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91)
2023(12303)
2022(10202)
2021(9348)
2020(7488)
2019(17049)
2018(16441)
2017(30255)
2016(16190)
2015(18393)
2014(17625)
2013(17727)
2012(16883)
2011(15744)
2010(15730)
2009(14468)
2008(14314)
2007(12657)
2006(11516)
2005(10639)
作者
(47547)
(40047)
(39683)
(37615)
(25478)
(19086)
(17673)
(15447)
(15319)
(14058)
(13886)
(13341)
(12988)
(12878)
(12585)
(12371)
(11808)
(11494)
(11446)
(11130)
(10167)
(9678)
(9637)
(9083)
(9035)
(9012)
(8824)
(8691)
(8084)
(8023)
学科
(78575)
经济(78513)
(45046)
管理(44277)
(34409)
企业(34409)
中国(27727)
方法(27252)
数学(23657)
数学方法(23496)
(21722)
地方(21526)
业经(18088)
技术(16919)
(16601)
贸易(16581)
(16089)
农业(14681)
(14587)
(14132)
银行(14106)
(14102)
(14031)
(13874)
(13708)
金融(13708)
(13326)
环境(12767)
地方经济(11845)
技术管理(11396)
机构
学院(234835)
大学(234252)
(108972)
经济(107127)
研究(93266)
管理(85927)
中国(72723)
理学(72680)
理学院(71762)
管理学(70765)
管理学院(70316)
科学(54637)
(51902)
(47674)
(46961)
研究所(43303)
中心(40729)
(40242)
财经(36586)
(35786)
经济学(34957)
北京(33892)
(33817)
(33498)
(32529)
师范(32237)
业大(32200)
经济学院(31404)
农业(31257)
科学院(28966)
基金
项目(154678)
科学(123790)
研究(114198)
基金(113506)
(100360)
国家(99555)
科学基金(84388)
社会(75939)
社会科(72256)
社会科学(72244)
(59081)
基金项目(58880)
自然(51625)
教育(50638)
自然科(50496)
自然科学(50486)
(50377)
自然科学基金(49588)
资助(45893)
编号(43376)
(40268)
重点(36034)
成果(35215)
(34854)
(34824)
国家社会(33158)
创新(32942)
发展(32897)
(32367)
课题(31928)
期刊
(124645)
经济(124645)
研究(78886)
中国(55227)
(37889)
科学(35679)
管理(35441)
学报(35157)
(32899)
教育(27143)
大学(27036)
农业(26581)
(25555)
金融(25555)
学学(25241)
经济研究(21787)
技术(20472)
业经(20083)
财经(18454)
问题(16449)
(16259)
(16066)
(15004)
世界(14369)
国际(13799)
技术经济(12961)
科技(12353)
资源(11805)
(10818)
论坛(10818)
共检索到376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魏引娣   张飞扬  
文章从要素协同的视角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采用系统聚类、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收敛模型刻画了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水平最高,增速最快,东高西低格局明显。(2)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发散态势,其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且东-中地区间、东-西地区间差异均呈现扩大态势。(3)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逐渐减弱的极化现象。(4)邻近省份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本省向高等级状态转移。(5)全国及三大地区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且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障碍度排名前三的指标依次为技能型劳动力、产业前沿性、创新型劳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宁   刘宏伟   龚宇润  
文章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生态、融合共享4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水平测度,并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收敛模型分析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来源、时空特征以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但总体差异较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特征看,我国不同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时间特征看,除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呈现两极甚至多极化发展趋势;从收敛性特征看,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则不存在收敛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s I揭示其空间演变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全国和四大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态势,并存在右拖尾现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哲   李季刚   汤努尔·哈力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5—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全局以及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总体、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状态,但存在区域差异,四大地区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状态;第二,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下降的趋势。四大地区中,区域间差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且东部地区多呈现“H-H”型集聚,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多呈现“L-L”型集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怡冰   任沛阳   陈钰鑫  
新质生产力的测算是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但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新质生产力是质和量的统一、能力和效率的统一、现实性和可比性的统一,依据生产力理论,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要素提升、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特征,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构成要素、实现途径、培育载体和支撑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技术、要素、数字、产业和环境五维度的指标体系,对中国30个省份202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发展格局和演进趋势。结果表明: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增长较快,但区域差异、经济带差异、城市差异明显;要素生产力保持较高水平,数字生产力和创新生产力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和产业生产力成为发展的短板。其中,从区域格局来看,东部高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从经济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最高,其次是泛珠三角,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低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从城市格局来看,三大城市群从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并且均高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继飞   万晓榆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如何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四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含西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研究发现:2012—2021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多数省份的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生产方式和新质产业形态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东部与东北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研究识别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珂   郭晓曦  
文章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通过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差异及来源,最后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探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集聚特征和动态跃迁情况。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区域差异;劳动者维度和劳动对象维度中的新质产业发展是制约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始终是区域间差异;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明显集聚于高效型和低效型,且具有较强的空间稳定性;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跃迁更多转向极化型和空心型,较少转向高效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果不同,虹吸效应与带动效应并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任保平   程至瑜   宗景辉  
制造业新质化的内涵是指制造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最新数智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形成制造业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基于制造业新质化的理论逻辑,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制造业智能化、制造业绿色化、制造业创新化、制造业人本化、产业发展与安全和制度环境六个子系统的中国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测度分析了2013~2022年30个省份的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和时空演进规律。研究发现: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子系统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综合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差异程度较低,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全域及各地区内差距趋于缩小;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具有稳定性、缓慢性和向上转移倾向。依据评价结果,为全方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制造业新质化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推动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按照发展水平和时间演进趋势分类,走具有各地特色的制造业新质化道路,分门别类给予不同区域差异化政策强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庆前  
明晰新质生产力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运用熵权Topsis法、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转移和收敛模型研究2015—2022年全国及四大区域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和收敛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组间、组内的差异呈缩小趋势,总体差异变化主要取决于区域间差异。同时,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σ收敛、β收敛,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应和收敛周期,且对外开放、资本存量和政府支持程度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定量研究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动态考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演进情况和收敛情况,为未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我国各地区的水平和差异状况对于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整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演变特征,发现区域间生产力水平差异正在缩小,表明我国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光勤   李梦娇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现实表现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借助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近10年省域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演化及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发展特征;(2)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差异中不断上升,且差异逐渐降低,各省份之间呈现“低—高”和“高—低”聚集的空间格局特征;(3)地区间的引力关联强度逐渐复杂化、稠密化,并与新质生产力水平大致呈正比。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新质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钢   郭文旌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实体性和渗透性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时序演变方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的分项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中国四大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因果关系方面,新质生产力能显著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此外,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存在直接促进作用,而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洪俊杰   孙乾坤  
高水平开放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全球要素和创新成果进入中国市场,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可从推动技术创新与跨国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深化分工、优化供应链结构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等理论层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但由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国的开放发展还面临着国外打压、制度型开放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及高端要素短缺等困境。对此,我国可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加快对外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措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