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84)
2023(10667)
2022(9058)
2021(8444)
2020(7227)
2019(16941)
2018(16402)
2017(30667)
2016(16770)
2015(19289)
2014(19181)
2013(19440)
2012(18365)
2011(16903)
2010(16621)
2009(15539)
2008(15680)
2007(13963)
2006(11987)
2005(10951)
作者
(50111)
(42120)
(42069)
(40256)
(26741)
(20312)
(19252)
(16543)
(15929)
(14708)
(14533)
(14218)
(13541)
(13390)
(13364)
(13300)
(12759)
(12547)
(12184)
(12028)
(10530)
(10427)
(10332)
(9694)
(9568)
(9438)
(9234)
(9199)
(8497)
(8447)
学科
(80127)
经济(80059)
管理(41484)
(39425)
方法(36317)
数学(32831)
数学方法(32533)
(30053)
企业(30053)
中国(22800)
(20024)
地方(17366)
(16768)
(16718)
(16428)
贸易(16422)
(15970)
业经(14367)
(13482)
农业(13208)
(11669)
银行(11641)
(11599)
金融(11597)
环境(11587)
(11516)
(11244)
地方经济(10296)
理论(9603)
(9592)
机构
大学(251868)
学院(248260)
(110668)
经济(108579)
研究(93309)
管理(91560)
理学(78916)
理学院(77919)
管理学(76552)
管理学院(76077)
中国(71392)
科学(57219)
(54346)
(48206)
(48091)
研究所(44255)
(43208)
中心(42040)
财经(38760)
业大(36247)
经济学(35892)
(35843)
(35398)
北京(34940)
农业(34222)
(33764)
师范(33455)
(33439)
经济学院(32593)
财经大学(28792)
基金
项目(166766)
科学(131714)
基金(123200)
研究(119783)
(108868)
国家(108091)
科学基金(90957)
社会(77558)
社会科(73636)
社会科学(73615)
基金项目(64736)
(62127)
自然(57779)
自然科(56410)
自然科学(56391)
自然科学基金(55398)
教育(54506)
(54293)
资助(50819)
编号(46907)
重点(38934)
成果(38559)
(38331)
(37402)
(34046)
国家社会(33581)
课题(32842)
中国(32544)
科研(32442)
教育部(32421)
期刊
(117275)
经济(117275)
研究(74760)
中国(46830)
学报(40444)
(38008)
科学(37764)
(35552)
管理(31036)
大学(29907)
学学(28172)
农业(26043)
教育(23262)
(21382)
金融(21382)
技术(20448)
经济研究(20324)
财经(19079)
业经(16737)
(16520)
问题(16180)
(15395)
(15152)
统计(13641)
国际(13191)
世界(13177)
资源(12923)
技术经济(12890)
(11828)
(11729)
共检索到367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天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与门槛模型对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并研究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较低,各省份动能发展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特征。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省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多处于提质增效阶段,仅辽宁、山东呈现反转退化特征,海南呈现波动式发展特征;中部地区省份大多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呈现递进式发展特征;西部地区仅有重庆呈现递进式发展特征,其余省份均保持平稳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郑江淮  冉征  
根据各类专利分布对TFP加权,设计技术创新动能指数和新旧动能技术转换指数,利用2001—2015年中国专利数据库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对各地区在技术创新层面的新旧动能转换情况进行刻画。研究发现,关键使能技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强于传统动能技术,新旧动能技术转换在2012年后逐渐趋缓;长三角地区是关键使能技术创新的中心地区,也是中国新旧动能技术转换的主要动力源;东部、中部地区保持相似的转换水平,西部地区转换指数落后于其他地区,呈现差距扩大趋势,东北地区转换指数较高,但与人均GDP增长相关性较弱。我国应完善技术创新新型大国体制,让市场激励与政府"制度之手""帮助之手"形成合力,集中资源攻克关键使能技术中的"卡脖子"技术;围绕关键使能技术,加强产学研平台的建设,实现关键核心领域的自主可控;充分依托现有产业结构有区别地引导技术创新,形成全国范围内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美峰  吴青龙  张超  
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区域未来的发展潜力,文章通过2012—2018年我国28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从新动能增长和培育以及传统动能发展的角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并测算了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结果表明:传统产业技术和研发投入对新动能的发展影响最大,而传统要素投入对传统动能的影响越来越小。我国的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各省份之间的差异急剧扩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程璐璐  曹薇  
基于200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时空分布、地区差异和收敛趋势。研究发现: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水平逐年波动上升,呈现出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不平衡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相比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是造成不平衡分布的主要来源。同时,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存在σ、空间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趋同演进态势,在空间β收敛趋势下东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在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下高——低集聚区的收敛速度最快。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于庆年  
本研究利用1978-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数据、1990-2010上证指数数据,探讨了上证指数的基本特征。统计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上证指数具有"趋势性,周期性,季节性,随机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并得出上证指数统计模型结果。结论表明上证指数不仅具有四大特征,而且具有以四大特征为变量的统计关系式。利用所得到结论对研究上证指数的变化规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良贵  王兴帅  孙久文  
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样本数据为例,构建制度质量门限效应模型分别检验“技能转化”和“技能创新”两种路径下,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禀赋结构融合对经济动能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多种模型下产业结构对总动能的影响效应是稳定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利于促进动能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抑制动能增长;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正向影响效应的提升大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负向影响效应的提升;制度质量传导路径与数字经济融合路径不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的产生不同影响,对经济动能的影响效应不同,制度变量中金融深化在不同的传导路径下都具有显著的门限效应。从利于总动能增长的政策组合来看,在技能转化路径下,政策收缩期数字经济与R&D融合,更利于总动能增长。在技能创新路径下,政策扩张期数字经济与资本要素融合更利于总动能增长,政策收缩期数字经济与高学历人力资本融合更利于总动能增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文玲  
对经济发展认识的四个误区前一段,某些方面对中国经济判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认识不足。一是对中国债务情况在评级中看得过重。忽视了中国政府债特别是地方债的实际情况。有时借债以后会形成有效资产或优质资产,这些有效资产和优质资产还会持续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并逐渐变成新的资产。有的债务会变成应收款,其中大部分债务会变成有效资产。比如,一般地方债务会形成基础设施,包括互联网、物联网这些软设施,形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景刚  李纪人  黄诗峰  李小涛  
利用洞庭湖流域1999年1月-2008年12月间的TRMM3B43月降水量资料,通过区域综合Z指数的构建,旱涝等级的划分以及降水变差系数的计算,对洞庭湖流域近10年来的旱涝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流域实测降水数据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了TRMM数据在流域旱涝监测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较高可信度。另外,研究结果显示:①在区域综合Z指数构建过程中,由于考虑了区域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文中的计算方法比通常采用的面积平均法更加符合实际;②TRMM数据格点在流域内均匀分布,可有效刻画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其监测的流域旱涝结果较有限气象站点的监测结果更加真实、可靠;③受季节性季风降水及区内复杂地貌特征的影...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文哲   王明姬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动态演进的长期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置换,新旧动能交替更迭,为经济增长注入了不竭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动能释放不充分、置换不彻底、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亟须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置换经济增长动力系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应挖掘内需动能潜力,重塑外需动能引擎,全面优化生产结构,保障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综合运用改革、开放、创新等政策工具,释放新动能发展活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裴长洪  倪江飞  
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经济工作部署的科学指导方针。本文概括了习近平新旧动能转换重要论述作为重大经济理论命题和新发展理念与当前实际经济活动的联系;从供给和需求相互关系的视角,论证了新动能的实质是新需求和新供给的结合,并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总结了新供给和新需求结合下的先进制成品、数字产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共享经济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主要特征;探讨了三类新供给和新需求交易中的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的结论是:培育高水平供需关系的新兴市场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理论逻辑和内涵;它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经济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铭槿  李永友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准确研判我国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后者既是紧平衡约束下助力新动力生长的公共政策选择依据,也是新阶段谋划新格局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党和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文件为基础,通过构造三维一体的指标评价体系,对我国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及其阶段特征进行评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地区差异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做出识别。研究得出:第一,新动能与旧动能总体呈现此长彼消关系,新旧动能转换进程逐步加快,2001年至2005年,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特征非常明显,2006年至2019年,新动能的相对优势逐渐凸显;第二,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在地区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动能生长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第三,新旧动能转换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尤其是在东部沿海省市之间,新动能生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第四,新动能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旧动能虽然在初期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但长期却阻碍了经济增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崇梅  王崇红  刘传庚  
选择山东新旧动转换试验区的核心区域济南、青岛和烟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6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距离法选择协调度指数研究系统创新能力与绿色转型效果之间的关系,对泛济青烟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城市的相对协调度都不稳定,从2010—2016年七年间,以2012年为界,呈现先降低后逐年提高的现象;但核心城市协同发展的能力变化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是由于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均滞后于协同发展的进程,协同发展缺乏创新支撑;后者是由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积累,而协同发展进程放慢,富足的创新能力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协同发展的动力。据此,从试验区建设的视角提出协同发展策略,更好的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并对我国其他区域协同发展建设起到示范区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宁朝山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依照关键技术、主导产业变革等标准,世界经济史中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历次工业革命演进所引致的要素投入结构、企业组织和商业模式以及产业体系和宏观经济结构等的突破性创新,推动了新旧动能的根本性转换。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处在产业化突破和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这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机会窗口和重要载体。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于加快新工业革命前沿共性通用技术突破,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立激发要素活力的体制机制,实现传统经济转型和"四新经济"快速成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宇  宋永永  薛东前  马蓓蓓  王莎  叶昊  
科学认知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格局、过程与机制,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晋陕蒙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论文在构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推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动力、制度、结构和方式4个维度,研究2005—2019年晋陕蒙地区市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与时空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呈现先波动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演化趋势,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差距逐渐扩大;(2)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整体较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核心—外围”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优势区和领先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呈“点状分布”,滞后区和中等区在非省会城市“广泛分布”;(3)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负相关性明显,表现出“冷点集聚、热点离散”的空间分异特征,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4)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地域分异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城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因子。研究认为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资源集聚与转化能力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海良  陈仔浩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城市群为视角,对比分析这两大区域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为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和释放先行示范效应提供参考。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侧3个动能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算2012—2019年两大城市群36个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并利用自然断点法、核密度法等探究两大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长三角与大湾区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分别呈现出类“N”型和类“U”型波动增长趋势,不充分性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多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沙漏型”的空间层级特点,而粤港澳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单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倒金字塔型”的空间层级特点;(3)两大城市群核密度曲线延展性均由右拖尾转变为收敛趋势,表明两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心极化现象得到逐年改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减弱。由此提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应始终把将科技创新作为新动能培育的核心任务推动城市群创新动能稳固增长,长三角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大湾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