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85)
- 2023(12087)
- 2022(10596)
- 2021(10232)
- 2020(8441)
- 2019(19745)
- 2018(19387)
- 2017(37239)
- 2016(19942)
- 2015(22577)
- 2014(22184)
- 2013(22089)
- 2012(20249)
- 2011(18413)
- 2010(17962)
- 2009(16279)
- 2008(15627)
- 2007(13136)
- 2006(11346)
- 2005(9922)
- 学科
- 济(82370)
- 经济(82281)
- 管理(55167)
- 业(51015)
- 企(41600)
- 企业(41600)
- 方法(39201)
- 数学(34507)
- 数学方法(34189)
- 中国(23286)
- 农(20942)
- 财(18106)
- 学(17456)
- 业经(17008)
- 贸(16740)
- 贸易(16731)
- 易(16311)
- 地方(15663)
- 农业(13964)
- 环境(13483)
- 制(13418)
- 和(13093)
- 理论(12118)
- 技术(11924)
- 银(11687)
- 银行(11655)
- 划(11313)
- 行(11176)
- 融(11172)
- 金融(11170)
- 机构
- 大学(285847)
- 学院(280689)
- 济(117677)
- 经济(115429)
- 管理(114465)
- 理学(100454)
- 理学院(99273)
- 研究(98016)
- 管理学(97728)
- 管理学院(97235)
- 中国(72706)
- 京(61552)
- 科学(60338)
- 财(49840)
- 所(48118)
- 研究所(44479)
- 中心(43168)
- 农(42301)
- 财经(41418)
- 业大(41098)
- 北京(39262)
- 经(38032)
- 范(37838)
- 师范(37546)
- 江(36918)
- 院(35876)
- 经济学(35824)
- 农业(33215)
- 经济学院(32389)
- 师范大学(31158)
- 基金
- 项目(200360)
- 科学(159331)
- 基金(149179)
- 研究(145826)
- 家(130498)
- 国家(129514)
- 科学基金(111679)
- 社会(93621)
- 社会科(88849)
- 社会科学(88827)
- 基金项目(80255)
- 省(74051)
- 自然(73122)
- 自然科(71478)
- 自然科学(71462)
- 自然科学基金(70206)
- 教育(65839)
- 划(63993)
- 资助(60940)
- 编号(57848)
- 成果(46295)
- 部(45426)
- 重点(44453)
- 发(42068)
- 创(41358)
- 国家社会(39237)
- 课题(39164)
- 教育部(39128)
- 创新(38632)
- 科研(38324)
- 期刊
- 济(121614)
- 经济(121614)
- 研究(83658)
- 中国(48414)
- 学报(43483)
- 科学(42141)
- 管理(40466)
- 农(37559)
- 财(34463)
- 大学(32867)
- 学学(30807)
- 教育(28198)
- 农业(27111)
- 技术(22239)
- 融(20798)
- 金融(20798)
- 经济研究(20267)
- 财经(19675)
- 业经(18153)
- 经(16765)
- 问题(16151)
- 图书(15235)
- 业(14644)
- 资源(13913)
- 理论(13810)
- 科技(13666)
- 技术经济(13458)
- 贸(13384)
- 世界(12820)
- 现代(12510)
共检索到395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柴彦威 塔娜
自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的近20年间,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重要领域。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关注城市空间重构的描述与解释,试图从行为角度解释中国城市社会转型,强调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居民个体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视日常生活、生活质量、社会公正、低碳社会、智慧城市等热点问题,探索在城市交通、旅游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中的实践应用。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形成了以解读城市转型为目标、以规划应用为导向的鲜明特点,为理解中国城市制度与空间转型背景下人类行为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依然面临着理论发展滞后、实践应用需要突破等挑战。本文是对时空行为研究近年来发展的综述性文章,从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演进、实证研究与规划应用进展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致力于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时空间行为研究自身的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洁 柴彦威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空巢化现象的加快使得老龄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老龄化进程和养老模式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为中国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指导,而政策的落实状况及其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需要从微观层面通过空间行为分析来还原老年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空间行为的视角对国内多个学科的老年人日常行为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基于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及需求层次理论的认知,文章聚焦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体行为:就医行为、购物行为和休闲行为,梳理这3类行为的国内研究发展历程及其行为特征、影响机制分析等主要研究结论。基于时空间尺度和出行链进行了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地理学探讨,并结合国际老年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提出了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晓燕 曹小曙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具有包容性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交通相关的社会排斥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社会空间分析、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比较研究等,形成了基于空间和基于人群的2种研究范式。但关于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社会群体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仍然缺乏对空间与行为互动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有效论证,迫切需要从地理空间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时空间行为入手,厘清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论文梳理了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式与测度方法,重点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阐述了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研究的内在逻辑和实证结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试图构建时空间和行为互动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框架,为消除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障碍、建构多尺度社会融合路径、建设更为包容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悦 柴彦威 王冬根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CT凭借网络飞速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了地理、交通、规划学者的关注。本文对国内外ICT对居民时空行为的影响研究进行综述。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分别从时空制约、破碎化、多任务以及ICT活动的可视化与数据管理几个角度,论述了国外ICT对居民时空利用的影响研究。从交通视角出发,分别从ICT与出行及实体活动、远程办公与通勤行为、网上购物与实体购物及购物出行、网上娱乐与休闲娱乐及休闲出行4组关系方面,对国外研究进行综述。对目前国内ICT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的ICT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理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尺度,基于微观个体行为视角的ICT研究极为不足。指出数据搜集是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ICT影响研究的关键,国内学者应对空间与行为视角的ICT研究给予足够的关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汪传雷 胡雅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用户信息的行为日益更新。通过对国内信息行为进行综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深入研究信息行为,有效改善用户和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两类对象的属性,提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绩效,实现信息增值奠定基础。
关键词:
信息行为 用户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对国内城市空间扩展特征与模式、城市空间扩展效益、城市空间扩展机理及城市空间扩展对策与模拟4个层面的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表明,城市空间扩展实质是一个以"人"的需求为主体、自然性和社会性耦合依存的地域表达过程,决定了其扩展进程的地域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等个性与共性并存的特征属性,也就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复杂综合性和个性与共性共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然而,现有研究不仅存在样本单元不全面、类型比较分析欠缺、个案分析较多、共性规律总结不够的不足,而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上存在较大的缺陷,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因此,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后续研究应该强化样本单元的多元化、类比化;加强研究内容的综合化,尤其强调...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研究进展 中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建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学术成果的分析,描绘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网络,为未来的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提出研究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静 刘冠秋 饶婧雯
主观幸福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密切相关。已有大部分文献侧重单一空间尺度的研究,分析社会经济属性和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建成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污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关注居民日常出行属性和活动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探讨长期幸福感与短期幸福感的内在关系。论文对上述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价,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时空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关系,构建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框架,总结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尺度、多维度地理环境要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作用路径,并探讨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动态规律以及微观行为机制,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居民行为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时空行为 地理环境 环境污染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塔娜 申悦 柴彦威
中国城市转型带来了社会群体的异质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成为人本规划的重要目标,需要城市研究更多地关注微观个体的行为差异。随着城市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个体生活选择的增加,生活方式、城市空间与时空行为三者的互动愈加增强,生活方式对个体时空行为决策具有限制作用,导致个体行为差异的扩大并影响个体对空间政策的应对方式,因而需要在行为研究中增加生活方式的视角。本文从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出发,综述了生活方式视角下的时空行为研究在国内外的进展,系统介绍这一研究的2个重要方向,包括生活方式的定量测量和基于生活方式群体的行为模式解读,旨在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姜婷婷 杨佳琪 李倩
[目的/意义]立足于图书情报学,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对信息行为领域的概念进行划分,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信息行为研究人员的概念混用问题,并对信息行为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研究设计/方法]对大量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综述,构建信息行为领域概念空间模型,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结论/发现]将信息行为领域划分为信息搜寻、信息偶遇和信息规避三个子领域,对各子领域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进行了阐释与辨析,以嵌套图的形式展现了搜寻、偶遇、规避三种信息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区分了其所包含的核心概念。在分别综述各子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行为领域的未来作出了展望。[创新/价值]构建了信息行为领域的概念空间模型,对信息行为领域内的诸多概念进行了界定,详细阐述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佳 牛彩澄 朱建成
论文系统综述了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多种视角与分析方法及其发展脉络,认为行为视角下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从行为汇总到行为交互、地方属性到网络联系的转变过程。早期的空间结构研究多通过行为汇总与地方属性的分析,聚焦于区域内空间单元的属性相关性,具体包括社会区、同质区与空间邻域等视角与方法。近期研究则逐步发生了“关系转向”与“网络转向”,更多从行为交互与网络联系出发,分析区域的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包括传统的功能区分析、社群结构分析、核心—边缘结构研究等。通过比较不同分析视角,论文最后提出未来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应加深对行为交互与网络联系的理解,加强对行为空间网络的中观尺度结构分析,在方法应用上需要避免“方法决定论”,并探索适用于多尺度、多要素的多层网络分析视角与方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邹利林 杨俊 胡学东
城市住宅价格时空演变历来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住宅价格在空间、时间分布上具有内在规律性,探索这一规律信息及其影响机制,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房价调控和土地利用政策。本文在总结中国城市住宅价格时空演变动力机制与模式、影响因素以及技术方法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方面仍存在不足,有待深化。研究结论如下:未来中国城市住宅价格时空演变研究应立足于经济转型与制度改革的特殊背景,重视住宅价格时空演变理论框架的构建;加强宏观因素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定量研究以及探索住宅价格低值集聚的内外因素,全面考察各类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强化GIS技术对城市住宅价格时空演变特征信息的挖掘,并探索多维空间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GIS模型,实现对住宅价格时空演变与分布的模拟分析与趋势预测;拓展城市住宅价格时空演变的普及性应用,并将研究成果与城市住宅价格监测成果形成动态互补性应用。
关键词:
城市住宅价格 时空演变 研究进展 中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甫园 王开泳 陈田 李萍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城市生态空间的概念,总结了国内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和局限,指出国外研究在城市生态空间对居民福祉作用与机理,生态空间感知、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空间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影响及其机理,生态空间治理方法与原理,公平理念指引下生态空间格局及其优化等5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空间分析、心理感知与社会调查等多方法的应用。基于国内研究局限,借鉴国外研究进展,提出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雅洁 冯年华 史春云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闲暇时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公众的闲暇意识也逐渐增强,闲暇方式不断改变。城市是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闲暇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闲暇空间的研究正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从其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空间结构与功能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讨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可云 杨孟禹
空间错配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集聚、职住分离、房地产市场歧视等城市空间问题愈发凸显,空间错配理论为政府应对这些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文章从空间错配理论的发展历程、空间错配的产生机制、空间错配的经验分析和治理空间错配的政策措施四个方面对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代表学者的观点,以厘清空间错配问题的研究脉络和最新动态。文章最后指出了空间错配理论对中国大城市问题治理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空间错配 城市问题 城市空间 就业可达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