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73)
2023(16806)
2022(13911)
2021(12998)
2020(10701)
2019(23833)
2018(23477)
2017(44198)
2016(23749)
2015(26350)
2014(25841)
2013(24740)
2012(22663)
2011(20477)
2010(20713)
2009(19684)
2008(19137)
2007(17195)
2006(15490)
2005(14215)
作者
(63991)
(53461)
(53392)
(50685)
(34210)
(25321)
(24005)
(20510)
(20465)
(19121)
(18355)
(17901)
(17309)
(17219)
(16781)
(16545)
(15881)
(15512)
(15434)
(15333)
(13476)
(12916)
(12718)
(12252)
(12065)
(12035)
(11878)
(11833)
(10660)
(10609)
学科
(91089)
经济(90967)
管理(75466)
(70502)
(58516)
企业(58516)
方法(33163)
中国(31790)
(28808)
数学(28285)
数学方法(27928)
(26645)
(24463)
业经(23226)
(20006)
贸易(19990)
技术(19799)
(19565)
农业(18320)
(18115)
银行(18097)
(17458)
地方(17233)
(16576)
(16563)
(16563)
(16417)
金融(16414)
(15060)
财务(15013)
机构
学院(328200)
大学(326473)
(143048)
经济(140245)
管理(125163)
研究(115311)
理学(106190)
理学院(105039)
管理学(103454)
管理学院(102813)
中国(91030)
(69422)
(68953)
科学(64623)
(56304)
财经(53267)
中心(52375)
(50825)
研究所(50289)
(48667)
(48527)
经济学(44661)
北京(43876)
(42806)
业大(42491)
师范(42465)
(42209)
经济学院(39927)
(39559)
财经大学(39377)
基金
项目(213245)
科学(171026)
研究(162486)
基金(156348)
(134879)
国家(133759)
科学基金(115792)
社会(106820)
社会科(101321)
社会科学(101303)
(81787)
基金项目(81068)
教育(74753)
自然(71019)
自然科(69368)
自然科学(69350)
(68681)
自然科学基金(68154)
编号(65402)
资助(62656)
成果(54440)
(48623)
(48420)
重点(48257)
(46729)
课题(46598)
国家社会(45145)
(44993)
创新(44758)
教育部(42349)
期刊
(166694)
经济(166694)
研究(105849)
中国(74144)
(53716)
管理(51116)
(46886)
科学(44711)
学报(43920)
教育(39645)
(36325)
金融(36325)
大学(35031)
学学(32704)
农业(31623)
技术(28362)
经济研究(27688)
业经(27104)
财经(27056)
(23516)
问题(21541)
(19650)
国际(17625)
(17576)
世界(17127)
技术经济(16022)
科技(15942)
现代(15497)
(14998)
论坛(14998)
共检索到515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彦随  乔陆印  
中国现有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耕地持续非农化、非粮化和粗放利用的问题日益严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中国耕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全面评判耕地资源新价值,形成耕地保护新认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保护政策与措施。本文对耕地的要素构成及功能价值进行了评判与分析,解析了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综合耕地的属性、价值、保护导向,形成了耕地资源"432"认知范式。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确立"全要素"耕地保护体系,创新形成耕地保护价值补偿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央政府应加快制定耕地有效保护激励政策,创新管控机制和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地方耕地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革现有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稳定提高对农民保护耕地经济补偿与资产权利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涤湘  牛通  范建红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及社会空间正义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分析了留用地制度创新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典型地区留用地政策的原因、形式、机制等进行分析与比较,揭示了留用地政策对社会经济空间的影响,以及留用地制度的历史遗留问题。认为应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留用地的存量盘活、提质增效及空间规划与治理;应着重从改革征地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市场、规范土地管理等四个方面创新城市留用地制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涤湘  牛通  范建红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及社会空间正义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分析了留用地制度创新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典型地区留用地政策的原因、形式、机制等进行分析与比较,揭示了留用地政策对社会经济空间的影响,以及留用地制度的历史遗留问题。认为应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留用地的存量盘活、提质增效及空间规划与治理;应着重从改革征地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市场、规范土地管理等四个方面创新城市留用地制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丽群  邓群钊  林永钦  毛燕玲  刘建生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协调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1) 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542上升至0.797,增长47.05%,协调发展水平从中度协调提升到高度协调。(2)经过14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3) 2004年只有山西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其他5省都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7年山西仍然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江西、安徽步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河南、湖北、湖南提升到优度协调状态。[结论]研究期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度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耕地保护承受巨大压力;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坚  
[目的]分析、研究、评价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效应的影响。[方法]文章在对城镇化发展与耕地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研究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效应,从而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策略。[结果] 2005—2016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不断上升,耕地面积则逐年下降,受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城市土地低效利用等原因影响,导致贵州省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呈反向发展;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效应呈现正面效应。其中,对耕地集约的效应影响显著,同时对耕地规模、耕地质量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耕地集约程度、耕地规模与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均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过程。[结论]通过对城镇化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效应研究,据此提出落实土地总体规划,建立耕地保护预警系统、提高贵州省各族农民对耕地保护意识等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雪潋  郭跃  
镇级市发展作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一步,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所在。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镇级市发展,应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以及镇级市投融资体制等,在政策上大胆突破、创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钟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农民工市民化。为了推动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新市民,必须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财政金融制度方面进行体制创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制度缺失,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元结构转变,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物质条件,营造体制环境,构建发展平台,提供资金保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昊  夏方舟  严金明  
研究目的:梳理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文献成果,以期为协调城镇化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研究结果:土地产权、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征地制度改革、城乡统筹试点地区土地制度创新经验等方面研究可为合适的制度优化路径选择奠定基础。但也存在仅以土地配置效率为评判制度适宜性标准、多注重制度的静态描述等缺陷。研究结论:今后须注重基本国情与环境约束,以资源配置效率与权益保护作为评判制度适宜性的标准,加强对制度变迁动态性与路径的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晶   成婧文   浦男萍   谢恩怡   赵振庭   党昱譞   廖宇波   陈文广   孔祥斌  
为实现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耕地保护政策优化,提高政策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基于中央、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地方耕地保护相关政策文件和相关统计数据,整理和归纳了国内外耕地保护与休养生息制度等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未来休养生息和耕地保护战略需求,并从战略背景、目标原则、政策需求、路径方向、政策构成等角度,构建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耕地保护政策总体框架。结果表明:1)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耕地保护政策设计的目标为永续粮食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2)针对耕地出现的“数量-质量-生态-权益”等问题,可通过“弹性空间-质量提升-风险管控-纵横补偿”的耕地保护路径,构建支撑资源安全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3)未来休养生息和耕地保护制度仍将并行,未来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需要通过基于弹性空间优化调整耕地数量保护政策、质量提升统筹耕地养护与质量建设政策、风险管控构建耕地生态风险管控政策、纵横结合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政策、休养生息和耕地保护协同完善监督考核政策等,优化现有耕地保护政策工具,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构建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耕地保护转型政策总体框架,系统设计我国休养生息和耕地保护制度并行背景下的耕地保护政策,可以为未来耕地保护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支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岳永兵  刘向敏  
完善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是新型城镇化平稳推进的重要保障。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对宅基地利用的影响、宅基地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地方实践经验与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宅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完善产权是基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实现市场化配置是方向,重点应取消对宅基地用地的计划管理、放开对流转的限制、规范宅基地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转换和建立宅基地融资体系,并由财政出资托底没有市场主体参与的宅基地整治工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宇哲  许智钇  
新形势下,国家开始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以及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提升工作。但是与之配套的耕地保护制度却明显滞后,严重影响耕地保护工作的推进。本文从休养生息的要义解析、目前国内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耕地保护制度的演变经验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耕地保护制度的现实脉搏所在。并从耕地的时空格局、耕地质量、耕地安全与激励机制等四个层面研究耕地保护转型的体制机制,构建了耕地保护转型总体框架;从生态整合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视野,构建了耕地永续发展生态格局路径框架。对于完善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适应实际工作的实施,促使我国实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总体目标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平先秉  
首先分析了城镇化为湖南省农村物流提供的发展机遇,接着阐述了湖南省农村物流发展对城镇化的有效推动作用,在分析制约湖南省农村物流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背景下湖南农村物流发展的制度构建与创新对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柴铎  李晓  陈亮君  
高效配置土地和集约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应有的题中之义,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由于制约城镇扩张建设,招致了"经济低效"的批评;而土地配置效率判定的直接方法即比较保护或开发土地的价值;本文运用2012-2015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采取价值替代、影子工程、收益还原等方法,核算并比较现阶段中国耕地和建设用地价值;剖析耕地对建设用地正外部性输出、倒逼建设用地提质减量、实现城乡价值再分配的间接经济效应;阐明现阶段中国保护耕地是经济效率的,应将耕地保护视为新型城镇化的辅助性约束手段而非阻碍,应根据地区间耕地价值产出和结构的差异制定差别化耕地保护导向,采取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保护措施,并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以改善耕保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翟羽  
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下的城乡市场一直处于分割状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商贸流通业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探讨了商贸流通业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尝试提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蒋同明  
农业组织创新既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本文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组织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组织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指出通过农业组织创新,有利于促使政府投资转向,有利于进行大农业产业重组,有利于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进而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