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79)
2023(5247)
2022(4258)
2021(3976)
2020(3146)
2019(7299)
2018(7032)
2017(13264)
2016(7005)
2015(8044)
2014(7867)
2013(8204)
2012(7673)
2011(7245)
2010(6864)
2009(6088)
2008(5939)
2007(4897)
2006(4466)
2005(4002)
作者
(19635)
(16479)
(16448)
(15609)
(10423)
(7923)
(7261)
(6450)
(6290)
(5817)
(5642)
(5635)
(5384)
(5258)
(5151)
(5129)
(5032)
(5015)
(4678)
(4536)
(4154)
(3963)
(3866)
(3756)
(3743)
(3709)
(3456)
(3425)
(3402)
(3335)
学科
(36436)
经济(36413)
管理(18679)
方法(16389)
数学(14157)
数学方法(14116)
(12958)
中国(11934)
环境(11580)
(9125)
贸易(9120)
(9016)
(8785)
企业(8785)
(8176)
(6906)
业经(5961)
(5875)
(5774)
(5758)
关系(5751)
农业(5523)
(5403)
(5319)
资源(5161)
(5067)
(5005)
银行(5002)
(4901)
(4720)
机构
大学(105982)
学院(104876)
(54193)
经济(53593)
研究(42747)
管理(38722)
中国(33774)
理学(33120)
理学院(32723)
管理学(32391)
管理学院(32191)
科学(23776)
(23187)
(21892)
(20757)
研究所(19144)
经济学(18607)
财经(18119)
中心(17944)
(16809)
经济学院(16786)
北京(15666)
(15427)
(14709)
师范(14603)
(13960)
科学院(13822)
财经大学(13627)
(12894)
研究中心(12701)
基金
项目(70972)
科学(57446)
基金(55689)
研究(51590)
(49318)
国家(49045)
科学基金(41564)
社会(36694)
社会科(35103)
社会科学(35098)
基金项目(29261)
自然(25340)
自然科(24716)
自然科学(24710)
自然科学基金(24310)
资助(23758)
(23751)
教育(22017)
(21209)
中国(18213)
(17381)
编号(17299)
(17125)
国家社会(17067)
重点(16278)
教育部(15105)
发展(14328)
人文(14293)
(14144)
(14046)
期刊
(56691)
经济(56691)
研究(32285)
中国(18253)
科学(16160)
(14809)
学报(13946)
管理(13271)
(12429)
大学(10939)
学学(10417)
经济研究(10151)
农业(9352)
财经(8973)
(8950)
(8299)
金融(8299)
世界(8293)
国际(8101)
(7958)
问题(7901)
(7458)
业经(7124)
(6552)
旅游(6552)
(6552)
技术(6504)
资源(6496)
(6163)
统计(5342)
共检索到154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袁宇杰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法核算了中国旅游间接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结果发现:与煤炭类能源、二次能源比较,石油与天然气类能源受旅游消费间接诱发的影响更明显;2007年,中国旅游间接碳排放为44.41MtC,占终端能源间接消耗碳排放总量的2.93%,其市场构成是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分别占50.05%、20.63%与29.32%,其部门构成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讯业占44.72%,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占34.55%,其他服务业占20.73%;城镇居民国内旅游间接碳排放的最大碳源是电力,并且其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荣培君  杨群涛  秦耀辰  李旭  张天宁  张帅帅  
碳排放安全评价和预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根据1996-2012年统计数据,基于压力—响应模型,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层面构建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安全的时空分异,并运用GM(1,1)方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2年,中国碳排放安全综合指数在临界安全区间内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压力系统指数与综合指数变化态势趋于一致,响应系统指数表现为上升趋势;多数省区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亚安全状态省区逐渐消失,安全等级差的省区出现南移现象;大部分省区压力系统恶化的同时响应系统好转;区域间碳排放安全差距逐渐缩小,高压力低响应的区域大量减少。预测发现,2020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处于临界安全或以下状态,碳排放安全情况不容乐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清蓉  
旅游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落实到旅游企业、旅游者的推广与实践方能实现。旅游线路一直是旅游市场的主力产品,然而对其能源消耗及CO2排放的评估却是空白。基于碳排放理论及游客消费特征,提出其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估算模型。以三种海南旅游产品为例,计算并分析各线路的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量。结果表明:各产品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行、食、住、游、购、娱;交通方式、从客源地到目的地距离、产品结构及能源类型是影响其能源消耗及排放量结构的主要因素;旅游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不容忽视;旅游业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广喜  杨灵娟  
利用1995~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细分行业的间接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整体和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影响。实证分析和结论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的短期因果关系;能源消耗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短期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士春  习蓉  何正霞  
运用LMDI加和分解法,从我国整体、不同行业、工业内不同部门的角度探讨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产出效应,对碳排放的整体贡献为148.49%;其次是人口规模效应,整体贡献为9.65%;最后是能源结构效应,整体贡献为1.36%;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的整体贡献为-53.43%;产业结构效应有抑制作用,整体贡献为-6.07%,潜力没有显现出来;从不同产业的角度研究发现,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整体上"低碳"发展状态较好,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低碳"发展状态不佳;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工业,通过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常征  潘克西  
LEAP平台是分析经济与能源环境复杂系统的理想工具。构建LEAP-Shanghai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基准情景、减排情景、强化减排情景三个综合情景及产业结构优化、终端能效提高等八个子情景,模拟上海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趋势,并分析各自的情景贡献率。结果显示,基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中短期内上海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增长态势难以逆转,但2040年前后可能出现峰值,早于全国。长期节能碳减排的关键在于合理控制经济发展增速,并依靠其他多种手段共同实现。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涛  赵天燕  
在深入分析相关文献以及考察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测度,并根据有关历史数据以及预测的资料,就我国能源消耗过程中碳排放趋势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均C和CO2排放量均呈现弱"N"型变化趋势;政府与企业在环境治理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其没能有效解决由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增加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量之间的关系向着倒"U"趋势转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立国  
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在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实施中居于重要地位。文章以我国物流业为研究对象,从现有涉及到物流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文献挖掘有效信息,梳理我国物流业节能减排文献研究的历史脉络,从物流业能源消耗、物流业能源效率、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物流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以及物流业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五个视角对现有的物流业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指出了现有文献的研究不足和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文章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理论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承财  穆松林  
旅游道路是影响旅游目的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作为案例区,运用生命周期理论与物质流理论,构建旅游道路间接能耗与碳排放测度模型,运用自下而上法测度与分析1979~2010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道路间接能耗与碳排放。结果表明:(1)我国不同等级公路的每功能单位年均间接能耗与碳排放量呈现明显等级差异,高速公路八车道最高(5751.04 GJ与693 t),五级公路最低(38.34 GJ与4.62 t)。(2)武陵源旅游道路在1979~1989年间旅游道路间接消耗各类能源与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年均增长率最高,分别均高于18.5%与18.63%,此后逐年下降,2005~2...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柴士改  
目前中国单独针对公共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基本处于起步甚至是空白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全面、连续的公共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基础能耗数据。因此,如何有效、连续地对公共部门能源消耗进行核算,无疑是解决公共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的关键性问题。鉴于此,根据指标替代、"自上而下"与总量控制等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实现公共部门与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的衔接,构建公共部门能源消耗的核算方法,以达到对公共部门能源消耗快速、准确核算的目标。这不仅可为中国公共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制定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便于其自主性节能减排工作顺利进行,而且更有利于政府在国家气候谈判会议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游和远  吴次芳  
碳排放效率可以弥补碳排放总量等指标对碳排放作为成本对期望产出作用考虑不足的弱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为基础,基于投入导向的CCR与BCC模型测算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总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研究结果表明:30个省份中仅内蒙古、福建、广西、青海土地利用碳排放总效率有效;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效率值及其分布与土地利用特征存在联系,规模效率有效地区分布远小于技术有效;规模效率有效省份与规模报酬不变省份存在不一致,改善土地利用碳排放规模效率需要考虑地区规模报酬所处阶段。因此对26个碳排放非DEA有效省份的土地利用从投入与产出进行低碳优化,并给出投入冗余度与产出不足率。最后针对低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玉莹  
在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新趋势的背景下,运用处理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计算出2000-2007年我国30个省区的碳环境技术效率,对能源消耗、二氧化碳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状况进行评价,进而尝试探究碳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区域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差别显著。北京、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海南、江苏等东部地区处于低碳经济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碳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特别是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碳经济特征明显。(2)生活水平和技术进步都会极大促进碳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工业结构重型化、粗放式增长方式及城市化阻碍碳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制度因素尚未对碳环境技术效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俊岭  张新社  
运用Tapio的弹性分析法对2006—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外排量等的脱钩弹性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大都小于粗钢产量增长率,只有2008年例外,可见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大致处在脱钩状态;但是脱钩状态多为弱脱钩,说明钢铁工业总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是粗钢产量的上涨。从废弃物排放来看,中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增长率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小于该年的粗钢产量增长率,但是两者增长率之间的差值较小,虽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明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行业。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之一,尤其是对成品油的消耗,稳居各行业首位,IPCC的评估报告显示,如果保持当前的能源消耗方式,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量到2030年将比现在高出80%。物流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8. 9%,是农业、工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俊岭  张新社  
运用Tapio的弹性分析法对2006—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外排量等的脱钩弹性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大都小于粗钢产量增长率,只有2008年例外,可见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大致处在脱钩状态;但是脱钩状态多为弱脱钩,说明钢铁工业总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是粗钢产量的上涨。从废弃物排放来看,中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增长率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小于该年的粗钢产量增长率,但是两者增长率之间的差值较小,虽处在脱钩状态,实则为弱脱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