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19)
2023(13006)
2022(10765)
2021(9956)
2020(8146)
2019(18194)
2018(17579)
2017(32588)
2016(17154)
2015(19045)
2014(18405)
2013(18228)
2012(17135)
2011(15881)
2010(15745)
2009(14621)
2008(14301)
2007(12512)
2006(11193)
2005(10224)
作者
(50516)
(42364)
(42015)
(40099)
(26961)
(20197)
(18932)
(16300)
(15969)
(14962)
(14766)
(14034)
(13784)
(13443)
(13298)
(12939)
(12611)
(12127)
(11969)
(11951)
(10611)
(10191)
(10098)
(9703)
(9513)
(9443)
(9186)
(8910)
(8550)
(8391)
学科
(94767)
经济(94702)
管理(49433)
(45876)
(37193)
企业(37193)
方法(34924)
数学(31237)
数学方法(30952)
中国(24781)
地方(21086)
(19152)
业经(18052)
(17353)
(16273)
贸易(16262)
(16139)
(15816)
技术(15729)
(14944)
地方经济(14244)
(13469)
金融(13469)
(13400)
银行(13371)
环境(13310)
(13026)
农业(12936)
(11312)
(11259)
机构
大学(255939)
学院(253882)
(122775)
经济(120844)
研究(96123)
管理(94924)
理学(82113)
理学院(81113)
管理学(79908)
管理学院(79395)
中国(72621)
科学(55754)
(53664)
(51614)
(48264)
研究所(44076)
财经(41646)
中心(41509)
(41034)
经济学(40318)
(38135)
经济学院(36059)
(35951)
业大(35439)
(34099)
北京(34014)
农业(32195)
(32137)
师范(31833)
财经大学(31150)
基金
项目(171335)
科学(137641)
基金(129102)
研究(122773)
(114215)
国家(113399)
科学基金(97210)
社会(84077)
社会科(80158)
社会科学(80135)
基金项目(67261)
(64180)
自然(60806)
自然科(59518)
自然科学(59503)
自然科学基金(58543)
教育(55073)
(54725)
资助(52192)
编号(44612)
重点(39370)
(39002)
(38651)
(38199)
国家社会(37354)
创新(36170)
成果(35925)
教育部(33782)
中国(32870)
科研(32451)
期刊
(134755)
经济(134755)
研究(80246)
中国(51413)
学报(39727)
科学(38377)
管理(38139)
(38052)
(36790)
大学(30384)
学学(28947)
农业(25354)
经济研究(24319)
(23744)
金融(23744)
财经(22194)
教育(21859)
技术(21552)
(19444)
业经(18079)
问题(17612)
(16199)
(15021)
世界(14864)
技术经济(14849)
国际(14625)
统计(13532)
(12637)
科技(12300)
资源(11004)
共检索到385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敏   刘欣雨  
在构建新基建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探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新基建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呈逐年攀升的时序演化特征;中国经济韧性水平呈“逐年增长—短期下降—延续回升”的时序演化特征。(2)观测期内中国新基建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攀升;在空间上,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演化特征,发展渐趋均衡化,且二者耦合协调度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虚拟集聚、投资规模、教育禀赋均正向驱动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对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起到负向作用;投资规模、政府干预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虚拟集聚、人力资本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禀赋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强  胡智胜  张园园  
文章根据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生猪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基于13个生猪养殖优势省份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生猪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3个省份生猪生产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呈现“高耦合-高协调、低耦合-低协调”的同步发展趋势。耦合度水平较高,13个省份均已进入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水平不够理想,仍有7个省份处于过渡发展阶段。(2)13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布呈现由“波动重组”向“稳定微调”发展的趋势,由南向北从“∧”型向“W”型分布格局演化,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区域集中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山东和河南的耦合协调度占绝对优势。(3)生猪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素的变化趋势为:市场带动、产业集聚和环境相容→投资拉动、技术水平、产业集聚和环境相容→市场带动、投资拉动和产业集聚,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对于生猪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贡献被削弱,资本和市场的驱动力量已然崛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维祥  王敏吉  郑金辉  刘程军  
基于城镇化以及绿色化内涵,构建城镇化与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刻画了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增强,但绿色化滞后于城镇化,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态势,长江下游城市为热点区域,具有空间锁定特征,而冷点区域则发生空间迁移,最终形成“热点大、冷点小”的空间格局;(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各影响因素按驱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且各因素驱动性呈现空间异质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坤丽   刘维奇  
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核密度估计、Markov链、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究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停滞不前,农业经济韧性波动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但呈逐步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西部与东部地区呈高水平“凸起”,东北与中部地区呈中低水平“塌陷”;耦合协调度内部流动性较强,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和异质性;产业结构对耦合协调度呈现“U”型影响,财政支农和环境规制表现为负向影响,市场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汤吉军   史锐   陈俊龙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及新旧动能转换。本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及空间杜宾模型,测算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时空分布动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水平逐年攀升;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东部>全国>中部>西部,同时,三大区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和极化趋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受到经济发展、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市场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自敏   王橹堰  
文章基于2008—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研究城市经济韧性与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迁规律以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城市经济韧性和碳减排能力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高值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大沿海综合经济区,低值地区主要分布在大西北、东北等综合经济区,且较多城市存在“低质量协调”陷阱;(2)经济韧性-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相关性,“两极”集聚空间格局明显;(3)经济韧性-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条件收敛趋势,相邻城市在收敛过程中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形成良性演进特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杨  
本文以2011-2020年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不同,整体差异较大;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变化幅度较小,但各地区协调度差异却较大。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的整体水平较低,但增长较为明显;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度一直呈正向空间集聚,但是集聚程度和集聚模式有一定变化。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呈现明显扩散模式,中西部地区趋向抱团式集聚。因此,为促进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各地区应根据地方特色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促进流通业健康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蔡冰冰  赵威  李永贺  李政旸  
探讨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计算2000年以来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和经济综合水平,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究其空间关联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大部分省域的创新与经济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逐渐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三是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在不断加强,且主要是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主导;四是经济开放度、政府控制力、人力资本、科研环境、金融支持度、基础设施6个因素对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霍远  王盛兰  
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两个系统进行评价,并借助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外)2004-2013年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度在样本期内有递减趋势,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文章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启源  范中启  
以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构建区域韧性评价体系,探讨2010年和2020年31个省份的区域韧性水平、时空格局及四重需求层次的耦合协调度关系。结果表明:区域韧性综合水平上升明显,但社群需求存在小幅下降;各时间截面呈现东部沿海高、西部内陆低的态势;区域韧性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但有减弱趋势,京津冀、长三角地区表现出高—高集聚,西部省份低—低集聚显著;四重需求子域间耦合协调度上升明显,整体实现由磨合失调向耦合协调的转变;除“社群—发展”需求间呈现相互制约关系,“基本—安全”与“安全—社群”两两需求间均表现为正向促进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启源  范中启  
以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构建区域韧性评价体系,探讨2010年和2020年31个省份的区域韧性水平、时空格局及四重需求层次的耦合协调度关系。结果表明:区域韧性综合水平上升明显,但社群需求存在小幅下降;各时间截面呈现东部沿海高、西部内陆低的态势;区域韧性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但有减弱趋势,京津冀、长三角地区表现出高—高集聚,西部省份低—低集聚显著;四重需求子域间耦合协调度上升明显,整体实现由磨合失调向耦合协调的转变;除“社群—发展”需求间呈现相互制约关系,“基本—安全”与“安全—社群”两两需求间均表现为正向促进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帅  
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低碳交通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日益递增的良好态势,但依然整体处于过渡发展区间,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东部为轴带、向内陆扩散的“川”字梯度分布格局。(2)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出高、低水平集聚趋于东、西两级分布的空间特征。(3)空间结构、公共交通、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化和政府干预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催化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帅  
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低碳交通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日益递增的良好态势,但依然整体处于过渡发展区间,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东部为轴带、向内陆扩散的“川”字梯度分布格局。(2)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出高、低水平集聚趋于东、西两级分布的空间特征。(3)空间结构、公共交通、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化和政府干预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催化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郴宜  万勇  
基于长三角地区2003—2020年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该地区产城融合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产城融合进程由产业发展主导、城镇功能及人口集聚支撑,总体不断抬升并呈现出东高西低渐进演变的特点;区域内产城融合发展不平衡,各城市步调差异较大,但单个城市产城融合度不断提升;经标准差椭圆分析,产城融合度重心先由常州市西移至南京市,再向东移,最后向西北移动;研究期内,长三角产城融合度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并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制造业发展、信息化程度、人均GDP、医疗服务及教育资源水平为产城融合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目的]伴随着城镇化发展,中国出现了水生态环境恶化,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提升水生态韧性,改善水生态环境亟待解决。[方法]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交互胁迫模型、面板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间的耦合协调性、交互胁迫关系及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期内,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存在省份间不平衡;中部地区水生态韧性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存在省份异质性。(2)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先下降后增长的态势,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沿江省份高、沿黄省份低”的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3)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之间存在交互胁迫关系,演化状态基本符合U形非线性曲线特征。(4)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要素聚集程度、技术进步水平均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前两者不显著;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则均不利于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分样本估计存在异质性。[结论]在注重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向集约、绿色、低碳、智能转变的同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水生态韧性恢复与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