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82)
- 2023(13761)
- 2022(11192)
- 2021(10384)
- 2020(8669)
- 2019(19756)
- 2018(19296)
- 2017(36403)
- 2016(20115)
- 2015(22775)
- 2014(22940)
- 2013(22769)
- 2012(21118)
- 2011(19110)
- 2010(19071)
- 2009(17666)
- 2008(17652)
- 2007(15882)
- 2006(13718)
- 2005(12670)
- 学科
- 济(88631)
- 经济(88556)
- 管理(53217)
- 业(52133)
- 企(39951)
- 企业(39951)
- 方法(39638)
- 数学(35495)
- 数学方法(35192)
- 中国(27660)
- 农(25319)
- 财(21774)
- 学(18240)
- 业经(18059)
- 贸(17963)
- 贸易(17950)
- 易(17497)
- 制(17020)
- 地方(16822)
- 农业(16506)
- 银(14190)
- 银行(14160)
- 行(13561)
- 融(13492)
- 金融(13490)
- 务(13210)
- 财务(13178)
- 财务管理(13144)
- 企业财务(12543)
- 环境(12248)
- 机构
- 大学(296474)
- 学院(292465)
- 济(127580)
- 经济(125079)
- 研究(107966)
- 管理(107174)
- 理学(92269)
- 理学院(91104)
- 管理学(89408)
- 管理学院(88860)
- 中国(81565)
- 科学(65568)
- 京(63952)
- 财(57230)
- 所(55346)
- 农(53296)
- 研究所(50516)
- 中心(48570)
- 财经(46110)
- 业大(43989)
- 江(43269)
- 经(42077)
- 农业(42005)
- 经济学(41405)
- 北京(40625)
- 范(39330)
- 院(39062)
- 师范(38936)
- 经济学院(37531)
- 财经大学(34328)
- 基金
- 项目(196210)
- 科学(154829)
- 基金(145031)
- 研究(140429)
- 家(128361)
- 国家(127423)
- 科学基金(107700)
- 社会(91304)
- 社会科(86732)
- 社会科学(86710)
- 基金项目(75922)
- 省(73471)
- 自然(68966)
- 自然科(67417)
- 自然科学(67397)
- 自然科学基金(66216)
- 教育(64239)
- 划(63652)
- 资助(59751)
- 编号(54603)
- 重点(45142)
- 成果(44963)
- 部(44824)
- 发(42962)
- 创(39932)
- 国家社会(39539)
- 课题(38556)
- 科研(38098)
- 教育部(38005)
- 创新(37645)
共检索到435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贺斌 卢晓璐 陈美伶
围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测算2004~2014年中国省级层面的城镇化质量,并在测算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结果显示:中国省级城镇化质量整体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中不断上升的趋势,即自2004年以来新型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区域间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城镇化推进和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空间载体。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贺斌 卢晓璐 陈美伶
围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测算20042014年中国省级层面的城镇化质量,并在测算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结果显示:中国省级城镇化质量整体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中不断上升的趋势,即自2004年以来新型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区域间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城镇化推进和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空间载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薛蕾 廖祖君 王理
本文基于1997~2016年我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地理距离矩阵与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城镇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以及农民收入结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这种空间相关性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趋势;(2)在全国层面,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非农收入占比的提高可以促进城镇化发挥其减排效应;(3)在区域层面,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东北和东部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与全国保持一致,但在中部和西部呈现出先降低后增长的"正U型"趋势;非农收入占比的提高,可以促进东部和西部城镇化发挥其减排效应,但会加剧中部城镇化的污染效应。相关政策含义是:加强区域间的治污合作,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不断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泽波
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持续长,从2000年到2013年的13年间增长了2.4倍。利用200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将空间计量与普通面板计量对比分析,发现省级人均能源费量存在着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人均能源消费表现为空间格局不均衡,且相对于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倒U型增长,即随着三者的增加人均能源消费会出现一个峰值拐点。空间杜宾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19%、人均GDP达到85 234.90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6.13%时,人均能源消费会达到峰值。
关键词:
能源消费 面板数据 空间计量 倒U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亨溢 陈政 张引 宗会明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与产业经济的空间特征及其耦合关系,以解释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增长方式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在关系。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耦合分析模型和测评指标体系,空间差异和聚类特征,测算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的耦合度。结果显示:重庆市区域城镇化和产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空间差异;空间聚类特征与目前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基本一致;区域城镇化质量和产业经济指数的耦合情况分别处于拮抗、磨合和高耦合阶段,五类耦合类型的划分也与主体功能区划分有较高一致性。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经济 空间聚类 耦合模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延雷 王志刚 郭晨旭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刚强 陈强强 马晶
本文基于我国2014-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数字经济的指标评价体系,测度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PVAR模型从全国、区域来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数字经济的互动协调关系。研究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两者存在高度耦合中度协调水平;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数字经济存在相互正向影响,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从地区分布来看,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数字经济的影响西部最大、中部最小;乡村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中部最大、东部最小;东、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数字经济的影响大于乡村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中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大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数字经济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长亮
基于全国31个省区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然后通过固定效应的SDM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非农化、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省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各因素对邻接省区的影响则不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本省区各要素的发展,也要关注邻接省区的战略调整;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注重对本省区的影响,也要注意对邻接省区的影响;为了消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各省区间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 SDM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崔许锋
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非均衡性和空间异质性。以云南省为研究区,采用层次分析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均衡发展模型对其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发展度、均衡发展度、空间非均衡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云南省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在空间格局上发展等级呈现出以昆明为中心从中部向边缘阶梯状递减的趋势。民族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要普遍低于非民族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对比方面,土地城镇化过度型分布在云南东部和西部,而土地城镇化滞后型则分布在云南的中部。民族区域多呈现土地城镇化滞后型、土地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均衡性方面,云南中部区域...
关键词:
城镇化 非均衡性 空间异质性 民族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刘满凤 江雯
我国环境经济集聚状况维持在"协调"以上,但东中西部呈现梯度分布。通过构建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两化"协调不仅有利于环境经济集聚的协调发展,而且抑制了工业化的不协调效应和逆转了城镇化的不协调效应。从空间异质性GTWR模型分析,内蒙古、辽宁、河南、海南、四川、陕西和青海的"两化"协调产生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工业化呈现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城镇化产生协调效应。因此,提出应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各地区"两化"协调度、加大资本投入与环境要素投入的协调程度以提高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蔡海亚 娄田田
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各省份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中国各省区城镇化质量均有所提高,但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城镇化质量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而且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扩大。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关联特征,发现中国各省区在城镇化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发展格局由分散走向集中,且集中程度有所增强。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空间差异 中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琳 李冠杰
运用熵值法,依据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评价2014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研究表明:①城镇化质量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呈显著"哑铃型"分化;②城镇化质量呈明显空间集聚特征,且殊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领衔全省。③城镇化效率偏低、城乡统筹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发展。④城镇化质量与城镇规模无关,但与FDI有一定对应关系。⑤政府调控、经济驱动及发展要素是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三大因素,其中政府调控是可为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外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莉 李姣姣
文章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均衡性等原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选指标数据集进行定量分析,进而筛选出有效指标,建立了符合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A-PSO-ACO综合指数算法对3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得出我国33个试点城市的新形城镇化质量的相对位次,并对预测值与真实值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与GA-SVM、PSO-SVM、ACO-SVM评估结果进行对比,GA-PSO-ACO综合指数的评价效果更为理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炳伟 雒占福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2003-2012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结合ESDA-Arc GIS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城镇化均值表现为东部>全国>中部>西部,增长幅度表现为西部>全国>东部>中部;(2)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表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变化规律;(3)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β收敛,在增加空间因素后,城镇化水平的绝对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稳健性也大大提高,从条件β收敛分析来看,人均GDP和非农人口比重2个因素是促进我国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经济增长与市民化的空间联动是实现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