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89)
2023(11666)
2022(9648)
2021(8853)
2020(6996)
2019(16034)
2018(15358)
2017(28516)
2016(15144)
2015(17275)
2014(16560)
2013(16672)
2012(16028)
2011(15060)
2010(15057)
2009(13935)
2008(13819)
2007(12307)
2006(11206)
2005(10408)
作者
(44389)
(37116)
(36848)
(34888)
(23705)
(17632)
(16433)
(14282)
(14196)
(13080)
(12869)
(12237)
(12085)
(11902)
(11628)
(11448)
(10943)
(10703)
(10605)
(10262)
(9423)
(8940)
(8845)
(8411)
(8392)
(8370)
(8171)
(8154)
(7490)
(7473)
学科
(76087)
经济(76026)
(43220)
管理(42454)
(32931)
企业(32931)
中国(27367)
方法(25516)
数学(21870)
数学方法(21747)
(21154)
地方(21101)
业经(17774)
技术(16635)
(16581)
贸易(16561)
(16088)
农业(14288)
(13977)
银行(13954)
(13824)
(13721)
(13527)
金融(13527)
(13176)
(12947)
环境(12156)
(12090)
地方经济(11828)
技术管理(11267)
机构
学院(221735)
大学(220844)
(106411)
经济(104664)
研究(88756)
管理(81666)
中国(69251)
理学(68754)
理学院(67923)
管理学(67092)
管理学院(66661)
科学(49710)
(49086)
(45118)
(44992)
研究所(40697)
中心(38579)
(36775)
财经(34956)
经济学(33997)
(33701)
北京(32320)
(31954)
(31794)
经济学院(30503)
(30400)
师范(30158)
业大(29044)
农业(28450)
科学院(27471)
基金
项目(142469)
科学(114099)
研究(107750)
基金(104054)
(91012)
国家(90249)
科学基金(76768)
社会(72273)
社会科(68807)
社会科学(68796)
(54457)
基金项目(53554)
教育(47715)
(45934)
自然(45308)
自然科(44330)
自然科学(44321)
自然科学基金(43563)
资助(42118)
编号(41177)
(37878)
成果(33866)
重点(32836)
(32519)
(32389)
国家社会(31591)
发展(31536)
(31024)
创新(30751)
课题(30321)
期刊
(123706)
经济(123706)
研究(76347)
中国(53845)
(35404)
管理(34860)
科学(31835)
(31560)
学报(30861)
教育(26842)
(25460)
金融(25460)
农业(24909)
大学(24133)
学学(22338)
经济研究(21693)
技术(20048)
业经(19795)
财经(17848)
问题(16264)
(15793)
(15353)
(15061)
世界(14621)
国际(14306)
技术经济(12764)
科技(11445)
(10843)
论坛(10843)
商业(10324)
共检索到361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怡冰   任沛阳   陈钰鑫  
新质生产力的测算是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但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新质生产力是质和量的统一、能力和效率的统一、现实性和可比性的统一,依据生产力理论,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要素提升、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特征,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构成要素、实现途径、培育载体和支撑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技术、要素、数字、产业和环境五维度的指标体系,对中国30个省份202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发展格局和演进趋势。结果表明: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增长较快,但区域差异、经济带差异、城市差异明显;要素生产力保持较高水平,数字生产力和创新生产力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和产业生产力成为发展的短板。其中,从区域格局来看,东部高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从经济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最高,其次是泛珠三角,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低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从城市格局来看,三大城市群从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并且均高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魏引娣   张飞扬  
文章从要素协同的视角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采用系统聚类、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收敛模型刻画了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水平最高,增速最快,东高西低格局明显。(2)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发散态势,其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且东-中地区间、东-西地区间差异均呈现扩大态势。(3)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逐渐减弱的极化现象。(4)邻近省份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本省向高等级状态转移。(5)全国及三大地区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且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障碍度排名前三的指标依次为技能型劳动力、产业前沿性、创新型劳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s I揭示其空间演变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全国和四大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态势,并存在右拖尾现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哲   李季刚   汤努尔·哈力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5—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全局以及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总体、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状态,但存在区域差异,四大地区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状态;第二,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下降的趋势。四大地区中,区域间差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且东部地区多呈现“H-H”型集聚,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多呈现“L-L”型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宁   刘宏伟   龚宇润  
文章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生态、融合共享4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水平测度,并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收敛模型分析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来源、时空特征以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但总体差异较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特征看,我国不同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时间特征看,除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呈现两极甚至多极化发展趋势;从收敛性特征看,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则不存在收敛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任保平   程至瑜   宗景辉  
制造业新质化的内涵是指制造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最新数智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形成制造业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基于制造业新质化的理论逻辑,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制造业智能化、制造业绿色化、制造业创新化、制造业人本化、产业发展与安全和制度环境六个子系统的中国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测度分析了2013~2022年30个省份的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和时空演进规律。研究发现: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子系统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综合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差异程度较低,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全域及各地区内差距趋于缩小;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具有稳定性、缓慢性和向上转移倾向。依据评价结果,为全方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制造业新质化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推动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按照发展水平和时间演进趋势分类,走具有各地特色的制造业新质化道路,分门别类给予不同区域差异化政策强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庆前  
明晰新质生产力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运用熵权Topsis法、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转移和收敛模型研究2015—2022年全国及四大区域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和收敛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组间、组内的差异呈缩小趋势,总体差异变化主要取决于区域间差异。同时,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σ收敛、β收敛,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应和收敛周期,且对外开放、资本存量和政府支持程度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定量研究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动态考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演进情况和收敛情况,为未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继飞   万晓榆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如何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四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含西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研究发现:2012—2021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多数省份的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生产方式和新质产业形态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东部与东北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研究识别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鲁尔  
郑新桐在《哲学研究》撰文说,生产力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一)无机自然力的变化规律,从深度、广度和宏观、微观等方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蒋正华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中国生产力学会2015年新年常务理事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在此隆重举行,我很高兴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分享我们学会2014年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一起探讨新一年和新常态下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新任务。在此,我首先向大家致以新春问候,并愿大家2015年中事业更进一步,生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品荣   杨雨萌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推进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以契合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技术革新作为推进动能、需要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市场环境支撑、需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呈现出能够彰显新质生产力的先进特征的竞争力水平。本文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要旨,结合高精尖产业自身特点,构建十大高精尖产业趋势分析框架,分别对其技术趋势、市场趋势、政策趋势和竞争力趋势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对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维志  
一、研究人口类型和发展水平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口的再生产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总的来看,这种变化是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型向现代型方向进展的。当前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艳花  张红利  师博  张新月  
采用组合赋权法,基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生态四个维度,测度2009—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而采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传统马尔科夫链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规律和特征及其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基尼系数及分解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这一结论得到了核密度估计的验证。从整体来看,各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在样本考察期内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核密度估计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向右移动意味着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在逐渐提升,但各地区间具有非均衡发展特征。(3)莫兰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地理距离上呈现空间正自相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4)传统马尔科夫链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各状态间的流动性较高;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向高水平方向转移,存在跨越式转移的可能性较小。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钢   郭文旌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实体性和渗透性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时序演变方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的分项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中国四大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因果关系方面,新质生产力能显著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此外,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存在直接促进作用,而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洪俊杰   孙乾坤  
高水平开放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全球要素和创新成果进入中国市场,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可从推动技术创新与跨国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深化分工、优化供应链结构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等理论层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但由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国的开放发展还面临着国外打压、制度型开放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及高端要素短缺等困境。对此,我国可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加快对外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措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