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00)
2023(14800)
2022(12137)
2021(11281)
2020(9632)
2019(21885)
2018(21338)
2017(40662)
2016(21434)
2015(23931)
2014(23292)
2013(23156)
2012(20873)
2011(18459)
2010(18133)
2009(16562)
2008(16215)
2007(14024)
2006(12057)
2005(10692)
作者
(59665)
(50050)
(49836)
(47034)
(31696)
(23721)
(22483)
(19502)
(18856)
(17586)
(17047)
(16971)
(15715)
(15675)
(15278)
(15239)
(15032)
(14613)
(14538)
(14276)
(12110)
(12104)
(11956)
(11445)
(11234)
(11103)
(10913)
(10809)
(9939)
(9821)
学科
(97886)
经济(97793)
(87371)
(77826)
企业(77826)
管理(74293)
方法(47884)
数学(38574)
数学方法(38181)
(30073)
业经(29785)
(27845)
中国(24288)
农业(21619)
技术(21467)
(20629)
财务(20590)
财务管理(20568)
企业财务(19494)
(19148)
贸易(19139)
(18751)
(16534)
(16483)
理论(16482)
(16373)
环境(15545)
(15394)
地方(14035)
(13775)
机构
学院(309967)
大学(304299)
(137365)
经济(135297)
管理(128417)
理学(111678)
理学院(110626)
管理学(109087)
管理学院(108493)
研究(98568)
中国(77671)
(62834)
(59362)
科学(58222)
(50929)
财经(48839)
(47372)
中心(45581)
(44797)
业大(44758)
(43972)
研究所(43277)
经济学(42342)
农业(40099)
北京(38934)
经济学院(38408)
(36546)
财经大学(36392)
师范(36177)
商学(35555)
基金
项目(212538)
科学(171389)
基金(159803)
研究(154645)
(138895)
国家(137752)
科学基金(121159)
社会(103334)
社会科(98403)
社会科学(98380)
基金项目(85027)
(81783)
自然(78126)
自然科(76438)
自然科学(76422)
自然科学基金(75167)
教育(69968)
(67925)
资助(64967)
编号(59375)
(47946)
(47421)
重点(47224)
(46426)
国家社会(44491)
成果(44440)
创新(43699)
(43198)
教育部(41711)
人文(41131)
期刊
(145320)
经济(145320)
研究(84431)
中国(52890)
管理(50426)
(47549)
(46579)
科学(44530)
学报(42533)
大学(33931)
农业(33038)
学学(32598)
技术(30621)
业经(25128)
财经(24225)
(23901)
金融(23901)
经济研究(23569)
教育(22633)
(21069)
(20420)
问题(19301)
技术经济(18784)
(16390)
世界(15998)
科技(14844)
统计(14809)
现代(14383)
(14213)
商业(14211)
共检索到441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凯  肖燕  李志苗  刘浩龙  
本文基于"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3~2012年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LMDI分解技术辨识与分解4个时段(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中影响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对CO_2排放量的贡献值。结果显示:20年来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其中旅游交通是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的核心部门,年平均比重分别为88.51%和77.42%,旅游住宿次之,旅游活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勇  郭菊娥  孟磊  
我国正处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刺激经济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观测期,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对1997-2004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CO2排放量变动进行了7因素的分解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CO2排放上升的主要驱动力,能源节约是驱动我国CO2排放下降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特别,国内最终需求、出口成长以及出口结构变动均推动CO2排放上升,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动以及能源替代表现出了对CO2排放的抑制影响等。同时,在我国经济"三步走"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能源节约设计了CO2排放的3类情景,给出了未来CO2排放的态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亚东  张永红  丁涛  蔡靖雍  
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效地抑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计算了中国1980-2010年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分析研究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特征,探讨影响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规模效应是影响中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CO2的减排效果远远高于降低第一、三产业,结构因素的减排效果要高于效率因素;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因素(富裕度)是民生部门CO...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O2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O2排放量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O2排放量的增长。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贺腊梅  李志勇  查建平  
旅游业碳排放是人为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来源之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制定节能减排的对象之一。本文首先测度出湖北省2007~2011年旅游业CO_2排放量,然后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旅游业CO_2排放分解模型,将旅游业CO_2排放分解为环境技术效率变化、环境技术进步、资源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效应四部分。通过实证得出:2007~2011年,湖北省旅游业CO_2排放量从253.103万吨增长到676.747万吨,武汉市是湖北省旅游业CO_2排放量的主要城市,旅游业CO_2排放增速在2010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普  田密  
旅游业利用能源,并由此产生CO2排放是旅游业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海洋旅游资源,旅游业对海口市的经济的贡献较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动态来看,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能耗与排放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呈明显的增势。海口市旅游业能源消耗及CO2排放关乎海南生态之岛、绿色之岛、和谐之岛建设的大计。由于国情及旅游业发展实际等因素,国内现有的旅游业能耗与排放的测算中涉及的各种交通工具、酒店及旅游活动的单位能耗与排放强度等核心参数几乎都使用的是国外5年甚至10年前的经验数据。本文采用自下而上法,结合大量的实地调研,采用符合我国及海口市实际的能耗与排放强度关键参数,较为准确地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袁鹏  程施  刘海洋  
本文采用结构分解法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相结合的新分解方法,将我国CO2排放的增长分解为能源效率效应、能源替代效应、技术效应、国内最终需求效应、出口效应、进口效应6项,并重点考察了出口效应、进口效应以及两者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5年期间,我国CO2排放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是由国内需求所推动,而非国际贸易效应。出口起到了较大的增排效应,而进口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两者相抵后的综合效应较小,但2002年以后国际贸易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开始显著增强。其他因素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而能源替代从减排效应转为增排效应,技术效应具有持续增强的增排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或者地区结构的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碳减排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短时间内,在产业内部推进产业内升级,特别是工艺创新和工艺升级等是提高能源利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武元  姚烺亭  
首先对中国1994—2017年不同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各行业CO_2排放的变化量分解为5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促进各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耗强度则是抑制行业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能耗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对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对各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比较有限。最后,分别就各行业的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武元  姚烺亭  
首先对中国1994—2017年不同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CO_2排放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各行业CO_2排放的变化量分解为5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是促进各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耗强度则是抑制行业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能耗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对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不同。总体而言,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对各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比较有限。最后,分别就各行业的碳减排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张云  黄敏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定量分析了我国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促进我国CO2排放增长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而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效率效应。从最终需求角度看,资本投资和城市居民消费增加是CO2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部门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旅客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是CO2排放增长的三大部门。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贵景  常克亮  陈慧琴  施智杰  
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计算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的CO_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2001—2016年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生产侧和消费侧九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认为发电量效应、碳强度效应、人均GDP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京津冀地区电力工业CO_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用电效率效应是主要抑制因素;发电量效应、化石能源转换效率和人均GDP是造成三地电力工业CO_2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焦庚英  郑育桃  叶清  
旅游业作为一种低碳经济体,在节能减排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本文分析了江西省的旅游业能耗和CO2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表达。结果表明,江西省2001~2010年间,旅游业总能耗和CO2排放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江西北部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南部,中部最小,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江西省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活动占旅游能耗和碳排放总量的比例依次减少,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业的能耗及碳排放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旅游活动则相反;旅游业能耗和碳排放较多、增加较快的地区均位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据此提出旅游低碳化发展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云  杨来科  
文章在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改进投入产出模型,消除中间投入中进口产品国外CO2排放的影响,计算国内直接碳排放强度矩阵;然后根据现有投入产出表,测算并比较1987年、1997年和2007年中国工业部门出口贸易的国内CO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并利用两极分解法对1987~1997年和1997~2007年两个跨期中国工业部门出口贸易的国内CO2排放情况进行结构分解,对比分析效率效应、生产结构效应、出口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对CO2排放的影响;最后立足于行业部门碳排放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