文发现最优城市规模即净规模收益峰值在556~614万人之间,外部相对成本最低时的城市规模为578万人,最优规模大约在600万人。合理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因果  何晓群  
基于1999~2007年中国10个主要城市群11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就业结构差异对城市工业聚集经济和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之间存在聚集经济的区位效应,城市群聚集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了技术进步的激励外,城市区位禀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群的区位聚集效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久文  张超磊  闫昊生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关键发展时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很多城市问题,中国是否应该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成为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在包含异质性个体的城市内生性理论框架下,重点分析中国城市的最优城市规模和均衡城市规模的差异,并衡量差异带来的经济效率损失。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均衡规模均超过其最优规模,但规模差异所带来的经济效率损失较小。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考虑,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应该继续鼓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永亮  王丽民  
关于城市最佳规模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与评析,并利用中国1990-2006年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席强敏  李国平  
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的综合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高度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模式。文章分别从城市规模效应、城市空间结构测度与效应三个方面对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效应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未来研究中亟需将城市规模效应与空间结构效应结合起来,构建城市综合效率提升导向下城市规模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加强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探究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纯彬  李叶妍  
本文分析了超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的现状,提出以合理的产业政策进行引导调节。建议北上广等超大城市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检测认证等产业,节制房地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批发市场等服务业,定出时间表关停污染产业,并向社会公布清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力  
在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理论梳理、因子分析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基于Au-Henderson模型,利用2004-2015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态视阈下我国城市的规模效率特征与最优规模。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效率的"倒U型"曲线规律在经济与生态层面均成立,且城市规模的生态最优值为750万人;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潜能扩大能够显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但是城市污染治理成效只有在人口高度集聚时才会显著提升;宜居环境建设仍是城镇化的薄弱环节。据此认为,超大城市应控制人口规模,加快改善人居环境;特大城市应降低重化工业比重、节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洋  李雅静  何春阳  刘志锋  黄庆旭  
利用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中获取的1992—2012年城市用地信息,以城市首位度、城市基尼系数、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方法为基础,系统比较了环渤海湾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1992—2012年城市用地规模及其等级都在迅速扩张与提升,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都仍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城市用地规模差异都在不断缩小,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总体上都在日趋平衡。2京津冀城市群中"多中心"发展模式初显,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最为集中,高位序城市突出而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山东半岛城市群呈"双核"发展模式,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最为平衡,高位序城市不够突出而中小城市发育相对较好;辽中南城市群持续呈"单核"发展模式,首位城市的规模优势地位在缓慢增强,但中小城市发育不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应武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文武  左飞  
基于我国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GMM和门槛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我国城市贫困的协同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贫困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城市规模在达到"最优规模"之前,通过"规模红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贫困问题;产业结构与城市贫困的关系在不同地区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市贫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有利于改善城市贫困,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市贫困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城市中过高的服务业比重将妨碍"规模红利"的发挥,对城市贫困具有消极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力民,刘苏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培  
最优的城市规模是否存在,以及在什么理论框架下来研究是多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总的来看,最优城市规模的研究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西方学者对最优城市规模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初静态的线性研究模式到动态的多维研究模式的转变,这一领域的研究日趋成熟。对西方城市最优规模研究进行评述有利于我们借鉴其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为我国最优城市规模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然而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国外最优城市规模研究的成果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红春  金俐  金琳  
构建了以人口计的城市规模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数据与官方统计年鉴数据汇总而成的2011年截面数据,对具有代表性的130个样本城市的居民幸福感与城市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进而计算出了幸福框架下的最优城市规模。结果显示:将每一个城市的数据都排列出来,城市规模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或倒U型关系;若将城市规模按大小分为5个组别,并加入人均收入、政府财政支出、图书拥有量、教育机会和交通状况这5个反映生活质量的中间变量,则能够帮助建立相应路径中城市规模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将居民幸福感作为约束因子,不同路径取得的最优城市规模大约在5...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武彦民  杨峥  
土地是有限的,完全依靠土地收入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文主要考察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一种融资渠道,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使用是否与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相协调,是否存在过度扩张城市面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为了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地租)、公共品供给以及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乔治亨利定理为基础,并引入林达尔均衡条件建立起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理论模型。采用1999~2009年31个省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成本收益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全国26个省低于估算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验证了中国存在城市面积的扩张与人口的增加不协调发展的情况。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安虎森  邹璇  
中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意识到了城市化与"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两大核心议题。但这两大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文章基于Fujita,M.Krugman,P.和Venables,A.J.(1999)建立的城市实际工资方程,通过最大化实际收入研究最优城市规模选择和探求城市化最优途径。研究表明,包括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在内的农产品贸易成本是影响人们选择最优城市规模的核心因素。基于此,文章提出,城市化的根本途径在于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