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92)
- 2023(14749)
- 2022(12413)
- 2021(11671)
- 2020(9636)
- 2019(22345)
- 2018(22051)
- 2017(42276)
- 2016(23026)
- 2015(26170)
- 2014(26033)
- 2013(25739)
- 2012(23428)
- 2011(21187)
- 2010(20866)
- 2009(19023)
- 2008(18283)
- 2007(15776)
- 2006(13833)
- 2005(12303)
- 学科
- 济(96011)
- 经济(95907)
- 管理(61803)
- 业(60504)
- 企(47411)
- 企业(47411)
- 方法(43483)
- 数学(38182)
- 数学方法(37828)
- 中国(29202)
- 农(28355)
- 业经(21294)
- 财(20882)
- 学(19785)
- 农业(18945)
- 地方(18682)
- 贸(18466)
- 贸易(18455)
- 易(17985)
- 制(16828)
- 环境(14610)
- 理论(14496)
- 和(14236)
- 技术(13987)
- 银(13778)
- 银行(13731)
- 发(13272)
- 行(13180)
- 融(13058)
- 金融(13056)
- 机构
- 大学(330207)
- 学院(326073)
- 济(136149)
- 经济(133485)
- 管理(129181)
- 研究(114564)
- 理学(112521)
- 理学院(111258)
- 管理学(109382)
- 管理学院(108812)
- 中国(84496)
- 京(71193)
- 科学(70633)
- 财(57948)
- 所(57244)
- 农(55024)
- 研究所(52736)
- 中心(50263)
- 业大(50052)
- 财经(47555)
- 江(45540)
- 北京(45148)
- 范(43780)
- 经(43573)
- 师范(43395)
- 农业(43095)
- 经济学(41779)
- 院(41291)
- 经济学院(37755)
- 州(36511)
- 基金
- 项目(228250)
- 科学(180244)
- 基金(167378)
- 研究(166675)
- 家(146645)
- 国家(145454)
- 科学基金(124468)
- 社会(106712)
- 社会科(101191)
- 社会科学(101165)
- 基金项目(88815)
- 省(86591)
- 自然(80039)
- 自然科(78218)
- 自然科学(78199)
- 自然科学基金(76805)
- 教育(75734)
- 划(73850)
- 资助(68737)
- 编号(66718)
- 成果(54188)
- 部(51105)
- 重点(51102)
- 发(49035)
- 创(47057)
- 课题(46011)
- 国家社会(44784)
- 创新(44003)
- 教育部(43797)
- 科研(43447)
- 期刊
- 济(144634)
- 经济(144634)
- 研究(97345)
- 中国(61611)
- 学报(53257)
- 农(50958)
- 科学(49533)
- 管理(46003)
- 财(40808)
- 大学(40397)
- 学学(37805)
- 教育(36193)
- 农业(35721)
- 技术(27042)
- 融(25578)
- 金融(25578)
- 经济研究(24008)
- 财经(22787)
- 业经(22730)
- 经(19568)
- 问题(19519)
- 业(18848)
- 图书(17723)
- 科技(15861)
- 技术经济(15768)
- 贸(15409)
- 理论(15295)
- 世界(14984)
- 版(14931)
- 资源(14574)
共检索到470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寿琼 刘凯迪
基于“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及要求,文章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构建了涵盖人的内外因素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利用熵权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正不断提升,但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性,东部地区呈现“高-高”集聚,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低-低”集聚,而中部地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长亮
基于全国31个省区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然后通过固定效应的SDM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非农化、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省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各因素对邻接省区的影响则不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本省区各要素的发展,也要关注邻接省区的战略调整;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注重对本省区的影响,也要注意对邻接省区的影响;为了消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各省区间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 SDM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明 杨亚玲 苏毅清 王志刚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检验中国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数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及其稳健性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案例探讨。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与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指数的关系则恰好相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但却抑制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来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土地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指数 空间自相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明 杨亚玲 苏毅清 王志刚
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检验中国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各指数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及其稳健性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案例探讨。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率与城乡协调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与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指数的关系则恰好相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规模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但却抑制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来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土地的规模效应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指数 空间自相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硕怡
文章基于2007—2018年全国及31个省级区域的短面板数据,针对人口迁徙家庭化趋势下带来的各类需求增长与城镇就业岗位、公共服务与高等教育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导致的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存在的非均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收入就业等经济因素,公共服务、高等教育等社会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及转移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开放劳动力市场下提供的收入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城镇公共服务和高等教育供给度越强,对于劳动力迁徙的正向推力越显著。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增强吸纳就业的空间与能力。在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来推动就业,提供民生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构建与城镇化布局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劳动力迁徙的建议。以期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推动"六稳""六保"工作,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国内大循环。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流动 公共服务 教育结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晓曼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既是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也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归纳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动力系统的特征,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遵循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保护生态居首,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城市化 动力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硕怡
文章基于2007—2018年全国及31个省级区域的短面板数据,针对人口迁徙家庭化趋势下带来的各类需求增长与城镇就业岗位、公共服务与高等教育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导致的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存在的非均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收入就业等经济因素,公共服务、高等教育等社会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及转移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开放劳动力市场下提供的收入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城镇公共服务和高等教育供给度越强,对于劳动力迁徙的正向推力越显著。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增强吸纳就业的空间与能力。在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来推动就业,提供民生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构建与城镇化布局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劳动力迁徙的建议。以期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推动"六稳""六保"工作,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国内大循环。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流动 公共服务 教育结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泽众 沈开艳
本文从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使用2003-2016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基于空间回归偏微分方法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第一,过程型及效果型环境规制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本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提高周围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第二,不同区域间存在空间异质性,且过程型环境规制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更为明显;第三,土地财政和金融发展对本地区和周围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有促进作用,对周围地区起到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本文的启示在于,环境规制能有效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因此可将环境规制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政府应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邻近地区将协同治理和因地制宜相结合,从过程和效果两方面合力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藉此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提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冒小栋 刘琼芳
本文基于1996-2011年中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各时期人口城镇化率的Moran's I指数,发现我国区域人口城镇化之间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然后利用计量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城镇化相邻区域之间存在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等指标对人口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影响,同时模型存在时间固定效应差异;另外相邻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不明显。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曦 陈中飞
本文在传统城镇化理论模型中引入城镇聚集成本和农村人口迁移成本,建立了城镇化水平决定的预期收益一成本(非)均衡模型。然后基于92个国家1980—2010年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和制度两方面揭示决定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参与率越高,第一产业比重越小,民众自由度越大,高等教育普及率水平越高,一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而无论是根据OECD国家还是非OECD国家的经验,中国的实际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国际经验下的合意城镇化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阻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并非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因素,而是诸如人口户籍管理这样的制度性因素,因而破除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均衡模型 聚集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炎鹏 于晓阳 林栋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由竞速转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基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典型事实分析,提出竞争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以2006—2021年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测度竞争型城镇化水平,进而探究其格局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竞争型城镇化的竞争方式由土地竞争主导转向资本竞争主导。(2)高水平竞争型城镇化城市集聚于东部沿海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3)长三角竞争型城镇化水平位于四大城市群之首,珠三角近期赶超京津冀,成渝居于末位。(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和苏州竞争型城镇化水平常年位列前茅,西安和成都近年排名靠前。(5)经济增长压力、官员晋升压力、财政分权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加剧了竞争型城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能够缓解竞争型城镇化的推进。研究结论为解析中国快速城镇化实践和推进高质量城镇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宝龙 刘尚俊
[目的]基于从人口、社会、经济及土地城镇化,分析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及动力因素,以期为提高新疆城镇化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选取人口、土地、社会、经济等4个方面11个指标,运用综合评分法、协调度模型及线性回归法等方法对新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综合评价法测算新型城镇化水平。[结果](1)新疆市域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差异性,2005~2015年间新疆市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西部及东北部地区显著变化特征,与此同时,新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均有所提升。(2)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受教育程度等对协调度影响较大,而失业率、GDP等因素对新疆城镇化发展影响不显著。[结论]根据新疆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为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兴梅 李俊 贾伟
基于2000—2013年统计数据对安徽省各城市城镇化协调水平进行测度,不仅考虑传统类型的城镇化,而且考虑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结果显示:1安徽省城镇化协调度处于上升趋势,但协调度并不高。2传统类型的城镇化协调度呈现出上升趋势,其大小依次为土地、经济、人口和社会城镇化;2006年之前,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城镇化协调度高于传统类型的城镇化,之后年份前者下降明显,且滞后于后者。3安徽省各城市城镇化协调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具体类型的城镇化协调度差异明显;从地理分布来看,皖北地区城市的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协调度高于其他地区,皖南地区城市的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协调度高于其他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春 谭啸 汤凯
新型城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空间平台。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本文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测评体系,并对"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不同线路以及同一线路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各节点城市不同方面发展差异较大,各线路、各城市都存在着"短板效应"。基于此,提出了通过强优势与补短板相结合,提升节点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推动城市群发展,发挥区域优势的措施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节点城市 新型城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