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07)
2023(14001)
2022(12216)
2021(11464)
2020(9652)
2019(22469)
2018(21905)
2017(42376)
2016(22880)
2015(25878)
2014(25374)
2013(25479)
2012(23341)
2011(21286)
2010(20914)
2009(19158)
2008(18530)
2007(15808)
2006(13807)
2005(12021)
作者
(66012)
(54893)
(54509)
(51952)
(35048)
(26323)
(24727)
(21516)
(20858)
(19309)
(18958)
(18618)
(17342)
(17202)
(16900)
(16821)
(16346)
(16271)
(15786)
(15557)
(13570)
(13379)
(13178)
(12308)
(12284)
(12135)
(11963)
(11932)
(11004)
(10873)
学科
(97887)
经济(97785)
管理(62049)
(60040)
方法(49186)
(47506)
企业(47506)
数学(43227)
数学方法(42852)
中国(26186)
(25717)
(21757)
业经(20089)
(19574)
(19342)
贸易(19334)
(18806)
地方(17866)
农业(17594)
(15144)
环境(14926)
理论(14651)
(14086)
技术(13934)
(13418)
财务(13357)
财务管理(13333)
(13147)
金融(13146)
(13144)
机构
大学(331810)
学院(328317)
(137836)
经济(135295)
管理(131538)
理学(115201)
理学院(113907)
研究(112972)
管理学(112113)
管理学院(111526)
中国(83742)
(70755)
科学(69788)
(59309)
(56073)
(53707)
研究所(51742)
中心(49950)
业大(49774)
财经(49326)
(45206)
北京(44977)
(44575)
(43643)
师范(43237)
经济学(42737)
农业(42400)
(40664)
经济学院(38799)
财经大学(37042)
基金
项目(230851)
科学(182565)
基金(170762)
研究(166884)
(149700)
国家(148548)
科学基金(127453)
社会(107625)
社会科(102230)
社会科学(102206)
基金项目(90615)
(86995)
自然(82878)
自然科(80985)
自然科学(80966)
自然科学基金(79574)
教育(75815)
(74111)
资助(71502)
编号(65873)
成果(52469)
(52057)
重点(51490)
(49162)
(47380)
国家社会(45400)
课题(44968)
教育部(44743)
科研(44445)
创新(44256)
期刊
(141137)
经济(141137)
研究(95263)
中国(56155)
学报(52712)
科学(49519)
(47657)
管理(45436)
(41292)
大学(39945)
学学(37634)
农业(34069)
教育(32335)
技术(26335)
(24859)
金融(24859)
经济研究(23747)
财经(23610)
业经(21846)
(20205)
问题(18838)
(18338)
图书(16214)
技术经济(16201)
(15981)
理论(15459)
科技(15355)
资源(14925)
世界(14654)
统计(14522)
共检索到463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本文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1~2009年中国省际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生产率指数分解,对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之后又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σ和β收敛性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7%,其中,技术进步创新率为6.7%,技术效率增长5.6%,技术进步是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存在显著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存在显著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永刚  
中国旅游业自1978年以来持续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增长因素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本和劳动力,技术进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本文利用基于产出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09年中国大陆(内地)地区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⑴剔除2003年"非典"疫情的极端影响,在2000-2009年间,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力量;⑵虽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不存在显著差异;⑶东部旅游业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已经进入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阶段;⑷中部地区旅游...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查建平  钱醒豹  赵倩倩  舒皓羽  
为更为有效测算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弥补传统效率测算方法的局限,本文将超效率数据包络构造思路引入到双前沿面下的DEA-Malmquist指数计算之中,构建了基于双前沿面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并补充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约束,构建出更具可信性的基于双前沿面的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分解模型,进而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旅行社、星级酒店与旅游景区三种类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论显示:三类旅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其演化态势与增长的决定因素亦存在较大差异;同类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同区域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可能的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制度供给对旅游细分行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以及三类旅游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演化形成不同的行业特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琳萍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降低旅游能耗对实现我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能源消耗要素,采用Solow余值法对1995—2015年中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各生产要素对旅游业产出的贡献程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性大,中国旅游经济属于要素驱动型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资本的增长要与高生产率匹配才能带动旅游经济的高增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制约性日益突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琳萍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降低旅游能耗对实现我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能源消耗要素,采用Solow余值法对1995—2015年中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各生产要素对旅游业产出的贡献程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性大,中国旅游经济属于要素驱动型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资本的增长要与高生产率匹配才能带动旅游经济的高增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制约性日益突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悦  钟廷勇  安烨  
文章使用2005—2012年全国各省份的旅游业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运用系统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旅游业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8.4%,其中技术进步实现增长10.2%,但是技术效率退化了1.6%,表现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恶化。第二,旅游业产业集聚对各省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较高。第三,旅游业产业集聚对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但是对旅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俐  周向红  崔兆财  
本文在测算2004-2014年各省入境旅游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SFA-Malquist指数模型从产值与增加值比较分析的视角对中国省际入境旅游产业效率进行评价。进一步地,通过配对T检验与相关性分析,探究产值替代增加值对入境旅游效率评价的实证影响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呈技术进步驱动增长模式,但对现有技术利用不足,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入境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呈东、中、西部依次递减分布,东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更高,中、西部地区则具有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产值替代增加值在40%-66%的水平上放大了入境旅游经济规模,不仅显著影响纯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样本均值,而且显著影响规模效率变动的线性分布,产生入境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评估的系统性误差,其背后源于旅游消费结构与旅游产业增加值率的推拉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艳  
本文以我国2007-2016年旅游产业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化水平及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固定效应分析、工具变量法以及系统矩估计四种方法证实了旅游产业集聚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基于系统矩估计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化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宋瑞  
本文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62015年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别对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这三个旅游细分行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旅游业正从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内涵式、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泉各不相同: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分别是促进星级饭店和旅行社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源泉;而旅游景区行业的全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广海  汪立新  
本文采用EG指数方法测度我国旅游业产业集聚水平,采用曼奎斯特指数测度我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发现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呈下降趋势且速度随时间变缓,我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且波动幅度逐渐增大;通过构建模型考察两者关系,发现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对产业集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郭春娜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生产函数,并根据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采用OP模型和收敛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显示: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6%,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仅为-2.14%;在地区差异上,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要低于中西部地区;收敛分析显示,全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既不存在β收敛也不存在σ收敛,但却存在"俱乐部"收敛,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内部各自收敛;同时,本文的分析还显示,资本增长率和研发投入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正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梅辉扬   傅志华   梅霞  
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通过构建全要素碳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6—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方法考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和差异来源,使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检验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地区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并且这种差异呈扩大的趋势;(2)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其贡献率整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下降的趋势;(3)全国及三大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均表现出典型的β收敛特征,全要素碳生产率最高的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全要素碳生产率最低的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4)产业结构、财政支出水平等是影响全要素碳生产率收敛速度的重要因素。本文最后从清晰认识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重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问题、重视绿色低碳协调发展工程的实施路径问题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有助于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能  
本文用基于非参数的M almqu ist指数方法,研究了1985~2003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构成的时序成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期间中国制造业TFP年均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效率变化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分别采用横截面以及时间序列方法对中国地区之间制造业TFP的差异也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东、中和西部地区制造业TFP以及技术进步增长率差距呈发散趋势,地区TFP差距持续扩大很大部分可以由地区技术进步程度的差异解释。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静  刘志迎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均产出收敛或发散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劳均资本积累的产出效应逐步降低,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逐步上升,生产率的突出作用已经超过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劳均产出增长中的首要力量,成为决定地区收入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海媛  孙焱林  陈祖海  
文章选取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考虑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的中国各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变化。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平均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其中从2005年开始,上涨速度加快;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型分布,北京增长最快,而湖北是能源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省际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