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54)
- 2023(3964)
- 2022(3262)
- 2021(3330)
- 2020(2695)
- 2019(6509)
- 2018(6317)
- 2017(11750)
- 2016(6135)
- 2015(7267)
- 2014(7012)
- 2013(7231)
- 2012(6906)
- 2011(6501)
- 2010(6226)
- 2009(5685)
- 2008(5788)
- 2007(4815)
- 2006(4309)
- 2005(3979)
- 学科
- 济(35345)
- 经济(35315)
- 管理(16370)
- 方法(14004)
- 数学(13304)
- 数学方法(13268)
- 业(12363)
- 中国(11917)
- 贸(8887)
- 贸易(8881)
- 易(8799)
- 企(8639)
- 企业(8639)
- 农(6610)
- 财(6193)
- 制(5823)
- 银(5361)
- 银行(5361)
- 地产(5308)
- 房(5308)
- 房地(5308)
- 房地产(5308)
- 行(5273)
- 关系(5238)
- 出(5235)
- 融(4933)
- 金融(4933)
- 环境(4247)
- 发(4236)
- 出口(4232)
- 机构
- 大学(92433)
- 学院(88449)
- 济(50222)
- 经济(49717)
- 研究(37246)
- 管理(32446)
- 中国(30992)
- 理学(27510)
- 理学院(27206)
- 管理学(26985)
- 管理学院(26818)
- 财(21538)
- 京(20342)
- 科学(18491)
- 所(18449)
- 经济学(18132)
- 财经(17552)
- 研究所(16583)
- 经(16431)
- 经济学院(16421)
- 中心(16060)
- 北京(13783)
- 财经大学(13393)
- 院(13073)
- 科学院(11627)
- 农(11411)
- 研究中心(11041)
- 社会(10909)
- 江(10846)
- 范(10657)
- 基金
- 项目(57041)
- 科学(46436)
- 基金(45768)
- 研究(42667)
- 家(40117)
- 国家(39888)
- 科学基金(33746)
- 社会(30862)
- 社会科(29523)
- 社会科学(29520)
- 基金项目(23053)
- 资助(19712)
- 自然(19616)
- 自然科(19225)
- 自然科学(19220)
- 教育(18964)
- 自然科学基金(18935)
- 省(16883)
- 中国(16429)
- 划(15905)
- 部(15260)
- 国家社会(14776)
- 编号(14404)
- 教育部(13551)
- 重点(12989)
- 成果(12481)
- 发(12342)
- 人文(12266)
- 社科(11866)
- 大学(11727)
共检索到140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管陵 葛扬
本文从中国住房泡沫特征出发,构建"泡沫避难所"假说的理论框架,并在该框架中考虑城市二元公共住房保障政策产生的影响。为检验该假说,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中部城市具有"泡沫避难所"效应,即住房泡沫的增加使东部地区城市人口、人力资本、外来劳动力不断向中部地区集中;(2)在二元公共住房保障政策背景下,住房泡沫的增加造成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减少与人力资本流失的减缓,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人力资本与外来劳动力的增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侯伟丽 方浪 刘硕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管制较弱的地区转移?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产业区际转移间的关系,提出"污染避难所"效应在中国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利用1996-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效应的存在:从总体上看,该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滞后1期时效应最明显;分时段的分析显示,随着我国环境管制强度整体加强和产业结构变化,"污染避难所"效应增强。同时原有污染密集型产业基础较好、区域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加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宋德勇 朱文博 王班班 丁海
防止企业污染转移,鼓励企业通过污染治理实现减排,对于中国经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手工整理的企业集团数据,对企业集团内部的污染转移现象及其方式、特征与后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集团内部存在"污染避难所",即当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的企业面对不同排污费率时,位于高排污费标准地区的企业会将生产,特别是污染密集型的生产,转移至低排污费标准地区的企业中,进而导致企业集团内部的污染转移。企业集团内部的污染转移呈现就近转移、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转移以及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一系列低成本转移的特征。企业集团内部的污染转移会弱化企业实施污染治理的激励,从而不利于企业长远的绿色发展。异质性分析显示,最终控制人控制链更短、最终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控股、多元化经营程度更低以及成员企业间规模差异较小的企业集团更可能进行污染转移。进一步的政策分析表明,提高政府对污染转移问题的关注度和规制力度以及公众的环境参与程度,有助于抑制企业集团内部的污染转移行为。本文的研究不仅为解释中国的污染转移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区域性环境规制差异对企业策略性行为的影响,为中国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及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污染转移 环境规制 企业集团 排污费改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培吉 林姆从涯 泰布纳哥
低收入和市场的不完善造成了住房服务上的低消费,要想有效地提高穷人的居住水平,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并减少或停止市场的无效运行。据估计,一般家庭在住房上要花费收入的20%~50%,贫困家庭由于收入低,即使用高于20%~50%的收入也很难买得起住房。很显然,有了更多的钱,人们才有可能付较高的租金,住上好一些的房子。大体上说,改善穷人的住房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需求方面入手,包括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雨微 吴航 刘航
国际产能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表现,是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突破口,目前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同时,我国推动产能合作还伴随着一些理论质疑,其中包括对污染转移的担忧,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寻求"污染避难所"。这一假说并不成立。尽管国内仍有不少污染型产能,但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对外合作的盈利空间很小。能够开展产能合作的企业通常清洁生产能力较强,环境成本占其总成本比重较低,不具备通过对外转移逃避环境责任的动机。而且,对外产能合作是由工程项目带动的全面合作,境外经营最终要实现属地化,在形成与当地原有产能的紧密产业链关系后,我国投资方治污控污的技术和经验将产生正向溢出。
关键词:
国际产能合作 污染避难所 环境责任 共赢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军
污染避难所假说是现代国际经济学领域中一个颇受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构筑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剖析。我们首先将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境外部性效应等策略变量纳入到一个北南国家的贸易模型中,由此勾勒出外国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的关系,即外国直接投资并不一定造成环境的恶化,相反,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还可能降低东道国的污染物数量,从而对改善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没有找到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污染避难所假说 外国直接投资 环境保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哲 罗永明
"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发展中国家如果自愿实施较低环境标准,则将成为世界污染的集中地。本文通过建立FDI与环境标准的关系模型得出,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在统计上虽然显著但是程度很小,中国并未成为世界"污染避难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军 李文举 丛建辉
按照生产要素密集度行业划分标准,将对华FDI主要来源地划分为三大类,依据1997~2013年不同来源地的FDI数据,对不同来源地FDI与我国碳排放的相关性进行了再检验,以此论证中国是否成为碳排放的"污染者避难所"。结果发现,来自我国港澳台地区的FDI加剧了我国的碳排放量,证实了"污染者避难所"效应的存在,而来自欧美国家及韩国、新加坡等地的FDI对我国的碳排放却具有较强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污染者避难所 碳排放 不同来源地FDI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况伟大
本文在住房特性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开发商模型和投机者-投机者模型说明了住房泡沫的大小以及泡沫破灭的条件。本文利用1996~2006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对本文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经验检验。本文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较严重的住房泡沫,中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住房泡沫。本文认为降低东部地区房价主要是降低预期、抑制投机;降低中西部地区房价要将降低预期和开发成本同举并用。
关键词:
住房特性 预期 基本面 住房泡沫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刚
基于1994~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FDI竞争与环境规制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是:中国的环境规制实际上对FDI的流入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应,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有动机以放松环境管制为手段来吸引更多的FDI流入,这导致中国成为跨国污染企业的"污染避难所";地方政府间的这种"竞争到底"行为根源于中国特有的分权模式,这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的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向永辉 陈庆能
污染避难所假说和林德假说在传统上独立,但都涉及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跨国企业而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需要权衡污染避难所效应和林德效应。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外企数据,构建了新的环境规制指标和质量需求结构指标,对污染避难所假说和林德假说进行了统一检验。基于条件Logit和嵌套Logit两种估计方法的实证结果显示:两种假说对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外企都是成立的,其中环境规制强度对高污染行业外企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均收入和产品质量需求结构对于吸引高质量外企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潘爽 金铭
推动绿色发展和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两项重要举措。基于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对环境规制与企业金融化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环境规制与企业金融化显著正相关,金融市场的“避难所效应”显著,但这只是一种短期的现象,且主要体现在高污染企业、民营企业、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金融发展和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当中。第二,“逐利效应”是环境规制促使企业金融化的一个动机,而环境规制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实体投资收益率下降,以及金融资产超额回报等,是金融市场成为“避难所”的诱因,但环境规制对企业长期绩效仍然具有积极影响。第三,金融市场“避难所效应”在高污染且创新不足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激励创新是破解推进企业绿色发展和“脱虚向实”之间矛盾的可能解决办法。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了微观证据,有助于理解环境规制下企业应对转型风险的行为决策,拓展了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彭可茂 席利卿 雷玉桃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确保经济增长与改善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利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中国工业环境规制相对强度指数,接着使用2002—2012年30个地区的工业面板数据进行变量甄别和模型修正,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全国及区域工业环境规制相对差异等自变量对于工业总体以及29类特定产业的投资强度的影响程度,进一步通过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工业总体的研究结论,并且详细阐释了各自变量影响工业投资产生的一些研究结论。结果发现:就工业总体而言,全国总体、东部及西部并不显示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而中部则存在长期稳健的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国有投资工业不显示污染避难所区域效应,而港澳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惠炜 赵国庆
本文在扩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程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3年间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构建环境污染强度、环境规制强度指标,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分析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各地区环境污染强度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各地区是否存在。环境规制强度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加强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显著地降低环境污染强度,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所存在的污染避难所效应除了与不同的污染排放物有关以外,还与实行不同环境规制强度的地区有关,且这两者之间并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污染避难所 面板门槛回归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帆
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维度研究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结合两阶段DEA法,构建了一个包含FDI来源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模型。模型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对FDI来源的最优需求显著不同,且不同地区的最优能源消耗也存在差异,故应根据地区特征吸引不同的FDI投资者并制定差异化能源政策。此外,污染避难所假说只存在于西部地区的港澳台FDI;东部地区已经处于EKC的后期阶段,而中部地区还处于EKC的早期阶段,污染避难所假说可能只发生在EKC的早期阶段;港澳台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中部和西部地区,而境外投资者倾向于投资东部地区。
关键词:
FDI来源 可持续发展 污染避难所假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