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47)
- 2023(4408)
- 2022(3564)
- 2021(3515)
- 2020(2915)
- 2019(6868)
- 2018(6521)
- 2017(11671)
- 2016(6357)
- 2015(7441)
- 2014(7070)
- 2013(7183)
- 2012(6915)
- 2011(6559)
- 2010(6214)
- 2009(5813)
- 2008(5702)
- 2007(4701)
- 2006(4077)
- 2005(3793)
- 学科
- 济(29923)
- 经济(29897)
- 方法(14611)
- 数学(13881)
- 数学方法(13833)
- 管理(12700)
- 业(11777)
- 中国(11490)
- 贸(8774)
- 贸易(8768)
- 易(8690)
- 企(7751)
- 企业(7751)
- 农(6884)
- 学(6205)
- 财(5335)
- 出(5202)
- 关系(5187)
- 制(5101)
- 银(4920)
- 银行(4905)
- 行(4835)
- 融(4657)
- 金融(4657)
- 环境(4491)
- 农业(4377)
- 发(4352)
- 业经(4344)
- 出口(4255)
- 口(4255)
- 机构
- 大学(99048)
- 学院(94930)
- 济(48120)
- 经济(47611)
- 研究(43423)
- 中国(33103)
- 管理(30404)
- 科学(26875)
- 理学(26255)
- 理学院(25871)
- 管理学(25484)
- 管理学院(25318)
- 所(23397)
- 农(23129)
- 京(22261)
- 研究所(21850)
- 财(19181)
- 农业(19014)
- 中心(18170)
- 经济学(17272)
- 业大(16403)
- 财经(16060)
- 经济学院(15629)
- 科学院(15496)
- 经(15069)
- 院(14967)
- 北京(14465)
- 研究中心(12302)
- 财经大学(12262)
- 农业大学(11739)
- 基金
- 项目(67290)
- 科学(53383)
- 基金(53117)
- 家(49656)
- 国家(49373)
- 研究(43983)
- 科学基金(40198)
- 社会(30237)
- 社会科(28892)
- 社会科学(28887)
- 基金项目(26768)
- 自然(26313)
- 自然科(25776)
- 自然科学(25766)
- 自然科学基金(25349)
- 省(22441)
- 资助(22437)
- 划(21162)
- 教育(19352)
- 中国(16937)
- 部(16512)
- 重点(16002)
- 国家社会(14815)
- 发(14791)
- 创(13903)
- 编号(13883)
- 计划(13838)
- 教育部(13728)
- 科研(13526)
- 创新(13362)
共检索到142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何中虎 陈东升 张春利 夏先春
【目的】研究中国不同麦区春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和各麦区间资源交流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7个省、自治区的140份春小麦主栽品种、高代品系和主要亲本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硬度测试仪、特异引物的PCR扩增、PCR产物的酶切(PvuII内切酶)和改进的SDS-PAGE凝胶电泳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中国春麦区以硬质类型为主,共有野生型、Pina-D1b、Pinb-D1b、Pinb-D1c(先前未曾在中国冬麦区发现)和Pinb-D1p共5种类型。其中,Pinb-D1b在硬质麦占据主导地位,为51.5%;其次是Pina-D1b,为37.9%;Pinb-D1c和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夏先春 王德森 Morten Lillemo 何中虎
【目的】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研究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籽粒硬度变异类型,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方法】以来自CIMMYT的176份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硬度测试仪、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和改进的SDS-PAGE凝胶电泳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硬质基因型均为Pina-D1b/Pinb-D1a类型,软质基因型有Pina-D1a/Pinb-D1a、Pina-D1j/Pinb-D1i、Pina-D1a/Pinb-D1i和Pina-D1c/Pinb-D1h等4种类型。其中Pina-D1j/Pinb...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永贵 何心尧 刘建军 孙道杰 夏先春 何中虎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研究中国冬小麦品种PPO基因的等位变异及其与PPO活性的关系,为小麦PPO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PO基因的功能标记PPO18、PPO29和PPO16对中国4个麦区的冬小麦品种(系)(试验Ⅰ)和山东省常用亲本(试验Ⅱ)共311份进行2A和2D染色体上PPO等位基因Ppo-A1a、Ppo-A1b、Ppo-D1a和Ppo-D1b的检测。【结果】PPO18在等位基因Ppo-A1a(高PPO)和Ppo-A1b(低PPO)中分别扩增685bp和876bp的片段,PPO16和PPO29在Ppo-D1a(低PPO)和Ppo-D1b(高PPO)两个等位基因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芳萍 何心尧 何中虎 尚勋武 杨文雄 夏先春
【目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hytoene synthase,Psy)基因是影响小麦黄色素含量的关键基因,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中国冬小麦品种(系)Psy-A1基因的等位变异及其与黄色素含量的关系,进一步验证Psy-A1基因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方法】利用7A染色体上Psy-A1基因的分子标记YP7A检测该基因在中国217份冬小麦品种(系)中的等位变异,分析不同等位变异与黄色素含量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Psy-A1基因标记YP7A为共显性标记,在高、低黄色素含量的小麦材料中分别扩增出194bp和231bp片段,相应的等位基因为Psy-A1a和Psy-A1b(GenBank编号分别为EF60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耿洪伟 张庆祝 何中虎 夏兰芹 陈新民 王德森 曲延英
【目的】验证pinA和pinB对小麦籽粒质地的影响。【方法】将含有控制硬度的主效基因pinA和pinB的单子叶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UBPa和pUBPb,分别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其转入小麦品种中优9507(pinB-D1b)中。【结果】获得了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和基因组Southern杂交证实了外源基因在受体小麦基因组中的整合,水洗淀粉表面蛋白的定量分析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影响了friabilin表达。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小麦籽粒质地发生变化。【结论】结果表明,PINA和PINB共同作用形成friabilin,从而直接影响小麦籽粒质地的形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董中东 尚晓丽 崔党群 殷贵鸿
【目的】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其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PCR扩增、酶切以及DNA测序技术,对来自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1ine基因型及其puroindo1ine b-2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黄淮麦区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1.5%。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5.6%和22.9%,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3.2—82.6。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Pinb-D1b、Pi...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培培 宋双 张福彦 陈锋 崔党群
【目的】小麦中的脂肪氧化酶(LOX)是影响小麦面粉颜色和其储藏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中国黄淮麦区的306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脂肪氧化酶活性分析及等位基因检测,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酶标仪测定参试样品的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并利用控制脂肪氧化酶活性的位于1AL上的QLpx.caas-1AL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wmc312以及位于4BS上的Ta LOX-B1位点的功能标记LOX16和LOX18,采用特异引物的PCR扩增技术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技术进行参试材料的LOX基因型鉴定。【结果】表型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脂肪...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面粉颜色 脂肪氧化酶 等位变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卫波 景蕊莲 王成社 昌小平
【目的】以2份六倍体小麦Opata85和W7984及其重组近交系(RIL)的111个株系和3份小麦二倍体野生近缘种为材料,研究用等位基因特异PCR检测普通小麦中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方法。【方法】利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2份六倍体小麦和3份小麦二倍体野生近缘种TaDREB1基因的DNA序列,在B基因组上发现了2个SNPs。以其为3′端,设计等位基因特异引物及其互补引物,对SNP进行分型,同时研究了特异引物3′端碱基错配对等位基因特异PCR的影响,优化了PCR反应体系。【结果】等位基因特异引物3′端不同位置的碱基错配及不同类型的碱基错配对PCR结果影响较大;在等位基因特异PCR中,Mg2+、dNTP及T...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海霞 侯俊峰 丁会纳 夏先春 何中虎 Morris F Craig 王晨阳 马冬云
为了研究不同硬度等位基因与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特性的关系,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以7个硬度Puroindoline b位点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硬度基因型对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籽粒硬度值、支链淀粉含量最高;Pina-d1b/Pinb-d1a基因型的淀粉溶解度最高,而Pina-d1a/Pinb-d1d溶解度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基因型之间籽粒淀粉酶解力没有显著差异;冻融失水率以基因型Pina-d1a/Pinb-d1b最低,表明Pina-d1a/Pinb-d1b基因型冻融稳定性最好,可能较适宜冷冻食品的制作;对于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超敏 张晓东 陈天佑
采用改进的CTAB法,研究了与PCR相匹配的转基因小麦单株微量DNA的快速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该提取方法简便、快速、有效,提取的DNA产量和质量完全可以用于PCR扩增。对标准PCR的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最佳的转外源高赖氨酸基因小麦植株的PCR扩增体系,即10×R eaction Bu ffer 2.5μL,M gC l225 mm o l/L,dNTP s 2.5 mm o l/L,模板DNA 30~60 ng,引物1.2μm o l/L,T aq酶1 U,加ddH2O至25μL,优化的PCR反应体系显著提高了转基因小麦植株筛选和鉴定的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晓波 马传喜 司红起 乔玉强 何贤芳
【目的】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面制食品的褐变密切相关。研究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PO活性的变异及其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中国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251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2004—2005年度种植于两个地点(安徽合肥、凤阳),采用生化和特异引物PCR扩增的方法对其PPO活性及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品种间PPO活性差异明显,并且低PPO活性的品种居多;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PPO活性的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利用控制小麦PPO活性两个主效基因位点的特异PCR引物扩增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种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晓军 李奉原 申云霞 陈向东 胡喜贵 姜豪 张雪宁 李小利 胡铁柱 茹振钢
为了有效利用外引小麦种质资源和探讨部分小麦粒质量基因的育种应用价值,以48份小麦外引种质为材料,测定种质千粒质量,并利用4个粒质量基因(TaGW2-6A、TaCwi-A1、TaGS2-D1和TaSus2-2B)的功能分子标记进行高千粒质量等位变异类型和分布检测。结果表明,外引种质材料的平均千粒质量为30.15 g,变异范围为20.13~43.19 g,超平均值种质材料占45.8%。外引小麦种质中4个粒质量相关基因存在8种单倍型,TaCwi-A1基因、TaGW2-6A基因的高千粒质量单倍型TaCwi-A1a和Hap-6A-A的平均千粒质量均显著高于对应的低千粒质量单倍型TaCwi-A1b和Hap-6A-G。而TaSus2-2B基因、TaGS2-D1基因的低千粒质量单倍型TaSus2-2Bb和TaGS2-D1b的平均千粒质量均显著高于对应的高千粒质量单倍型TaSus2-2Ba和TaGS2-D1a。含有相同单倍型组合的种质在供试材料中占比较高的,其平均千粒质量也相对较高。研究表明,这些外引小麦种质的粒质量相关性状具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在小麦育种中对多个相关粒质量基因进行综合遗传效应分析十分必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文斌 谢三刚 吴翠翠 杨慧勇 李素娟 杨娜 高明 宋昱 谢飒英
利用3对引物对47份品系进行Wx基因分子检测,其中3份白粒小麦为野生型材料,22份蓝粒小麦和22份紫粒小麦为Wx基因全突变型材料,即全糯小麦。对其部分氨基酸含量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蓝粒糯小麦氨基酸含量高于紫粒糯小麦,紫粒糯小麦高于白粒小麦;3种类型小麦精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含量差异极显著;异亮氨酸、色氨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关键词:
蓝粒小麦 紫粒小麦 Wx基因 氨基酸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亮 李卫华 徐红军 鲁鹏君 崔凤娟 李士磊
为了给新疆春小麦矮化育种提供有用信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利用Rht-B1和Rht-D1位点的4个STS标记(NH-BF.2/WR1.2、NH-BF.2/MR1、DF/WR2.4和DF/MR2)对270份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包括49份地方品种、77份新疆自育品种和144份引进国内外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等位变异的组成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中,携带Rht-B1a(野生型)、Rht-B1b(突变型)、Rht-D1a(野生型)和Rht-D1b(突变型)等位基因品种的比例依次为63.3%,36.7%,42.2%,57.8%,以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莉 沈迎芳 马超 刘德梅 王海庆 陈志国
青海、西藏、甘肃、宁夏、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和西南部,属于西部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对于该区春小麦穗发芽状况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Vp-1基因的STS功能标记Vp1B3对233份来自这一地区的春小麦品种进行PCR检测,以期为西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西部春小麦品种(系)中,Vp1B3a(感穗发芽)、Vp1B3b(抗穗发芽)、Vp1B3c(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04%、12.02%和57.94%,以Vp1B3a和Vp1B3c基因型为主。一般红粒品种较白粒品种抗穗发芽,但在西部地区白粒品种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高于红粒品种。农家品种、引进品种、育成品种中Vp...
关键词:
穗发芽 西部春麦 Vp-1基因 等位变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