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52)
- 2023(9879)
- 2022(7922)
- 2021(7339)
- 2020(5937)
- 2019(13398)
- 2018(13048)
- 2017(25028)
- 2016(13328)
- 2015(15177)
- 2014(15089)
- 2013(14932)
- 2012(13499)
- 2011(12166)
- 2010(11888)
- 2009(11089)
- 2008(10849)
- 2007(9316)
- 2006(8445)
- 2005(7834)
- 学科
- 济(69291)
- 经济(69243)
- 管理(35888)
- 业(34210)
- 方法(27545)
- 企(25592)
- 企业(25592)
- 数学(25039)
- 数学方法(24929)
- 中国(21612)
- 农(17928)
- 地方(16567)
- 业经(13590)
- 财(13340)
- 贸(12807)
- 贸易(12799)
- 易(12513)
- 农业(12083)
- 制(11679)
- 学(11198)
- 地方经济(10173)
- 发(10082)
- 环境(10002)
- 融(9675)
- 金融(9674)
- 银(9469)
- 银行(9456)
- 行(9095)
- 体(8787)
- 划(8783)
- 机构
- 大学(193246)
- 学院(191055)
- 济(93719)
- 经济(92339)
- 研究(72768)
- 管理(72262)
- 理学(62618)
- 理学院(61897)
- 管理学(61090)
- 管理学院(60738)
- 中国(56255)
- 科学(41269)
- 京(41206)
- 财(39545)
- 所(35939)
- 研究所(32884)
- 财经(31889)
- 中心(31698)
- 经济学(31336)
- 经(29380)
- 农(29176)
- 经济学院(28358)
- 江(26645)
- 院(26428)
- 北京(26094)
- 业大(25071)
- 范(24914)
- 师范(24697)
- 财经大学(23825)
- 农业(22648)
- 基金
- 项目(130973)
- 科学(106253)
- 基金(99653)
- 研究(96100)
- 家(87430)
- 国家(86826)
- 科学基金(74621)
- 社会(66956)
- 社会科(63695)
- 社会科学(63684)
- 基金项目(51932)
- 省(47803)
- 自然(45288)
- 自然科(44305)
- 自然科学(44297)
- 自然科学基金(43543)
- 教育(42901)
- 划(40788)
- 资助(40084)
- 编号(35932)
- 部(30838)
- 重点(30271)
- 发(30147)
- 国家社会(30081)
- 成果(28715)
- 中国(27609)
- 创(27357)
- 教育部(26741)
- 创新(25872)
- 人文(25539)
共检索到287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本文运用基于松弛的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对1985—2009年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进行了核算,并着重从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政策角度分析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本文发现改革开放之初所推行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在促进东部工业崛起之时显著拉大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差距,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执行的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在高耗能产业"污染西迁"影响下,并未能有效改观沿海与内陆新型工业化两极分化格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东部工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成功抵御了1998年以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彰显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新型工业化增长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价值。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萍 孙群力
本文采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空间结构变化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鹏 蒋美琴
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构成和动力支撑。面对国内外重大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背景,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呈现新的特点。从以人为本、质量优先、自主创新、绿色低碳、数实融合和开放循环六个维度构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并对“十三五”时期各区域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的量化评估结果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国新型工业化水平整体不断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且存在扩大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是推动新型工业化水平提升的最重要来源。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但区域间呈现扩大趋势;数实融合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不足,同样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问题。进一步,使用Dagum基尼系数法研究了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结果显示,新型工业化指数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自主创新指数的区域内总体差异相对最大,是未来推动区域新型工业化协同的重要着力点;数字化发展正在发生区域分化,应引起重视;跨地区要素流动不畅,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域市场分割问题。研究认为,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二者之间的高效协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路永刚
本文将实现低碳、节能和环保目标下的经济增长作为考察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终极目标,满足这四个目标的工业化被称为"新型工业化",并从"新型工业化"目标约束集出发,界定了"新型工业化"生产力的内涵。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力测度方法,本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法,对中国1998—2008年30个省份工业部门的"新型工业化"生产力进行测算,以此评估转型期间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增长绩效。研究发现:忽视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传统生产力评价方式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存在生产力高估;总体上看,我国工业部门增长绩效不容乐观,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程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工业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艰巨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熊曦 张闻 魏敏 汤春玲
文章以湖南省为例,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都对湖南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且新型城镇化拉动湖南经济增长的效应比工业化的拉动效应要大,同时,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更加明显,而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湖南应提升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短期内则要适度发展新兴工业,提升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姗 张哲
文章基于工业产业链流通、盈利、数字化、创新、协同以及绿色化六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核密度估计及马尔可夫链的方法分析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数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对较高,而区域差异则主要表现在各区域之间,但是长期来看高水平地区将会辐射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进而促进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整体水平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李润 王志强 魏鹏
选择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中国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环境治理绩效区域差异的来源,利用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环境治理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差异在研究期内逐渐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环境治理绩效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表现出由低水平、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高水平逐步发展的态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李润 王志强 魏鹏
选择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中国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环境治理绩效区域差异的来源,利用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环境治理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差异在研究期内逐渐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环境治理绩效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表现出由低水平、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高水平逐步发展的态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桂河清
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共同方向。文章在改进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测度了2002-2013年中国31个地区需求动力演进过程及区域差异。研究表明:第一,总体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在2005年从投资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第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东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幅度大于中、西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和提高投资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桂河清
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共同方向。文章在改进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测度了2002-2013年中国31个地区需求动力演进过程及区域差异。研究表明:第一,总体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在2005年从投资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第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东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幅度大于中、西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和提高投资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钟琳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动、社会人口分布变动等一系列变化会对税收增长造成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本文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区域税收增长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税收增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新洪
深圳工业自从1980年伴随经济特区的成立,保持一股锐气,势不可挡,始终在深圳GDP中起着领头羊作用。 (一)快速增长有其特质 特质之一:聚合增长。2002年统计快报表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行价,下同)3571.26亿,增长24.2%,工业增加值1010.67亿元,同比增长19.6%,而且各月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匀增长态势,它对GDP增长起着重头的第一拉动作用。分析深圳工业这种重头增长,其实是一种混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尹朝静 杨坤 田云
基于2005-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科学估算中国农业生态价值,进而将其作为一种合意产出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构建EBM-GML模型测算和分解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等方法,考察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5-2021年,中国农业生态价值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形成“西高、中次、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08%,表现出阶段性的波动式增长和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农业生态技术进步驱动。第三,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总体差异明显扩大,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此外,全国和三大区域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s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第四,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明显扩大,分布形态呈现由“单极化”向“两极化”和“多极化”演进的趋势,且分布动态的内部流动性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