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11)
2023(13712)
2022(11881)
2021(11254)
2020(9376)
2019(21590)
2018(21151)
2017(40750)
2016(22001)
2015(24823)
2014(24774)
2013(24744)
2012(22791)
2011(20614)
2010(20305)
2009(18478)
2008(18002)
2007(15397)
2006(13398)
2005(11705)
作者
(63050)
(52259)
(51930)
(49566)
(33311)
(24980)
(23657)
(20619)
(19768)
(18454)
(17983)
(17691)
(16536)
(16489)
(16077)
(15980)
(15655)
(15420)
(14938)
(14876)
(12920)
(12862)
(12516)
(11831)
(11678)
(11563)
(11454)
(11376)
(10383)
(10371)
学科
(97433)
经济(97340)
管理(58079)
(54909)
(45029)
企业(45029)
方法(43730)
数学(36893)
数学方法(36564)
中国(26378)
(24321)
地方(22146)
业经(21604)
(19584)
(18822)
(17902)
贸易(17894)
(17400)
农业(16347)
(15507)
理论(15196)
环境(14902)
(14825)
技术(13949)
产业(13683)
地方经济(12592)
(12446)
银行(12411)
(12333)
金融(12330)
机构
大学(316192)
学院(314335)
(130524)
经济(128027)
管理(125334)
研究(110327)
理学(109182)
理学院(107898)
管理学(106223)
管理学院(105651)
中国(80761)
科学(68508)
(68282)
(54699)
(54687)
研究所(50456)
中心(48332)
(47428)
财经(45198)
业大(45131)
(43789)
北京(43677)
师范(43437)
(43250)
(41290)
(40241)
经济学(39831)
农业(37211)
经济学院(36029)
师范大学(35592)
基金
项目(220686)
科学(174773)
研究(162258)
基金(161635)
(140993)
国家(139889)
科学基金(119891)
社会(103936)
社会科(98607)
社会科学(98585)
基金项目(86371)
(84061)
自然(76932)
自然科(75105)
自然科学(75089)
自然科学基金(73762)
教育(72759)
(71475)
资助(66438)
编号(64893)
成果(52159)
重点(49567)
(49149)
(48837)
(45665)
课题(44644)
国家社会(43253)
创新(42628)
教育部(42100)
科研(41837)
期刊
(139347)
经济(139347)
研究(92337)
中国(55014)
学报(48309)
科学(47164)
管理(44579)
(42898)
(37602)
大学(36475)
学学(34245)
教育(33274)
农业(30884)
技术(25306)
经济研究(22904)
(22633)
金融(22633)
业经(22420)
财经(21420)
问题(18589)
(18506)
(16713)
图书(16695)
科技(15525)
资源(15385)
技术经济(15081)
(14997)
理论(14464)
世界(14043)
现代(13723)
共检索到448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秦晓楠   王悦   韩苗苗  
为辨析不同类型的文旅产业交互响应机理,提升产业融合的政策效率,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PVAR模型探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交互关系的区域差异,并引入控制变量解析差异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交互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交互关系,但不同区域交互响应结果有所差异,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1)东部地区文旅产业呈现较为良好的短期互动,但产业内驱相对饱和,缺乏长效机制促进文旅融合,亟待突破产业壁垒,创新产业融合路径;(2)中部地区文旅产业交互失衡,更多表现为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但文化产业自身驱动力较弱,受外部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影响较大,需增强旅游产业价值让渡,促进文旅产业资源整合与价值互换;(3)西部地区文旅产业互动失调,其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及财政投资,有待深入挖掘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独立到融合质的飞跃。因此,我国应针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文旅产业交互响应模式的差异,适应性地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融合策略的适用性与落地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尹建军  
探索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对于协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整体提升较为缓慢,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异格局。全国旅游产业效率差异与四大区域间旅游产业效率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的交叉重叠对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并具有显著的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下旅游产业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纳入空间因素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尹建军  
探索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对于协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整体提升较为缓慢,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异格局。全国旅游产业效率差异与四大区域间旅游产业效率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的交叉重叠对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并具有显著的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下旅游产业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纳入空间因素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琰飞  朱海英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以我国31个省级单位的1999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了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长期耦合关系显著,但是短期耦合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支持作用明显,但是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不明显;中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作用不显著,而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明显;不同地区要根据其实际,采取适当的措施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翠蓉  张广海  
为揭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文章运用2004—2015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统计数据,建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法,以不同视角对二者的交互动态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组变量的脉冲响应均为正,说明两者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从方差分解结果来看,旅游业对文化产业变化的贡献率短期较高,之后逐步递减;在旅游业波动中,文化产业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并随时间推移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勇  
本文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中国旅游产业聚集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已经呈现出较强的聚集性,进一步,本文采用有关指标考察了1999~2006年间中国旅游产业聚集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的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和旅游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为我国旅游产业聚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的论断提供了稳健的证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亚光  
围绕旅游经济发展效率,采用随机前沿法(SFA)对2005—2014年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地区除外)的旅游经济效率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综合Kumbhakar和Lovell(2000)的效率增长解构法,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进行解构研究。研究表明,我国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明显的"东强西弱"区域异质性特征。技术进步率以及规模效率是制约我国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短板;技术进步率与配置效率的低下是阻碍西部地区旅游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提高生产前沿技术水平、优化产业规模结构将是推动我国中部地区旅游产业向效率转型的关键要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常锋  孙慧  何伦志  
文章以2007年全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根据投入产出方法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列昂惕夫(Leontief)逆阵来识别我国旅游业的"后向关联"产业;根据产品分配系数和戈什(Ghosh)逆阵来识别其"前向关联"产业;并确定我国旅游产业链。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链并非呈"链状"结构,而是表现出"网状"结构,鉴于此,文章提出构建中国"旅游产业网"的发展思路,并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朝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相应地,旅游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根据文旅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产业产值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比为11.05%。随着人们精神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对旅游产品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传统旅游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在下降。与传统旅游模式不同,文化旅游能让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人文风光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玉玲  张捷  马金海  孙景荣  
危机事件给入境旅游业带来负面影响,准确分析各种危机事件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时间序列法和变异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灾害高发期或者灾害发生年,特定时段入境旅游流占区域全年比例往往低于同期全国相应水平,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引起交通中断的灾害对区域入境旅游流影响较严重。我国东部地区入境旅游业对危机事件反应较为缓和,抗御危机事件能力较强且恢复速度快;西北部干旱地区以及西藏、海南入境旅游业对危机事件反应较为敏感,抗御危机事件能力较弱且恢复速度慢。北京、上海入境旅游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易受危机事件干扰。政治与疾病事件对入境旅游业与国内旅游业均造成严重打击,同时多种危机事件叠加也会对入境旅游业造成较大影响,与国内旅游业相比入境旅游业对危机事件反应更为敏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翁钢民  李凌雁  
在探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市区2005—2013年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均衡,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偏低;两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且空间集聚程度呈逐年递增趋势;东西部融合程度差距较大,东南沿海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较快、新兴业态丰富,为"高—高"关联区域,形成带动全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溢出效应明显;中部地区旅游与文化资源丰富,是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西部地区则重在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寻找创新发展点,打破"低—低"集聚僵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晓云  
从生产要素视角,以旅游业要素投入、旅游收入等为测量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DEA相对效率等量度法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以1993—2009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结论表明:①产业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区域差异逐渐减小;②当前区域差异处于良性水平;③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区域差距突出;④政策推动对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效果明显;⑤提高产业效率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尝试性给出了解决区域差异的对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徐菲菲   剌利青   严星雨   韩磊   何云梦   钟雪晴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系统梳理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对我们理解相关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图谱分析法,总结了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并从文旅融合相关概念、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文旅融合动力机制、文旅融合成效评估、文旅融合影响效应6个主题梳理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文旅新业态的内容和形式、数字化技术与文旅融合、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促机制等新兴话题逐渐走入研究者们的研究视野;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计量经济学模型、大数据分析等多元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理论建构开始受到重视,产业融合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生态系统学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共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理论被应用于文旅融合研究。最后,文章指出,未来该领域研究仍需结合多学科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重点关注两产业融合的基础理论体系、文旅融合综合成效评估、文旅融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科技赋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等关键问题,不断细化和深化研究内容和创新研究主题、视角和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淋杰  李翠林  车国庆  
文章在"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了中国31个省份的旅游业内外循环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技术综合分析了省份间旅游业内外循环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分布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国旅游内外循环效率呈现趋同态势,内外循环效率整体上东部高、西北低;时间维度上区域旅游内外循环效率均表现出较差的流动性,难以实现短期的跨阶段发展;空间维度上内外循环效率均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区域间外循环差距更为显著,组间差距是造成不均衡状态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