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66)
2023(16741)
2022(14192)
2021(13179)
2020(11094)
2019(25398)
2018(24830)
2017(48003)
2016(25917)
2015(29132)
2014(28730)
2013(28874)
2012(26562)
2011(23879)
2010(23630)
2009(21958)
2008(21763)
2007(19078)
2006(16836)
2005(14996)
作者
(73880)
(61340)
(61038)
(58057)
(39299)
(29134)
(27681)
(23999)
(23232)
(21913)
(21045)
(20879)
(19549)
(19278)
(18848)
(18690)
(18306)
(17969)
(17673)
(17606)
(15122)
(15104)
(14748)
(13908)
(13689)
(13610)
(13572)
(13510)
(12170)
(12148)
学科
(114883)
经济(114756)
(94787)
管理(87525)
(83893)
企业(83893)
方法(54412)
数学(44044)
数学方法(43686)
(33241)
(32732)
业经(32364)
中国(29354)
农业(23342)
(23338)
财务(23278)
财务管理(23246)
企业财务(22054)
(21468)
贸易(21458)
(20862)
(20605)
(20586)
(20478)
技术(20294)
理论(19857)
地方(19706)
环境(19609)
(18798)
(17122)
机构
学院(376600)
大学(374203)
(159009)
经济(156115)
管理(154265)
理学(133338)
理学院(131983)
管理学(130178)
管理学院(129493)
研究(122836)
中国(95512)
(79535)
科学(73728)
(72483)
(60335)
财经(58842)
(58569)
中心(55057)
研究所(54839)
(53772)
(53654)
业大(53348)
北京(50459)
经济学(48258)
(47013)
师范(46631)
农业(45875)
(44579)
经济学院(43777)
财经大学(43654)
基金
项目(253418)
科学(201385)
研究(188003)
基金(186560)
(161110)
国家(159765)
科学基金(138991)
社会(121174)
社会科(115051)
社会科学(115023)
基金项目(99035)
(97213)
自然(88972)
自然科(86906)
自然科学(86888)
自然科学基金(85403)
教育(84531)
(81094)
资助(77040)
编号(75521)
成果(60012)
(56671)
重点(55806)
(54256)
(54167)
课题(50957)
国家社会(50521)
创新(50011)
教育部(49098)
人文(48490)
期刊
(173272)
经济(173272)
研究(110525)
中国(65711)
管理(58489)
(56561)
(53523)
学报(53388)
科学(52347)
大学(41175)
学学(38964)
农业(37612)
教育(35001)
技术(32539)
(31879)
金融(31879)
业经(29515)
财经(28864)
经济研究(27897)
(24787)
问题(22629)
(21975)
技术经济(20247)
(18540)
现代(17667)
世界(17451)
理论(17362)
商业(17347)
科技(17235)
图书(16943)
共检索到547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永德  石晟屹  李世宏  罗芬  罗伟亮  
按照旅游业"碳减排"的"测定-减排-补偿"三步走的逻辑主线,旅游业碳排放的计量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本文以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旅游卫星账户、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等经济与环境计量技术,构建"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并实证计量了200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研究发现,200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为169.78×106t,占中国所有产业碳排放总量的2.71%,占中国碳排放总量(包含生活消费碳排放)的2.44%。其中,旅游业直接碳排放为73.56×106t,分别为交通50.14×106t,游览1.33×106t,住宿4.19×1...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玲玲  
从多尺度视角把握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中国旅游产业响应“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全域、区域、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下而上”法、泰尔指数法和ESDA分析法,测度旅游碳排放及强度,并剖析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我国旅游碳排放量由3 714.06万吨增加至19 396.00万吨,东部地区增量最大;旅游碳排放强度由0.47吨/万元降至0.09吨/万元,中部地区降幅最大。高碳排放类型的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和宁夏的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须改善。(2)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以区域内部差异为主,但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2000—2013年,全局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HH集聚和多数省份的LL集聚,2014年起局部空间集聚,以从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扩散性LL聚集为特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玲玲  
从多尺度视角把握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中国旅游产业响应“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全域、区域、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下而上”法、泰尔指数法和ESDA分析法,测度旅游碳排放及强度,并剖析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我国旅游碳排放量由3 714.06万吨增加至19 396.00万吨,东部地区增量最大;旅游碳排放强度由0.47吨/万元降至0.09吨/万元,中部地区降幅最大。高碳排放类型的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和宁夏的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须改善。(2)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以区域内部差异为主,但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2000—2013年,全局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HH集聚和多数省份的LL集聚,2014年起局部空间集聚,以从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扩散性LL聚集为特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振环  冯学钢  王亚玲  
文章以中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自下而上"法对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审视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处于不断波动之中,且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差异明显。从时序演变格局来看,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演变态势较为平稳,主要处于扩张性连接状态,脱钩效应欠佳。从空间演变格局来看,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空间集聚度较低,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杰长  徐金海  
本文选取1990—2013年反映中国旅游业与农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研究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农业、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业增加值每增长1%,国内旅游收入约增长0.35%;入境旅游收入每增长1%,国内旅游收入约增长0.58%;中国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是互为促进的;国内旅游业的波动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波动和农业波动的影响,农业波动主要源于自身波动的影响,而与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波动的无较大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永刚  
中国旅游业自1978年以来持续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增长因素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本和劳动力,技术进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本文利用基于产出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09年中国大陆(内地)地区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⑴剔除2003年"非典"疫情的极端影响,在2000-2009年间,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力量;⑵虽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不存在显著差异;⑶东部旅游业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已经进入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阶段;⑷中部地区旅游...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钟永德  石晟屹  李世宏  罗芬  罗伟亮  
按照旅游业"碳减排"的"测定—减排—补偿"三步走的逻辑主线,旅游业碳排放的计量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以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旅游卫星账户、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等经济与环境计量技术,构建"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并实证计量了2002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量。研究发现,2002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为135.90 Mt,占我国所有产业碳排放总量的3.95%,占我国碳排放总量(包含生活消费碳排放)的3.50%;其中,旅游业直接碳排放为55.65 Mt,分别为交通42.25 Mt,游览1.08 Mt,住宿2.5 Mt,餐饮2.76 Mt...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强谊  钟水映  徐飞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旅游业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地区差距及敛散性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显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差距呈波动上升演变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呈上升趋势。(2)收敛性模型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同时全国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绝对β收敛。据此,提出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强谊  钟水映  徐飞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旅游业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地区差距及敛散性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显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差距呈波动上升演变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呈上升趋势。(2)收敛性模型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同时全国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绝对β收敛。据此,提出了扭转旅游业CO_2排放空间非均衡态势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文君  李娇  刘秀春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旅游业快速发展,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定义旅游业的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采用SBM模型对我国各省旅游业在2002—2013年间的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环境效率及其分解指数进行测算分析,并采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02—2013年间我国旅游业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但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差异较大,旅游业能源纯技术效率明显低于旅游业能源规模效率,东部地区旅游业能源纯技术效率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石培华  吴普  冯凌  郑斌  
旅游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着潜在的关键性作用。弄清中国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及总量,探明旅游业减排潜力,明确减排的目标,并为之设计切实有效的减排战略,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因而,设计一套完整的中国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提出具体的战略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降碳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及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面临的问题,构建了概念性政策框架设计思路,提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承财  钟林生  成升魁  
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分析旅游业碳排放有助于推动旅游地的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历程,分析和评述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然后从区域旅游和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测度、旅游碳足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应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对策等5个方面,综述旅游业碳排放主要的研究内容。最后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研究提出了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钟永德  
气候与旅游关系的研究是当前国际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且逐步由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转变为旅游业对气候变化贡献的研究。政府、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已经意识到旅游业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而且也是贡献者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环境问题中也一直备受关注。在2015年9月举行的历史性首脑会议上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会议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全球气候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晨  左冰  
文章使用2002—2018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证明中国旅游发展并没有导致鲍莫尔成本病假说所预测的后果,原因是由劳动异质性引致的"价格传导阻滞"现象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的路径,中国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旅游业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机制。伴随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旅游业开始逐步显现"进步"特征,旅游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增强使"刚性"旅游需求逐渐恢复弹性,从而杜绝了旅游业成本病的发生。文章既肯定了旅游业在中国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就业压舱石"功能,也揭示出伴随人口红利消失,推动生产率提升实现高质量增长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策层面上中国应该充分发挥旅游价格竞争优势,推进旅游市场经济建设,提升旅游人力资本水平,发挥信息与通信技术对现代旅游业的助推作用,进一步促使中国旅游业向"进步"部门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