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6)
2023(9434)
2022(7855)
2021(7231)
2020(6022)
2019(13540)
2018(12671)
2017(24411)
2016(12363)
2015(13986)
2014(13632)
2013(13830)
2012(12868)
2011(11746)
2010(11742)
2009(11441)
2008(10314)
2007(8800)
2006(8065)
2005(7467)
作者
(34835)
(28959)
(28777)
(27543)
(18361)
(13798)
(12988)
(11106)
(10925)
(10132)
(10012)
(9892)
(9304)
(9234)
(9162)
(9102)
(8477)
(8451)
(8247)
(7797)
(7323)
(6961)
(6721)
(6641)
(6565)
(6510)
(6220)
(6035)
(5817)
(5793)
学科
(62940)
经济(62895)
(31374)
管理(29485)
(25727)
金融(25727)
中国(25097)
方法(24911)
(24735)
企业(24735)
(23151)
银行(23147)
(22615)
数学(21408)
数学方法(21248)
地方(16447)
(15614)
业经(14934)
(13707)
(13245)
贸易(13231)
(12966)
(12639)
产业(11879)
中国金融(11229)
农业(10978)
(9115)
环境(9003)
(8851)
(8583)
机构
学院(180010)
大学(178559)
(88173)
经济(86808)
研究(67834)
管理(66984)
中国(59341)
理学(57108)
理学院(56441)
管理学(55696)
管理学院(55363)
(37861)
(37825)
科学(37642)
(32730)
中心(31925)
财经(30596)
研究所(29949)
经济学(29933)
(27997)
经济学院(27105)
(24935)
(24819)
北京(24645)
(24200)
(23827)
师范(23622)
财经大学(23002)
(21225)
业大(21029)
基金
项目(120024)
科学(96649)
基金(90481)
研究(89104)
(78596)
国家(78060)
科学基金(67270)
社会(61412)
社会科(58800)
社会科学(58789)
基金项目(47706)
(44726)
自然(40403)
自然科(39487)
自然科学(39479)
自然科学基金(38830)
教育(38128)
资助(37690)
(37571)
编号(32566)
(29203)
重点(27573)
(27272)
国家社会(27254)
(25749)
中国(25398)
成果(25302)
发展(24556)
创新(24278)
(24213)
期刊
(94808)
经济(94808)
研究(56801)
中国(34614)
(31921)
金融(31921)
(26182)
管理(25165)
科学(24832)
(23161)
学报(22524)
大学(17796)
学学(17008)
经济研究(16571)
农业(15742)
财经(15393)
业经(14119)
技术(13712)
(13610)
问题(12869)
(12225)
教育(11495)
国际(11468)
世界(11069)
(9406)
技术经济(9004)
统计(8978)
资源(8964)
(8903)
(8161)
共检索到277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传松  
产业融合是实施全域旅游的主要抓手和构建现代旅游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基于熵权法、灰色关联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本文构建了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中国31个省区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①2002~2016年各省区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度逐渐加深,但产业间差异性明显。与第一产业融合由中度融合过渡到中高度融合阶段;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一直保持在中度融合阶段;与第三产业融合由中度融合过渡到高度融合阶段。②各省区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在全局空间呈现正自相关特征,但自相关特征各有不同。旅游产业与第一、三产业融合空间集聚特征凸显,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加深;与第二产业融合空间分布持续保持集聚状态,集聚程度没有显著变化。③各省区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在局部空间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与第一产业融合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值区域空间分布呈现以环渤海为中心,向南向北波动变化;与第二产业融合呈现由华北、华东向西部、西南地区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与第三产业融合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但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HH集聚区出现暂时性离散发展的态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凌江  夏杰长  
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对于"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和政策选择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体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庄伟光   赵苑妤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旅游相对优先度模型,基于2015—2021年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外31省(区、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测算,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过2/3的省(区、市)实现数值提升和等级跨越,空间上呈现从原来的“北高南低”转变为“南高北低”的对调性改变格局,凸显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相对发展优先度同样呈现南北格局,相对而言北方地区两者的同步性更强。总体上看,我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不断筑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保障能力不断夯实,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深度融合发展呈现新气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文静   王昌森   张震  
文章从“内在逻辑”和“外部动力”两个维度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模型,利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二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动态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梯级分化分布格局;从时空演变来看,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且初步实现了高级耦合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升西降、南高北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类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两大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任娟娟  程钧谟  
文章以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战略区为对象,基于DPSR模型构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综合评估2010—2019年黄河三角洲19个县区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层次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冷热点分析挖掘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黄河三角洲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大致经历了直线式上升、平稳式增长、滑坡式递减三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形成了以广饶县、乐陵市为主的高水平产业融合辐射区,以及以滨州市为核心的低水平集聚区;县区之间的差异化水平加剧,其演化过程不仅存在两极分化甚至微弱的多极分化现象,而且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以2015年为分水岭,空间集聚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由东部热点县区向西部冷点县区漫延是冷热点变化的重要趋势,其中有10个县区向相对较高层次的冷热点区域跃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耿松涛  彭建  
旅游产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的产业,其融合发展既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新形势下的大势所趋。作为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新兴业态,旅游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已逐渐成为企业成长、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着力点。立足于产业融合这个大背景,在对旅游装备制造业相关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和机理进行了阐述,并研究分析了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其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锋  陈太政  辛欣  
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来源,而目前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演化方面,却忽略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力量。文章以演化的视角,结合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以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研发经费融合和研发人员融合等指标为旅游产业融合创新系统度量指标,以技术结构、需求结构、就业结构、产值结构和规模结构等为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度量指标,运用协同动力模型,以西安为例对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①旅游产业融合创新程度是旅游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序参量;②旅游产业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宋红娟  
产业融合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途径,但这种现象在中国旅游业中是否持续稳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抓取大量的旅游产业融合的非结构化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对新闻报道的关键词进行了共现分析,并使用归一化点互信息指数(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 PMI)作为测量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指标,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融合现象,重点关注其趋势和模式。结果发现:第一,中国旅游产业融合整体上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第二,旅游产业与服务型产业呈现叠加的融合关系(线性),而旅游产业与非服务型产业呈现产业重组的融合关系(非线性);第三,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是异质的,其中旅游和体育、健康、生态、工业等产业呈现了演化融合趋势,而旅游和乡村、节庆和婚庆等产业呈现平稳融合趋势。这些发现表明,旅游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产业的融合模式模糊边界逐渐扩大。另外,本研究为预测中国产业融合的未来方向提供了一种方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翁钢民  李凌雁  
在探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市区2005—2013年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均衡,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偏低;两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且空间集聚程度呈逐年递增趋势;东西部融合程度差距较大,东南沿海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较快、新兴业态丰富,为"高—高"关联区域,形成带动全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溢出效应明显;中部地区旅游与文化资源丰富,是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西部地区则重在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寻找创新发展点,打破"低—低"集聚僵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耿松涛  王冉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对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特征事实、区域差异与来源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各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全国省际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省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且大多数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状态,沿海地区部分省份处于高水平集聚状态,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母涛  
旅游与其他产业间存在着诸多联系。本文以四川为例,对旅游资源开发如何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关联进行了分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肖建勇  郑向敏  
通过回顾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文献,本文重新思考了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具体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形成的机理与效应,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在于消费需求升级,而模块化对传统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的分解与横向整合是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旅游产业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新产业属性和新业态的复杂性产业网络,同时还引起旅游产业边界的扩大、无边界企业的形成、垄断范式的确立和企业生存法则的改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树民  
旅游产业融合指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之间在共生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终创立一种新型的业态和一种新的共生产品,并且这种新业态和新型的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能够迅速成长为一种新的行业。旅游产业协整,指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在共生发展中通过互补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在发展中不同产业仍保持着清晰的产业边界,双方之间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化的新业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雨婧  唐健雄  
文章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结合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2008—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合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2008—2018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但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较缓慢,各维度指数水平及变化形态均存在差异,东、中、西三大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递减,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为主力,以湖南、安徽等为辅助,其他地区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区域存在较弱的正向集聚性,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重心位于河南,呈“东北-西南”分布形态,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辉  张康洁  张怀英  刘兆阳  
以我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5、2010和2015年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地区也符合此整体趋势;相比之下,在我国一二三产业中,工业的发展水平最高,农业次之,第三产业最低。(2)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处于拮抗期且耦合协调度不高,但其大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处于勉强协调类型的省份数量由原来的北京、天津、上海3个省份增加至9个省份。(3)就空间角度而言,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呈"东高—西低"格局,即东部沿海省份和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耦合协调度较高,中部省份次之,而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处于濒临失调状态。(4)从空间关联性来看,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并且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HH型主要集聚在东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